分享

风寒咳嗽,宜用。。。。。。

 希望的朝霞 2018-04-19



风寒咳嗽,病证名。

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证见咳嗽声重,头痛身热,甚则喘急


一,《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


紫苏散


【组成】紫苏叶 桑白皮(洗净,蜜涂,炙黄) 青皮(去白) 五味子(拣)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温服。

【功效】宣肺散寒,止咳化痰。

【主治】肺感风寒,咳嗽痰多,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

【方论】方中紫苏叶、麻黄辛温宣透,发散风寒为君;杏仁、桑白皮润肺化痰,降利肺气,青皮理气宽中为臣;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敛肺生津,止咳平喘为佐。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散寒,止咳化痰之功。




二,《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身重,身热头痛,用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


金沸草散

伤风欬嗽

组 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 减:(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

(2)有热加柴胡、黄芩。

(3)头痛加川芎。

归 经:手太阴药。

方 义:(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

(4)甘草发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细辛温经。

(7)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黄、赤芍,无赤茯、细辛。

煎服法:加姜、枣煎。  


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三,《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甘草炙 (6克) 桂枝(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半夏(洗,9克)  

方诀

麻桂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方组趣味记忆

马老五跪下细心烧干姜。 解:马(麻黄),老(国老,即甘草),五(五味子),跪(桂枝),下(半夏),细心(细辛),烧(芍药),干姜(干姜)。  

方剂速记法

姜五麻细辛半草药枝(想象:姜五妈细心拌草药汁;解:干姜 五味子 麻黄 细辛 半夏 炙甘草 芍药 桂枝)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