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

 觉金 2010-08-18
治肺寒咳逆上气: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研细末,水飞过。每早用五分,花椒十粒,泡汤下。(《青囊秘方》)
 

复至如今,得网络发达之势,求真问术易若复掌。更有今年以来待业家中,闲若野鹤也。遂研读方书,以求其真。逢四五月间,流感发而愈后咳者不绝。皆有医之无效之势。更有吾妻及家母亦咳嗽甚也,妻曾曰:时医院之中,莫说得一座位,连站立之处亦不得矣,求医者皆咳居多,且久治未效者众。

    有感于此遂对妻言:吾得一方,必能治汝之疾,敢试否?妻笑而不答。察其症状:乃感冒后咳嗽,舌白微黄,脉浮细,无汗。夜咳较日咳严重,致无法入睡。无痰。遂拟一方如下:
方用麻黄汤加味:
麻黄   9克          桂枝   10克       北杏    12克
半夏   12克         陈皮   6克        苏叶    15克
白前   10克         紫菀   10克       蝉衣    5克
僵蚕   10克         甘草   5克        生姜    2片

 

想吾妻是为感冒后咳嗽两天,饮沙参、玉竹、豌豆等《清补凉》方煲鸡汤后加重至咳嗽不止,更夜不能眠。据明张景岳论: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由个人年幼多病经验所得,但凡感冒后之咳嗽,诚如张氏所言:必不离寒。寒已随时气入于客肺中,误饮清补凉一类汤水,更有寒凉之气循胃经入肺,故咳之更甚。遂拟上方一剂,四碗水煎作一碗半,先令服一碗。服之果如书中所云神效,未有一刻之时咳嗽已顿减。是夜覆被能眠,但仍有一两声作咳。夜半将原药汤加水一碗,合原汤碗半,煎作一碗,温服。服后再无咳嗽,是日晨起云:病已好矣。果一日未有作咳,诸症皆愈。

    又吾母,咳已一周。皆因流感之后患病。食西药多日未见有效,同样咳至夜不能眠。察之见舌有黄苔,薄而微焦。脉浮细,按之若失。无汗,有黄痰。若以一般庸医见此症,必曰:热也!予以寒凉清火之剂。若服之,必咳不能止,气喘欲断。据经验,寒咳久之成肺中虚寒而大肠积热之症,乃身体积火欲自救也。治之必须先散肺气之寒为主,此不可逆之理也。

    遂同予上方一剂令服之。次日曰:上半夜咳已减,下半夜约两点左右仍咳作甚,至需起坐而不能眠也。察之脉浮洪,咽有微红而舌苔焦已无。另曰:胸口有气冲顶,烦闷之极。喉两边作痒,每痒必咳。咽有小痛感。

    思吾母素体带寒,此症为寒带邪火,驱寒之力不足而邪火上扰。遂将方改如下:
麻黄   9克          桂枝   6克       北杏    10克
半夏   10克         苏子   10克      陈皮    10克
蝉衣   5克          紫菀   20克      辛夷    6克
苍耳子 10克         牛蒡子 5克       僵蚕    5克
桑白皮 6克          甘草   8克       五味子  8克
干姜   6克          细辛   6克

     方中重用紫菀与半夏配合,以降上逆之气。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配麻黄、桂枝散肺气之寒,苏子,陈皮,北杏、僵蚕、甘草以清痰润肺,蝉衣,牛蒡子与桑白皮以清火利咽,辛夷与苍耳子压风邪之火气。方义以温热驱寒为主,对症扬抑为辅。服之一剂,觉胸中上冲之气已大减,且夜中不再有咳不能卧,更服一剂,诸症大减,只偶有一两声咳而咽有痛感。料肺寒之气已大减,此已是寒弱热盛,遂以麻杏石甘汤加味以收全功。方如下:
麻黄   9克          杏仁    6克      蝉衣     5克
桑叶   3克          石膏    15克     甘草     5克

    更服二剂诸症皆除矣。

 

 

 

 


    虽吾未得医术之尽妙,但以百病成医,持自幼多病之经验,据医书之症述及对症之方疗之,未想得此神效也。古之医圣者,微妙玄通,临症辨疾,方极神妙,乃得覆杯而愈而奇,诚非虚言也。叹当今之世,有识者稀而图名逐利者众。遂令古圣贤之妙术流失,徒令诸事者曰:中医,巫医之术,非科学而迷信也!想我先贤之智,岂平庸之辈能论之?唯叹自智有不达,求学亦无门,谨有微薄之心得,未怕蒙羞献于人前,但得有识之士能指正,厄疾之人能效之旁通,皆幸甚矣。

    寒咳者如吾妻,误食寒凉之物必加重症,故患寒咳者必需忌(戒)口:一切寒凉之瓜菜,汤水,水果,饮料皆不可食,否则必令症重。如节瓜、冬瓜、地瓜之瓜类,大白菜、椰菜之类,清补凉之类汤水,山竹、雪梨、苹果之类,番石榴汁之类饮品皆不可食也。尤以番石榴汁、蜜桃汁之类饮品,切不可服!想吾之友人,常服此物。日久咳矣,西医医之三年不效,每咳发必以罗红霉素方能止之,而药停则复发。吾常嘱之此物不可服,未听;曰此疾需中药疗之,未果信;久咳不愈矣。

    循此理,若有怕汤剂之苦者,可予通宣理肺丸疗之,再惧者,可以饮食疗之。一需戒上述寒凉之物,二可食温热之物克之。余未识方剂之时被庸医误以芦根、竹茹之寒物治寒咳,服后咳嗽不断。曾试一菜:尖椒炒牛肉。于午时猛食之,大汗出,咳骤减。再食一餐,愈矣。另像余之友人,逢荔枝成熟季,曾与之赴新兴大啖荔枝一日,后咳症有大转之势,及后其又饮番石榴汁,咳才又大作。故言此物不可服也!治寒咳之症,必以温辛,诚乃真理,不可逆之道。而感冒、流感后有咳者,一有寒邪之气外侵,二有寒凉药物内服,故无论四时,发之必为寒咳,但以戒口,食疗,用温辛之药可取神效也!

     另需强调:凡感冒、流感之后咳嗽甚,而症见头痛,颈背绷紧,身潮热,恶风寒,腰背痛,骨节烦疼,无汗,吐清痰或泡沫样痰。舌苔薄黄、或腻、或无苔而润、或白而厚。脉浮紧有力而滑。属表寒实证者,以麻黄汤发其汗,必能收之神效,若兼有风邪等症,除症加味,用之无不效如俘鼓。

    唯强调一项:麻黄汤乃发汗之峻剂,用此方者必先察患者是否有不动而自汗出之象,有者,不可予麻黄汤也!切记。见诸症符而自汗者,可考虑与六安煎加味治之,料可得效。唯余经验浅薄,未尝见有感冒后汗出而咳者,故不敢妄言也,患者需另求贤明之士以疗之。谨之勿忘!



[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打遍天下无敌手

方子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脉四逆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数年前精心开发的伤寒通用方:

 

寒咳汤:

麻黄6  制附片6  细辛3  炙甘草6  桔梗6  杏仁6(去皮打碎)  五味子 干姜 白芥子(打碎) 各3-6  黄芪12    (单位:克。)

 

水煎服。成人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通脉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为“众阴之会”。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止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9-12克。夏季多汗,麻黄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

[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时当即少量服用丸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

⑶用于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者、老慢支等。

⑷加白芷、辛荑可治急、慢性鼻炎。

⑸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症辨证论治。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有一年春季在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应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以中医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用于咽喉气管部位怕受风寒,一受寒就感冒咳嗽反复复发者。

⑼用于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或者是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方取六君子、四逆散,制香附等合方,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做上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收驱除风寒之效。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⑿表虚多汗者使用寒咳汤的问题?因此方是特为高原修行者所设,主要针对少阴太阴进寒,同时表实无汗的综合状态。而在这内陆大热天情况下使用,就是出现了这么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有里寒,长咳不止,兼时不时地出汗,即表虚的状态。这时,该药方就必需要作出一些非常必要的调整,即需要考虑太阳表虚的敛汗问题,同时又要兼顾到调和荣卫。按着伤寒太阳表虚的桂枝汤思路,在寒咳汤原方基础之上增加“桂枝6、白芍6-10、大枣六枚”,减少麻黄到2克左右。如果服一剂后,汗还是多,就全部减去麻黄。如果兼有口咽干燥,就减去干姜,换成生姜三大片。若还是干,再加麦冬6克。

白芍的量根据出汗多少而定,出汗量比较大,白芍量就取上限。

⒀幼儿使用寒咳汤问题。

幼儿属纯阴纯阳体质,服药之后,情况变化极快。故须随时掌握用药的进退,方保无虞!

首先用药量,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三岁左右的五至六天一副。

当代幼儿,往往在受寒出现了咳嗽之后,要么寻西医吊针伺候,要么寻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伺候。而后者用药的概念已经被西医所污染,往往以寒凉消炎攻下药进治为能事,结果寒上叠寒,变证叠出,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成了不治之顽症。比之西医尤为可惧!

患儿一般在服用一至两次之后,往往会出现咳嗽加剧,频频排痰的情况,这是正气扶上,排除陈痰之佳象。出冷汗,是在排除往日之阴寒,但是也要适可而止。

次日汗太多,去麻黄。若汗仍多,按伤寒太阳表虚的桂枝汤思路,在寒咳汤原方基础之上增加“桂枝6、白芍6-10、大枣六枚”。白芍量一般取下限6克,若出汗量太大,可取上限10克。如此调整之后,出汗过量必定能解决。

再过两三天后,痰量必减少。小儿整体情况必然迅速好转。

但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是,家长往往看到药效不错,为求速效,而给小儿频频超量服药,造成了服药太过量。其后果是,造成了阴阳平衡失调,小儿出现阳亢证状。如入夜仍然兴奋难眠。由于阴虚阳亢,小儿此时的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同时伴随有口咽干燥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调整处方,在寒咳汤原方中增加麦冬、生地、熟地、百合各10克。

因为小儿长期进寒,并且旷日持久地误治,往往累积潜伏的阴寒需要进过一个长期祛除的过程。

这时,可以在寒咳汤原方中增加白术、茯苓、山药各10-15克,以健脾培土生金而收全功。同时可以大大减少服用剂量,按原来服用的量减到一半以上,长期进服调整。

此时可以将药用炼蜜做成糖浆服用比较方便。口感也比较好,容易为小儿接受。

要知道,量不是最最主要,关键要看是否能命中目标。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

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试一把瞧瞧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