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

 醉牛988 2019-02-17

中医来源于生活,要还之于生活,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譬如从人体最常见的发热现象即可联想到中医,这样学医才有意思。


内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病有发热者,最常见于小孩子,以其纯阳之体,风寒客于皮表则引动阳气卫外与邪交争,皮表为风寒闭束(邪实),热不得透发于外,故而发热。


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气机出入受阻,人体若高压锅,一时高烧,口鼻犹如高压锅阀门,于是喷嚏,流鼻涕,以散其热。


此时,只需借助药力,令机体调动阳气,发散风寒,使周身毛孔舒张,汗出夹热,气机出入得复,病自去矣。


经云: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发汗要像周身微似汗出,这种出汗与站桩出汗原理相通,站桩时外形不动,而内在大气升降循环,生生不息,故而站桩得法,一般的感冒也是能通过流汗不药而愈,所谓人体自有大药是也。调动机体大气循环的功夫在于松,松在于意念,故曰:形松意紧。


生病发烧未必是坏事,相对老年人而言,这是机体阳气旺盛的表现,在北方许多老年人悄然死在冬天半夜,因为阳气已衰,身上感冒了也不会发烧,寒邪直入其里,自己可能都没有发觉。


很多孩子感冒发烧,父母就带去输液,吃抗生素,导致下次感冒时不发烧,父母以为是好事,其实这是营不荣,卫不固,阳气不旺,使寒气有机可乘而由表入里。孩子身体还没成长,就已早衰。


现在的儿童常见的发烧是风寒感冒,很少有风热感冒。若是风寒感冒而咳嗽,可喝红糖生姜水,再以籽姜蓉伴点开水,直接抹在膀胱经上,孩子体质好,当天即可痊愈。这个方法是周师母的经验,已有好几个街坊受益。


风热感冒通常身有热,舌苔黄,口渴,流汗,怕风,躁动。


这次我那5岁的小侄女流黄涕,痰黄,唇红,舌尖红,半夜起来咳嗽,有明显的痰声。因之前感冒咳痰没引起重视,牵延不愈,使得寒邪入里化热,又因饮食偏甜腻,中焦湿盛,大便粘厕所。


痰属湿,经云:治病必求之于本,要见证知机,故以二陈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嘱其每次喝不到半碗,六剂而瘥,舌已不红,尚有点痰,乃于原方加减。


生病发热有好几种,单是太阳(最表层)层面就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风邪侵于皮表,由外入里,在脉象上表现为浮脉,所谓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脉的存在,患者除了发热,怕冷,自汗,严重的还会头项僵紧,这是正气与风邪交争于太阳的缘故。


甚者,发热而无汗,盖三层棉被都发冷,腰疼,骨节痛,有的人甚至大气直喘,这是因为寒邪伤于太阳,太阳与少阴(肾主骨)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缘故,此时患者脉象除了浮脉,还有紧脉,正邪交争比前者更甚。


第一种情况叫中风,荣弱卫实(实即邪实),故而汗出,仲景以桂枝汤和解营卫;第二种情况叫伤寒,荣实而卫弱,以麻黄汤类为代表发散寒邪。其根据风寒之异,病机之殊,表现症状的轻重而制方,后者比前者力量更强。


但是,无论桂枝汤还是麻黄汤,都离不开一个原则:祛邪而不伤正。桂枝辛甘发散,麻黄轻清升浮,各以为君,而配伍芍姜枣草或杏草,乃能滋其体而畅其用。


由此,我们得知,在开药或食疗,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备足军用,守中用中。固护正气是首要,其次才是攻邪,否则杀敌一千自损三千,以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病未除,新病丛生。医者,不能只是开方医,往往医者有什么性格和水平就会开什么方,故见方如见医者医术与秉性。


如今的社会,人心浮躁,皆汲汲于功利,但求速效而已,医者遂投其所好,西医予以输液,中医动则附子蝎子鳖甲,只为牟利,而不顾念患者生命,以医生之名而行商人之实,致使医道沦落,甚可叹也。


以前第一次开方子,开的就是麻黄汤,当时收到速效,兴奋之余记下了那则医案。


 清明,大雨,族中人赴山扫墓。我兄长雨中除草,汗出而受寒,隔天清晨即喉咙稍痛,声音变粗。及至中午饭时,无甚胃口,唯以啤酒配菜,自谓啤酒入喉而清爽。饭后头眩晕,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而数。予麻黄汤。因我初学经方,未敢大量用药,姑稍予之。


麻黄5g    桂枝5g   甘草4g   杏仁15g     


三碗大火煮成一碗,服后,卧床盖被,一个多钟后,遍身出汗。其额头尚有余热,其脉一息六至,无甚胃口,故晚饭后再投以一剂,令其喝半碗许,夜间浑身出汗,隔日醒来,热已退去。


我是以知经方所谓“一剂知,二剂愈”之不欺人也。


现如今看来,当时应该用葛根汤。两剂药下去后,我哥虽烧已退去,却出现黄痰、口渴、便秘,后来就用了麻杏石甘汤,一剂下去他立马感到清爽,痰也容易咳出了。毕竟是第一次开药,当时真是捏了把汗,心中不安,怕喝下去把人治坏了。仔细想想,确实后怕,呵呵,我的亲人成了小白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