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系辞》通讲(四)

 凝影叠姿 2013-10-21
 
 

 再看下一句“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卑,我们刚才说了就是低处的东西,就是地,就是坤;高,指的就是天,就是乾。天高地低是明明白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但是,这里“贵贱”两个字用得不好,带有人的等级思想在里面。位虽有高下,但与贵贱无关嘛,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词,可以说“卑高以陈,主从位矣”,大概就比较好接受。处在高位上就要做主,处在低位上就应该辅助,是处于从属地位,放在社会上也是这样的。当然,不是说处在高位就可以忘乎所以,高高在上,满脸骄傲,见到谁都指手画脚的。实际上,我们也要随时从“位”中跳出来,回到平等的本性中来。处在高位的人,一定要随时反省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谦虚下来;处于低位的人、被领导的人,一方面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随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自弃,仍然要有一颗平等心、平常心。
  
  在这里,“贵贱位矣”,这句话的“眼”就是“位”。说白了,我们把《易经》的精神放在人事哲学之中,它最根本的就是讲一个“位”字。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有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之后,有没有守住这个位?能不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
  
  当然,这里面有可能产生一些误会。比如在单位上,我是个低级的员工,我如果按照上面说的“知位守位”,是不是就是不思进取呢?是不是永远就没有机会更进一步,走上更高的位置呢?我们在后面讲到六爻变化时会告诉大家,任何一个位,都是会有变化的。但变化的基础,不是说你不守其位地天天妄想,而是说在你自己的位置上,你要把本分事情做好,随着经验的积累、德行的增长,这个位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真正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并且多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老板发现你的长处后,觉得你确实不错,自然而然就会提拔你往上走。处在低位的人,如果不从内功上下功夫,成天痴心妄想,或者走些歪门邪道,就算打通了某个关节,坐上了某个位置,往往也呆不长就要掉下来。今天社会上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这个就说这么多,后面我们具体讲到爻象变化时,再来体会这个“位”的感觉。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一句也有一定的争议。实际上,对于《系辞》的争议主要都在第一章。历代的《易经》注家,大多都把这一句和前面的“天尊地卑”结合,一般的说法是,天是动的,地是静的,乾动而健,坤静而顺,所以是“动静有常”。如果这样子来理解,就很僵化,也不符合常情,更不符合《易经》的精神。
  
  《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然是在讲动;但是在讲到坤卦的时候,也不是说坤地就静止不动啊!坤卦是以柔顺为性情的,坤卦“利牝马之贞”,牝马就是母马,是很健壮的一匹母马,“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它能在大地上自由自在漫游,足力强劲,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能走很远的路。我们看这些句子,哪里有说坤卦就是静的呢?所以坤地还是动,不过是动的性质与乾天有所差异。乾卦的动是自强不息,是它本身生生不息的;坤卦的动是顺从于乾卦之动,所以是“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不管从乾坤二卦的卦象上来看,还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说,天地也都是在动的。毛泽东有句诗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自转动还厉害得很呢!
  
  那么,“动静有常”该怎么理解呢?我们过去学辩证唯物主义,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真正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实际上没有绝对的、不变的东西。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还是相对的。只不过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易道的变化,《易经》六十四卦,没有一个是静止不变的。但是,《易经》虽然讲的是变易,它背后却也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哦!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静止的运动;任何静止,也是相对于运动的静止。那么《易经》背后不变的、恒常不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易道的变化规律。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这个规则是不变的,你可以不断地往上加减,就能产生无穷的变化,但是加减法的规则是不变的。易道的规则也是如此。所以“动静有常”,我们应该理解为《易经》的乾坤二卦、阴阳二气,它的这种变化是有恒定的一套法则,有它颠扑不破的规律性。这样来理解,就比较合适了。
  
  “刚柔断矣”,这就涉及到《易经》里面很重要的判断了。什么叫“刚柔断”呢?刚柔,就是指阳阴二气,阳就是刚,阴就是柔。在整个易学系统里面,凡涉及到刚柔,我们都可以理解为阳阴二气。这个“断”字是很讲究的,我们平常说来断一卦,这个断,就是判断的意思。怎么断?用什么原则来断?用什么方法来断?断出来的结果是吉、凶、悔、吝的哪一种?这就涉及到了非常重要的一套方法。
  
  大家之所以很喜欢学《易经》,其实就是想对未知的事情做个正确的判断。一件事情的苗头刚刚生起来,你就能够判断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等等。这个就需要准确的判断。
  
  所以“刚柔断矣”,是我们这里重点要说的内容。刚柔要怎么断呢?我记得以前给大家讲《通书》的时候,讲到了刚善刚恶、柔善柔恶的道理。但当时只是从理上来讲,没有结合《易经》的卦象。实际上,刚柔是无所谓好坏吉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嘛,阴阳二气本身哪有什么好坏呢?既然无所谓好坏,又怎么来判断呢?我们只能从刚柔所处的位置、阴阳所处的时空来进行判断。刚柔各处其善位则吉,若都处于不善之位,则凶。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几个判断指标。
  
  首先,我们要理解易卦中“位”的概念。一个易卦有六爻,最下面的称为初爻,最上面的称为上爻,中间依次为二、三、四、五。实际上,这六个位置是由两个单卦组成。上三爻组成上卦,下三爻组成下卦。在不同的解释环境里面,上卦又称为外卦,或者叫做前卦;下卦又称为内卦,也称为后卦。这就是一个完整易卦的基本的结构。
  
  对于“位”的理解,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原则:“三四为进退之机,二五有主辅之别,初上为消长之时。”
  
  第三爻和第四爻是一个时机,进退的时机是很微妙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爻处在下卦之上,第四爻处在上卦之下。如果从内外、前后的角度来说,三、四爻就处在内外之间、前后之间。总之,这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如果处在上卦稍有不慎,就会掉将下来;如果做得很好,知位守位,能够不断积攒力量,就能够进到上卦最有利的位置。所以,三、四的爻位也是非常微妙的。在人事上如果居于三、四这种位置之间,也是非常难以取舍,很难办的,一定要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俗话说的“不三不四”就是从这里来的,说明处在这个位置上很尴尬,在进退的选择上很不容易。这就是对三、四位的一个感觉。
  
  “二五有主辅之别”,第二爻和第五爻都处在比较好的位置上,一个是在下卦的中爻位,一个是在上卦的中爻位,那么,上卦的中爻位就为主,下卦的中爻位就为辅。虽然二、五的位置都很好,但从整个卦象综合来说,却还是有主辅之别。
  
  “初上为消长之时”,初爻是要生长的,它有一种潜力,是要不断发展到二爻、三爻,以致于全卦。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最初策划、萌芽的阶段,就是处在初爻的位置。到了上爻呢,就已经是最高位置了,事情已经完成了,所以就要转化,要被新的事情替代、消解掉。
  
  所以,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我们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处在哪个时间点上?事情处在的哪个阶段上?还要花多少时间、分几个阶段才能完成?这些,都要认真去把握体会,然后在不同的关节点上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关于易卦中“位”的感觉。


  

 有了上面关于“位”的感觉以后,就要涉及到对“位”的判断了。我们下面再介绍几个概念。
  
  先说“得中”的概念。这个意思很简单,就是指处在上、下卦中间一爻的位置上。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打卦出来是在中位,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其实,得中的感觉不管是在做事上,还是在人际关系上,你都是处在很主动的位置上。得中了嘛,就能够照顾两边,同时两边都能够为你服务。不管是阳爻得中,还是阴爻得中,都是非常好的位置。放在重卦上来体会,每一卦就有两个得中的位置,就是要处在第二爻和第五爻的位置上。我们刚才说“二五有主辅之别”,不管是主是辅,它都处在中位,都不错。我们举乾卦为例,处在九五这个位置上,如果说“九五之尊”是指皇上的话,那这个九二位,就是宰相之位。皇帝位、宰相位,都是很了得的位置啊,但其中就有一个主辅之别。好了,这个得中的感觉,我们以后慢慢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中去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概念是“得位”。每一爻都有自己的位置。还是以乾卦举例,其初、二、三、四、五、上位,是六爻全刚,全部是阳爻。《系辞》在后面有“天数”、“地数”之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等等。单纯看这些句子,你不知道是说什么意思。其实,天数就是阳数,地数就是阴数。用现在的说法更简单,这个天数地数,指的就是奇数偶数。从位置上来说,一三五就是阳位,二四六就是阴位。如果是阳爻处阳位,就很好;阴爻处阴位,也很好。但是如果阳爻处在阴位,就不太好;阴爻处在阳位,也不太好。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拿了一本号称“可以像读畅销小说一样一口气读下去”的讲解《周易》的书给我看,其中的语言确实有点插浑打科,很无哩头,很好玩,但作者对《易经》的整体把握还是很成问题,甚至问题很大。我翻完全书,就记住了一个讲“得位”例子很有意思。他说得位的感觉,就好比一个学校有六层楼,男同学和女同学都在里面上学。男厕所在一三五楼,女厕所在二四六楼。教室在一三五楼的女同学如果要上厕所,就必须到二四六楼去,就要下楼或者上楼,就很麻烦,这就是不得位;如果教室在二四六楼,那女同学上厕所就很方便,不用上下楼,这就是得位。这个比喻不太雅,但很形象,便于理解。阴爻处在阳位就很麻烦,阳爻处在阴位也很麻烦,所以阳爻要处阳位,阴爻要处阴位,这就是“得位”的道理。
  
  我们看乾卦是六爻全刚,《易经》六十四卦,乾卦是首出之卦,所以叫做“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六爻全刚,在“得中”和“得位”的原则上讲起来就很麻烦。按照上面的说法,二、五爻都是得中的,但是二爻得中而没有得位,五爻是既得中又得位。所以在乾卦中,二爻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还在地上爬呢,位置上还不是很好,还飞不起来。只有到了第五爻的时候,称为“飞龙在天”,这个位置就非常好了。乾卦第四爻同样如此,“或跃在渊”,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跳将起来,进到九五的位置上,但稍有不慎,也很可能落到深渊里面,很危险。初爻虽然得位却没有得中,所以叫做“潜龙勿用”,要悄悄在家闭门修炼,不能显山露水。上爻是又不得中又不得位,那就叫“亢龙有悔”,就不好。
  
  那么,我们来画一画,看看哪一个卦象是既得位又得中呢?初爻是阳位,就画根阳爻;二爻是阴位,就画根阴爻;依此类推,一阴一阳之后,画出来的是什么卦?既济卦嘛。
  
  既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倒数第二卦。这个卦的每一爻都处在得位的状态下,同时上下卦的中爻也都得位,这个看起来很好,很完美啊。既济卦的上卦为坎,代表水;下卦为离,代表火。这个卦的卦象就称之为“水火既济”,你有事情时打到这个卦是比较好的,一定会有人帮你,能够互相周济,事情就容易办成。
  
  但是,我们翻到既济卦的卦辞看,是“亨,小利贞,初吉终乱。”这个还是不圆满啊!我们现代人的欲望都很大,估计都会不满足于这个“小利贞”,在小事情上还不错,那大事情咋办?我们都是办大事的人呢,现在捡垃圾的人,也都想捡成个垃圾王呢!更何况,后面还有一个“初吉终乱”在那里噎着你。还不如打个乾卦,来个“元亨利贞”,这多爽啊!为什么既济卦每一爻都是又得位又得中,反而“利”得比较小呢?这就说明在判断易卦时,还应该有一些参考指标。所以,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个概念,叫做“乘承”。《系辞》的这句“刚柔断矣”,还要通过“乘承”才能判断这个卦是好还是不好。
  
  简单地说,乘就是乘坐的意思。刚乘柔,就是阳爻坐在阴爻上面;柔乘刚,就是阴爻坐在阳爻上面。承就是承担、承受的感觉。其实这个“乘承”只需要一个就可以了,刚乘了柔,柔一定就会承刚;反之柔乘了刚,刚一定是承柔。所谓“刚乘柔则顺,柔乘刚则逆”,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发号施令的人有主见、有决断,而处于下位的人也不七拱八翘,是很顺从听话去做,事情就能顺利。如果处在上面的人性格优柔寡断,左右不定,处在下面的人却性格刚烈,一意孤行,那一起做事情就会不顺,就是逆。这样看来,既济卦的初爻和二爻之间是柔乘刚,二爻和三爻之间又是刚乘柔,发展到最上头又是柔乘刚,结果就不太好。所以既济卦的卦辞说“初吉终乱”,就是从“乘承”上判断出来的。
  
  我们做一件事情,打出了一个既济卦,虽然整个感觉不错,但是要看是哪一爻在动。如果动在中爻,就比较好。如果位置不好就要小心,往后走就要注意变化。《易经》的卦,都不是死卦,是要指导人具体怎么做的。如果打到了这个卦,会看这个卦,我们在应对事情的时候就有了处理的方法,对比较吉祥的部分就尽量发挥,对比较不利的部分想办法尽量避免,所以要活学活用。
  
  我们这里讲了判断卦爻的几个基本原则,就是得中、得位、乘承的道理。“刚柔断矣”,就是要用这些方法、原则来判断。《易经》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卦辞、爻辞,那些卜卦的专业人员会花很大的功夫把这些都背下来,我们一般人却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呢?照样可以打卦,虽然记不住卦辞,但可以通过对刚柔位置的判断,看其是否得中?是否得位?是乘刚还是乘柔?这样就可以对一个卦象做基本的判断,看它到底吉与不吉?看它变化的路线是否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看其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计划、符合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对“刚柔断矣”的感觉。
  
  这一段对于学易是非常重要的。我把这些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了,不像一些易学大师藏得很厉害,一到关键地方就说得天花乱坠、似是而非的,让你顿时觉得这个东西风云莫测、深奥无比。其实,这些原则都是很简单的,是符合我们的基本常识的。所以,《易经》是易嘛,应该是容易学习的经典,都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并不是难经。


  

 我们再看下一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实,这里面又包含了另一个判断的原则。大家一定要把下面这句话记住,就是“同群者孚,异群者应”。这个孚,有信服、诚服的意思在里面,应就是呼应的意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用我们日常的经验来体会的话,也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物种各有各的类,人也要分不同的群体、种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都从属于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地域划分,这就是“方以类聚”的感觉。但放在易卦上,我们又怎么来体会这个“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呢?
  
  《易经》中的刚阳、阴柔各是一群,性质不一样,所以要以群分。以既济卦来看,为什么叫既济呢?是因为它各爻之间互相都有周济,这就是“刚柔相济”这个成语的由来。我们从上下卦、内外卦,或者从前后卦的角度来看,其刚柔各爻都应该是相互有呼应才好。我们撇开乾卦不谈,因为它六爻纯阳,是首出庶物,乾为天,天是什么概念?根本什么都没有,无边无际,看不见摸不着,完全是本体的感觉。而在既济卦中,上下卦之间,上为水下为火,下卦的第一爻和上卦的第一爻,一阳一阴是相互呼应、相互周济的;下卦的二爻和上卦的二爻,是一阴一阳,也是相互呼应周济的;同样下卦的三爻与上卦的三爻也是这样的效果。比如说我们要做某件事情,要做成一笔生意,下卦也可以说是内卦,是说明我们这个团体的内部环境,上卦可以说是外部环境。如果内、外环境都能相互呼应、协调,这件事情就肯定做得成。所以,上下卦之间是要相互呼应的,这就叫做“异群者应”。如果下卦是阳爻,上卦也是阳爻,就对抗起来了,就不相应了。爻位上的相应,是指一四、二五、三六之间的呼应。如果相应的爻位上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那就谈不上呼应了。
  
  我们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唐代的和亲政策,都知道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和吐蕃搞好关系,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西藏去,使汉藏民族之间,保持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对汉藏民族的和睦共处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想一想,如果吐蕃当时是个女藏王,那唐朝就不可能把文成公主嫁过去,可能就要派一个帅哥过去了。所以,要“异群者应”才行,不然就要顶牛犯冲。在现代社会的群体当中也是如此,不同的社会组织,职能不同,性质不同,互相间要有呼有应才行。异群者要相应,那就是吉祥的;如果不相应,就会各行其是,容易抵触,那就不吉祥了。
  
  那么,“同群者孚”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一个群体的内部,要相互诚信,相互理解,乾坤二卦就是最好的代表。因为乾为天,包容一切、涵盖一切,所以天地万物都在乾卦里,都是同群。乾卦六爻皆为纯阳,所以整个乾卦都是相协调的。坤卦同样如此,也是“同群者孚”。所以,乾坤二卦是所有易卦中最重要的卦象。《易经》六十四卦,没有最好的卦,也没有最差的卦。有种说法是六十四卦中谦卦最好,如果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有谦卑处下的精神,就会吉无不利。但是,这毕竟是后天的东西,和乾坤二卦还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基本上说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是这么一个感觉。从前面的“天尊地卑”到这里的“方以类聚”,都说的是“乾坤定矣”之后,我们怎样通过刚柔阴阳的变化,来体会和判断易卦中所蕴含的吉凶变化规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到了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小结。上面说的这一切原则,在天上就显现成为天象,我们晚上往天空一看,天象就是日月星辰;在地上就显现成为地形,就是地上的山川草木。象和形,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用的,象形、形象都说得通。这里有点微小的差别,就是象的距离可以比较远,所以说观象,一般是远观,是不可触摸的,天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形,就是伸手可触、可摸,可以抵达的东西。象比形的感觉更虚一点,模糊一点,不是很具体;形呢,方形圆形,总之是有具体的形状。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神六、神七也上天了,太阳虽然摸不到,但月亮总算是可以摸得到的。但是,这些天象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摸到的,只有那么几个宇航员才能摸到,所以天象日月星辰,基本上还是不可触摸的。
  
  天象、地形都是空间的概念,是在空间中所呈现出的自然而然的景象。在实际中,这些景象会随着昼夜、随着季节产生变化。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就把我们这个空间和时间全都拉进来了。天象和地形的变化,实际遵循的就是“乾坤定矣”,遵循的就是易道的精神。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随着一年四季时间的推移,都会发生变化。日月星辰有位置上的周期变化,山川草木也会枯了又荣,荣了又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嘛。这些天象地形的变化规律,其实都是很清晰的,是举目皆是,人人可见的。所以,《易经》的精神,就是一种道法自然的精神,没有那些玄之又玄、神神怪怪的东西。
  
  佛教经常说佛性,佛性是什么东西呢?佛性就是“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抓握,在足运奔”。眼睛有看的功能,耳朵有听的功能,手是用来抓握东西的,脚是用来走走跑跑的,这些自自然然的就是佛性的体现,一切现成,都是明摆着的。易道的变化也是同样现成,同样简单明了。过去有人问圆悟克勤祖师:“如何是夹山境?”就是说,什么才是祖师禅的境界呢?圆悟祖师说:“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很清楚啊!猿猴抱着自己的孩子跑到树林中去了,一只小鸟衔着一朵花飞到岩石下边来了。这就是一切现成!佛法的精神和易道的精神是一味一体的,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大道本体的力量,都是通过这些自然变化显现出来的。
  
  上面一段我们来做个小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坤作为《易经》首出的二卦,表明了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厚,一切万物都在天地之间成住坏灭、生老病死。“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讲的就是乾坤二卦以及《易经》的易卦、六爻在位置上的差别,有高下主从之分。通过对“位”的体会,就要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事关系中知位、守位,不越位、不错位。“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对这句我们讲得最多,实际就是易道的动静变化自有其恒常的规律性。认识易卦变化的吉凶祸福,要从刚柔阴阳二气在易卦中所处的位置和相互间的作用上来判断。这就涉及到我们刚才讲的一系列“得中”、“得位”、“乘承”这些基本原则。“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同群者孚,异群者应”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同群之间相互诚信,在异群之间要要相互呼应,这样才会吉祥顺利。我们把这个“孚应”的原则和上面“得中”、“得位”、“乘承”的原则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一个易卦以及它的爻位进行综合判断。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一个总结,说明乾坤二卦乃至于整个《易经》的群卦,并非是古人关在屋子里凭空臆想、主观发明创造出来的。易道在天地间是现现成成、清晰明了的。古代圣人用一种最简单、最朴素,同时又是最深邃、最完备的象数之理,来描述天地、天道的自然运化,同时将这种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的社会人事之中和人的精神内在变化之中。正因为易道的精神来自于天地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它才能正确指导我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社会人生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