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木火土金水,这是古人朴素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科学思维方式。古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几种元素概括起来就是木火土金水。按照一般的理解,木就是植物、树木的感觉,主要特性是生长性、生发性。植物要不断地生根发芽,种子也要生长,一颗种子会慢慢延伸成一大片植物。火的特性就是具有热能和光能,有温暖和光明之义。土具有包容性和含藏性,比如五行中的木、火、金、水,都是离不开土的,都是大地上的现象嘛,所以土在五行中居中,非常重要。金不是我们现代人指的黄金,而是泛指金属,有硬度、强度,在五行的各种物质里面是最硬的,有“断”的特性。我们锯木头也好,砸石头也好,都可以通过金的特性来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水,它的特性是流动和湿性。对生命体来说,水的作用非常大,生命体的各种元素正是通过水的运化、运行,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以上就是五行的基本概念。 古人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五种元素综合产生的。顺则生,首先是相生;然后是相克。七叶兄在讲《阴符经》的时候把五行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生、克、消、长、转这五种关系都讲得很透。我们这里只谈一下五行的生、克就行了。用图例来表示: 生:木→火→土→金→水→木 也可用这个图来表示: 从日常经验中来看,这些道理也很浅显。木头点燃了就生火,火燃完后变成泥巴就生成了土,矿产资源和金属元素都是土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土就生金。金生水这个现象一般人觉得不太好了解,但是按照地理学来说,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地下水源也会很丰富。比如我们中国的西北部高原地区,金属矿产非常丰富,亚洲的各大河流也都是发源于这些高原上的,所以金生水,就是这个特点。反过来,水又生木,没有水的地方,比如沙漠就长不出植物来。 相克是怎么回事呢?木克土,庄稼长了一季之后,土地被植物吸收了营养就会变得贫瘠,那就相克了,就要给它施肥,土壤才能恢复它的生长能力。火克金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说真金不怕火炼,实际上金还是怕火的,只不过纯金的溶解度比较高,相对其他金属来说,不容易被融化。土克水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平常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土就是克水的,我们搞水利要修堤岸来控制水的流动路线、范围和区域,就是利用土克水的道理。金反过来又克木,锯子、斧头造来就是砍伐树木的,所以是金克木。这就是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为什么又会有方位呢?东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中间是土。这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非常大,这涉及到古人观察天象,五行在天象上是代表五星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在汉代的时候,又叫做五纬。我们说星辰,辰指的是日月,五星为纬。汉代“纬书”流行,儒家六经都有相应的纬书,实际上就是把儒家的思想附会天上的星相变化,形成了一整套对应系统,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那么,与《易经》相应的纬书就叫《易纬》,包括《乾凿度》、《稽览图》、《通卦验》、《干元序制记》等等。我们如果看李鼎祚的《周易集注》,里面保存了许多汉易的内容,就经常会遇到对这些纬书的引用。这都是把《易经》与观察天象结合起来而产生的。 春分的时候,如果站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观察,木星处于正东方,所以叫做“春分木现于东”;到了夏至的时候,我们在中原地区观察,就是“火现于南”,火星对应于正南方;秋分的时候,是“金现于西”,金星在西边出现。冬至的时候,水星就现于北方,是谓“水现于北”。从东南西北的方位一来看,木火金水都有了,那么中呢?中指的是我们在观察天象时的立足点,我们是在地球上观察的,是站在“土”上观察天象的,所以一切都是以这个观察点为基础的。否则,也就谈不上一年四季天象的变化。必须要有这么个立足点,要有这样的基础,才会看到有一系列的天象变化。这就是观察星象来确立五行的方位,同时,一年四季的方位也是配合星象观察,才确定下来的。 有了五行的概念后,就相应生发出了天干的概念。什么叫天干呢?天,就是天象,这个干(一声)实际上应该读干(四声),是主干的意思。按照道家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元素都是要分阴阳的。木分阴阳,就是甲乙;火分阴阳,就分为丙丁;土分阴阳,就是戊己;金分阴阳,就是庚辛;水分阴阳,就是壬癸。这就是十天干的来源。 所谓的分阴分阳,我们该怎样体会呢?古人是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甲木和乙木,也称为阳木和阴木。怎样来感觉呢?甲木,古人的比喻就是栋梁之木;乙木是什么呢?就是桃李果实之木。栋梁之木,就是这种木材最本质的运用;而桃李之木重视的是花果,木质的本身是藏在背后不用的,所以为阴木。南方丙丁之火,指的是丽日,是由太阳产生的热能、光焰;丁火就是灯烛之火,就像蜡烛、马灯点燃的那种星星之火,是随时可能熄灭的。但是丙火,即太阳之火是不会熄灭,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说我们有黑夜,但是晚上太阳并没有熄灭啊,它不过是转了个方向而已;而灯烛之火就很飘摇、孤零零的,所以是丁火、阴火。戊己土,古人认为戊土是城墙之土。古代实行的城邦制,实际上一城即为一国,所谓的城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这个戊土显示出的,就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土的感觉,当然应该是阳土。己土是什么呢?就是田园之土,自家的菜园子、自留地之类的,总之是具体又狭小的。庚辛金呢?庚金是阳金,指的是刀剑斧钺之金,是兵器之质,是人们冶炼金属最的本质目的;而辛金指的是女人经常戴的耳环、首饰这些小金属装饰品,当然就是金的附属用途了,所以为阴金。壬癸为水,同样的道理,壬水指的是江河湖海之水,癸水指的是雨露、汗水,等等。《黄帝内经》里面说“女子十四天癸至”,为什么不说是天壬而要说天癸呢?壬癸虽然同样代表水,但这个壬水就太大了,是江河湖海之水。天癸指的是女子月经初潮来临,是身体内很小的水,仅仅是生理上变化的显现,所以是癸水。 天干在整个四季方位图上是有所体现的。东方甲乙木,是春天;南方丙丁火,是夏天;西方庚辛金,是秋天;北方壬癸水,是冬天。这就是五行与四季、方位、天干相配合的基本格局。除了天干,还有地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十二地支大家可能也基本了解,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的传统纪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就是从天干地支来。比如我们今年是戊子年,前一个字“戊”就是天干,后一个字“子”就是地支,按干支纪年的规律来推,明年就是己丑年。我们常说,六十年为以甲子。甲是天干中的第一个,子是地支当中的第一个。天干和地支相配的第一年,就叫做甲子年。最早的甲子,相传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从我们现在的戊子年开始往回推推,推到第一个甲子年,一年不差地推下去是什么时候呢?是公元前的2697年,又称为黄帝元年。相传用干支纪年,就是黄帝的大臣(也有说是黄帝的老师)容成子首创的,他创建了天文历法。第一个甲子年离我们现在,相距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我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这么来的。天干和地支的配合,天干只有10位,地支却有12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天干就完了,地支还剩下两个怎么办呢?剩下的两个又回头和天干相配,这个时候,甲就配戌,成为甲戌;乙就配亥,成为乙亥,然后继续轮回。轮回到下一个甲子,正好就是六十年。 我们人的一生,最多只能活过一个甲子,能活过两个甲子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在人中也算是凤毛麟角,稀缺无比了。我们一般人活过了60年,活够一个甲子的人,基本上算是活够正份,够本了。好一些的人,苟延残喘到七、八十岁,也就很不错了,就叫做高龄了。如果连一个甲子都没有活到,大家就会觉得不划算,就是早逝。 一个甲子是六十年,我们古人纪历,是分为年、月、日、时。月是地支来记,也和天干相配,比如黄帝元年,正月这天不叫做甲子月,而是叫做丙寅月,这在上面图中可以体现出来。我们有时候看古书,上面说岁在甲卯、寅月如何,其实指的就是甲卯年的正月。农历二月是卯月,从丙寅、丁卯顺排,重新又回到丙寅月的时候,这个周期是5年。日和年的算法差不多,也是甲子、乙丑这么推,从第一个甲子日到下一个甲子日的轮回就是60天。时间是用地支来计算的,每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就是古人年月日时的纪历方式,今天补充说这些,也是方便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 上面这个图已经体现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也体现了天干,但地支又如何体现呢?我们可以把12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土在中间。因为我们是在地球上区分的四季,离开了这个观察点就没有时节的概念,所以中土是作为基础的。地支是怎么回事呢?农历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正月是寅月,依次类推(见上图)。每一年的开端是寅月,是冬天和春天相交的地方,从寅月开始进入春天,整个天干地支就可以通过这个图像表现出来。那么,这个图和易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上一次讲了文王八卦图,南方是离卦,北方是坎卦,西方是兑卦、东方是震卦。这跟文王八卦的方向完全是一样的。在卦气的学说里面,坎、离、震、兑被称为四正卦,位置摆得很正,同时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这中间还涉及到卦气,即具体每月每天的卦气在一年之中是怎么消长变化的。 乾卦代表的是阳气的生长性,坤卦代表的是阴气的收藏性。按天算,就是从一天的子时开始,按月算,就是从11月开始的子月开始,一阳来复,用复卦来表现。复卦只有一根阳爻在下,其它都是阴爻,是从坤卦中演化出来的。经过一个月的阳气上升以后,二爻变为阳爻,成为临卦。所以子月代表性的卦象就是复卦,丑月代表性卦象就是临卦。到了寅月,天地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成了地天泰卦,上面是坤卦,下面是乾卦。到了卯月,阳气继续上升,就成了雷天大壮之卦。再往上升,到了辰月,就成了泽天夬卦。到了巳月,就恢复到了乾卦。紧接着,午时一阴生,到了午月,一阴始生,就形成了天风姤卦。再往未月走,下面就生了两阴,成为天山遁卦,逃遁嘛,表明阳气在开始逃跑了。再下来,是天地否卦。到了酉月,就是风地观卦。到了戌月,阳气被剥蚀、消灭得差不多了,就成了山地剥卦。到了亥月,阳气全部消失,回到阴气最盛的时候,就成了坤卦。 这十二月卦称之为消息卦,又称之为辟卦。辟为开辟之意,表示用这十二个卦象开显了一年十二个月在阴阳二气上的消长特性。从子月到巳月,即由复卦变为乾卦的过程,为阳气得养而生息,所以复、临、泰、大壮、夬、乾这六卦,称为息卦;从午月到亥月,即由姤、遁、否、观、剥、坤依次变化的过程,即为阳气由盛转衰而渐消的过程,所以又称这六卦为消卦。十二月卦总称消息卦,就是说我们通过这十二个易卦,可以从中观察到一年当中阴阳二气的消减、涨息变化规律,可以从中得到一气流行变化的消息。 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喜欢的就是一种整体观,啥子东西都要搞成一个整体,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社会人文,一定要纳入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要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一定不能肢解整体,搞得支离破碎,拿到一块就开跑,以偏概全地以为有所得,那就肯定不行。我们这里讲《易经》,书院网站上有个网友发了帖子,谈了自己在《易经》上面的很多体会。《易经》其它的道理他不谈,只把《易经》的六爻纯粹分成天地人三才,说上两爻是天,中两爻是地,下两爻是人,完全用天地人来硬套,自己也建立了一套三才四象的理论,然后觉得过去诸家大儒解易都错了,只有自己是独窥大易之玄奥。我们说,六爻是可以代表天地人三位的,但是历史上都把这种说法放在最后,因为从六爻的结构上来说,还是根据上下卦而来的,如果分成天地人,就把上下卦的格局打破了,八单卦也就不成立了,传统文化中的卦气之说也就不存在了。但是网上这个朋友就非要这么弄,还以为是自己独创的方法,其实是把整个卦象割裂开了,这样就势必走上歧途。 所以,我们不论学易还是学习其它传统文化,都必须要有整体的观念。就像我们上节课讲到如何判断卦爻时,讲到了得位、得中和乘刚、承柔的问题,也讲到了同群者孚,异群者应的规律。如果只从得中的观点来说,有些卦爻明明得中,为什么爻辞不好呢?这就是因为没有把其它因素综合考虑进去。所以我们任何事都要整体观察,才能得出综合的结论。
以上就是我们对文王八卦图的一个补充,也算是对中国传统的、朴素的科学思维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讲系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