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们来讲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经?系辞》第六章 这一章,也基本是对《易经》的一个赞词,但是和前一章相比,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我在准备这一章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这一章和前一章,完全是两个人写的东西,不在一个档次上。为啥子呢?我们下面简单来说一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这里的“御”就是驾驭、限制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界限、边际。这一句就是说,易这个东西非常广大,非常了不起,你说它远到天边,也没有什么能够界限它,因为它是无边无际的,就是这么样的感觉。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就是近的意思,以言乎迩,就是说可以近到没有距离。什么东西和我们没有距离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易道这个东西,近到了极点,就是一种澄净、安静,同时又纯正不邪,是这样一种感觉。所以说是“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总体上来说,易道这个东西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远可以远到没有边,近可以近成零距离。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放开之后,天地之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到。弥六合,弥就是充满的意思,六合就是四方上下。精神状况放开了,整个空间都可以充满,无处不到;精神状态要收敛的话,就可以退到无人知晓、连自己都不知晓的地步,到了最秘密的地方。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就是说,把易道放在天地之间,那一切东西就不用说了,都让易道说完了,全部包括进去了。以上这一段,就是从广、大、远、近这几个角度来赞美易道完美无缺、一切无不完备的功能。也没有多少具体的深意,总之就是个赞扬话。 下面一段“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这是乾卦所比喻的物象,在安静的时候就成为浑沌一团,这个专,通抟,指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庄子》里面说的中央之帝曰浑沌还没有开窍时候的状态。“其静也专”,也可以说是说静到了一个极点,乾要静到极点的话,就是没有感觉,找不到的。“其动也直”,就是说乾卦要动的话,是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是以大生焉”,正因为这样,才能生发万物。“大生”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东西都是由这里生发出来的。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坤卦之象是什么呢?“其静也翕”,我们经常说一张一翕,张就是打开,翕就是关闭,也有收缩、收敛、收藏的意思。坤卦安静的时候,万物都收敛在其中,坤卦一旦动起来,就处于辟,也就是开放、开辟的状态,所以可以产生很广大的包容性,所以是“广生焉”。 上面这几句,本光法师认为不好,说得有些似是而非。方山易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乾坤分开了说,分开了配,比如乾配广,坤配大,这样分开不好。乾是静专动直,坤是静翕动辟,这个说法也很牵强。实际上在成象之后,乾坤二卦是有具体所指的物象。比如乾卦指的是天,坤卦指的是地,天地乾坤的感觉,也并非是一静一动、一开一合这么机械。在古卦辞、古爻辞里面,也找不到这个说法的依据。另外,这一段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产生了很多歧义和误会,有些歧义和误会还让后人啼笑皆非。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跑到西方去学了外国的一些文化研究方法,自以为开了眼界,将西方人类学中的一些方法挪过来,用在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这些人本身自己就没有搞通中国文化,学了一知半解的西方观念以后,一边来硬套,还大放厥词,妄言《易经》是来源于古代的生殖器崇拜。 像郭沫若、钱玄同这批人就是这种观点。他们说《易经》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表示阳仪的一杠,就是从男性生殖器的形状上来的;表示阴仪的符号,是中间有个口子,就是从女性生殖器来的,这样男女生殖器相互配合,就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甚至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一段,直接就解释为男女交媾之事。下面还有理由,说《系辞下传》里面还说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就联想到类似《金瓶梅》这种小说里面说到的阳物、阴物。这是哪里跟哪里啊?风马牛完全不是一回事。《易经》是非常古老的经典,后期的艳情小说是很晚出现的,因为写小说的人为了避讳写到这些器官,就把《易经》里面的词语拿出来,阳物象征男性,阴物象征女性。这些妄人的分析恰恰是倒因为果,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从来就没有阳物、阴物是男女生殖器的说法。古人说阳物阴物,那是给万物分阴阳,阳物就是属阳性的东西,比如太阳、龙马这些,阴物就是属阴性的东西,比如月亮、母子牛这些,跟那些器官毫无关系。 “五*四”以来的这一批知识分子,看起来在近代史上很出名,是叱诧风云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当时的国运处在那种时候,社会变革处在那种时候,他们恰恰有那种福报可以去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又没有把西方的教育学透,学得一知半解,都是泡了短短几年就回来了,回来了就搞*运*动,就要标新立异,目的就是产生轰动效应。整个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可能就是近一百来年标新立异的说法最多。一些真正埋头于学问,真正下功夫做学问的大家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这些搞*文*化*运*动的这批人看得清清楚楚。陈寅恪先生就非常了得,他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将对中国未来社会埋下非常严重的隐患。我们现在来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现在传统文化都衰落到了什么地步啊?真的是不堪入目。像波师兄这种半罐子水的人都可以坐在这里讲传统文化,其他就可想而知了!我也确实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能多有几个像冯老师这样的老夫子来讲,我一辈子闭嘴跟他们学修都嫌时间不够。现在我在这里叽叽呱呱,也是没有办法,但愿以后能有更多真才实学的人站出来讲,像我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好赶快靠边站。 说老实话,像郭沫若、钱玄同这些人,哪里是真的懂《易经》呢?我们说乾卦讲“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讲“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些人的一生来看,他们什么时候自强不息过?什么时候又厚德载物过呢?本光法师说,我们学易的人是可以随处做主、随处建立阳明学处的,这些人又是什么时候做过主的呢?我们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一下,这位“大文豪”曾经给我们伟大的领*袖*夫*人*江*青*同志写赞美诗,大家可以去看下。这些人都配谈《易经》吗?说起来都来气。但这些人还不能小看,因为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当时掌握了话语权,整个出版机构都是为这些人的谬论服务的。而像章太炎、陈寅恪这些真正的文化大师,直到现在才渐渐被学术界重视。 台湾有个大法师,名字就不说了,现在大陆上很流行他的佛学书籍。这个大法师的文化非常高,出家前就是文学博士,东西方文化都是学涉猎过了的,现在是著作等身。但是在他的一本《比较宗教学》里,谈到《易经》的时候就完全引用的是郭沫若他们的观点,以为《易经》就是上古时期生殖器崇拜的产物。这个怎么说呢?他可是响当当的大法师啊!前两年我在一个网站上还看到他和*达*赖*喇*嘛*关于显宗和密宗的对话,现在去查,网上大概都还能找到。但是,声望这么高的人都如此乱讲《易经》,真的是害人不浅啊! 西方有个大哲学家,好像是伽达默尔,他说:“正确的研究方法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之中。”这话说得非常好啊!一个研究《易经》的人,不用中国代代传承的易学方法去研究,反而用西方的比较宗教学、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中间是有很多大问题的!西方的那套文化人类学方法,是在非洲、澳洲、南美洲那些未开化的土著人中,是在那些原始部落中经过田野调查之后总结出来的。这一套方法论怎么能用在研究中国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上来呢?真是天大的笑话!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也是如此,喜欢所谓的比较文化学。你用另外一套研究方法研究出来的结果,必然只是你那套研究方法所能够产生的结果,方法论不对,结果一定是错的。就像我们现在研究中医,用西医的那一套来分五官科、内科、外科,以西医的那套医理、病理来研究中医,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来呢?大家都看得到嘛,研究出来的结果,无非就是说中医是迷信。事实就是这样的,西医就是这么看中医的。 所以方法论错了,非常害人。如果是小人也就罢了,五四时期的那批风云人物,他们写的东西,现在哪里还有知识分子去看呢?真正写诗的人也不会去看什么《女神》,看什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些诗。但是像台湾那位大法师这样真正有修行,学养很高,水平也非常高的人,他也这么来评价《易经》,那就真的有些害人不浅了!越是威望高的人搞错了学问就越是害人,所以我们越往后面学就越要慎言、慎动。有些人虽然专著很多,著作等身,对于《易经》也可以说是“七窍通了六窍”,说起来头头是道,不得了又了不得,但最关键的一窍没有通啊!当然,波师兄与他们比起来就差得远了,可能只通了一窍,其他六窍都没有通。但是,通的这一窍我还是有把握在大家面前说,在大家面前谈这个事,自信在这一窍上不会误人。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一章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这么东配西配下来,确实让人感到像是董仲舒他们汉儒搞的那一套,很机械。所以,我也很赞同《系辞》这篇文章是战国以来,一直到秦汉时代大家集体创作的产物,水平是有参差不齐的地方。 “广大配天地”,一般的讲法就是广配天,地配大;“变通配四时”,就是易道的变化与四时四季是相配合的,这也只是笼统的说法。说实话,学易的目的是要在人事物象上面去寻求变通,四季的变化哪个不通呢?添衣减衣,人人都晓得;季节变化,春耕秋收,普通老百姓也都清清楚楚;四季的饮食大家也都是随着季节变化的。所以,“变通配四时”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明白,说这个就没什么意义了。最终需要学易者明白的,还是社会人事之间的变化。真正在社会人事中能够变通,像我们说到的王通、陈抟这些人物,那就了不起了。所以我们学易,要牢牢立足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不要被易学的一些旁支末流、玄怪之说、标新立异之说所吸引,也不要被一些小道杂伎所迷惑。 “阴阳之义配日月”这句也有问题。本光法师直接就把这句给改成“阳阴之义配日晶”,日晶,就是太阳的光辉。天地之间,是在阳光普照之下才能产生勃勃生机。过去我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因阳光生长的,月亮不能与日并举,它的级别跟太阳差得太远了。远在唐代便已创立的方山易学,就已经认识到了月亮的光辉不值一提,我们现代科学也论证了这一点,月光完全是太阳光芒反射而来的,这种光芒只是微乎其微,不能和太阳相提并论。何况,从星体的等级上来说,月亮不过是地球的卫星,级别是很低的,不可能与太阳、我们这个太阳系的主宰相比。所以本光法师说,“阳阴之义配日晶”,只有太阳的光辉才能与阳阴之义相配合。 “易简之善配至德”,我们在第一章的时候讲过,“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怎么能够得到易简之理呢?所谓易简之理,就是大道之理,只有通过我们进德修业,把我们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努力达到德行的最高境界,这才能达到易简。这一章里面,我觉得最后这一句算是很好的,“易简之善配至德”,至德是什么呢?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善恶关系、道德标准有什么联系呢?实际上,如果用儒家五常之义来说,一个人必须把仁义礼智信的德行修养到极处,才能称之为至德。至德无德,就没有德了。这个无德也可以说是无得,至德也是无所得的,这就超出了一般人的是非美丑善恶的概念的。 关于至德,庄子在他的《胠箧》篇中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就是说,先生你晓得至德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吗?人类德行最完美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回答了很多,什么容成子的时代、伏羲氏的时代、轩辕氏的时代,等等。庄子说,这些圣王的时代就是至德之世。这个至德之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庄子道家学说中的至德时代。老百姓用绳子记事,还没有语言与文字,就是这么淳朴;大家把嘴巴顾好,吃饱穿暖也就够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很乐于接受、都很安然。不像我们现在,已经丧失了传统的生活习俗,没有办法,就只有跑到西藏、跑到凉山、跑到贵州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去,觉得人家的风俗好奇异、好自然、好淳朴啊!大家都去乐别人的俗,不乐自己的俗。“安其居”是什么呢?住在山上的就安于山上,住在水边的也就安于水边,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当时的城池是相互挨得很近的,大家都能听到彼此鸡鸣狗叫的声音,却是和平共处,不东窜西窜。不像现在,我们看印度、巴基斯坦相邻的国家还闹得那么凶;还有中东地区,这么多年来也一直不太平。 在最近的新闻报道,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好猖獗啊!恐怖分子与英国和美国,他们还不是邻国,隔了那么宽阔的大洋,还产生了很深的仇恨。他们见到英国或者美国人,立马就枪杀,就地解决。我看到网上说,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到现在已经死了近两百人了,绝大多数都是英国籍或者美国籍。恐怖分子到了一个地方,全部用枪对着人群,让人靠墙站,挨着问是什么国籍?英国的、美国的,马上拉出去就地枪杀,其它国家的暂时留着当人质。大家都是互相仇恨啊!与庄子理想中的至德之世,差别真是太大了。某地混乱的地区,真的就像是佛教里面所说末法时代,让人看新闻的时候心都揪紧了。 世界上那些大事我们管不了,但我们个人精神中的事,还是要认真料理。我们要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是不是有这些烧杀抢掠的事情发生?是不是能够安其居、乐其俗?是不是还有各种痴心妄想?庄子笔下的“至德之世”,就是“易简之善配至德”的结果。要想达到易简的精神状态,我们平常就要乐天知命,随缘任运,效法自然之道。有了这种至德的精神状态,就能够与易简之道相配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后就“成位乎其中”,一切事业就都能够顺利成就了。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易经?系辞》第七章 第七章的文字很少,但是中间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我们一点点来看,慢慢来学习。 第一句很简单。“子曰:易,其至矣乎!”这个子就是孔子,到底孔子有没有说这番话,我们也不知道。大家都把《系辞》的著作权归到孔子名下,虽然后来考证出未必是孔子所著,但是大家认为孔子的话很权威,所以“子曰”用得很多。这一句仍然是对易道的赞辞,就是说易道啊,真正是到了极点了。我们看《易经》中有很多赞辞,古人学易到了这个地步,确实感觉到这是一门无以复加的学问、是不可能有超越其上的其它学问。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道这个东西,是圣人崇德广业的依据。圣人之所以能够让崇尚道德、之所以能够推广事业、之所以能够建立功勋,就是因为《易经》的缘故。这一句是结论之辞。如果要具体来说,就要联系我们上一次课讲到的内容。上一次我们讲到“显诸仁,藏诸用”,易道显现在人世间,显现在圣人之道中,那就是仁爱之心,当然仁爱之心是要在行为、事业,要在“用”当中体现出来的。 总之,一个人能够超凡入圣,能够像古之圣贤君子这样崇德广业,必须要凭借《易经》所体现出的精神。这种精神集中的表现就在乾坤二卦上。乾卦体现的精神是阳明正知,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作为圣人崇德广业的原动力。坤卦体现的是厚德载物的精神,我们看坤卦的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厚德载物就是从坤卦的六二爻中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做崇德广业的事情,要修缮自己的德行,首先在心性上就要直,直心是道场,要耿直,直截了当,不要拐弯抹角;方,就是方正、正直不阿,也是有稳定、恒定的感觉;大就是地大物博,无不包容。坤卦的精神要落实到最具体的地方。坤卦初爻讲“履霜,坚冰至”,就是现在冬天的感觉,天气很冷,走路出门,脚下踩到霜了,感觉就是坚冰快要来了,隆冬天气已经来了。这一句跟社会人事的变化和心性修养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它是一种比喻,是一种顺承时令的感觉。时令到了,脚下感觉到了霜冻,冬天最冷的时候自然就到了。这就是一种顺承于天时的感觉。天时到了这个时刻,自然而然就会带来这样的变化。顺承于天的具体表现,当然就是坤卦六二爻中“直方大”的体会。就是要直接、方正,还要有广大的包容性。 乾为天,这种乾知大始的感觉必须落实在我们的精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把自己的精神提起来,必须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你面对任何人或事,就不会有自卑心理。本光法师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见大人而了之。”为什么能够见大人而了之呢?就是因为他老人家牢牢地把握了乾为天、乾知大始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阳明正知与乾道是不二的。你体会到了乾卦的精神,面对任何人都会有一种平等心,见大人物就不会有自卑的心理,见小人物也不会骄傲自大。有些人名声很大、势力很大,再大又怎么样呢?上节课我们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弄潮人物,名声那么大,地位那么高,但如果你深切体会到乾卦的精神,让一已之阳明正知作主,以平等心去观照他们的言行,就会清楚他们的真实水平,就不会盲目崇拜。 “五四”时期的那一批知识分子,名气真的是非常大的,像我们上次说的郭沫若这些,现在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太理会他了。但是像胡适这些人物,在台湾、在大陆的知识分子一提到,都是有一代宗师的感觉。人家学问确实做得很好,正面的影响力也确实是持久而巨大,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如果用平等心来对待,胡适的学问里边有问题的地方也很多。比如胡适谈禅宗,对禅宗心法有实际体会的人,都会觉得胡适是没有入门的。他对禅宗谈了很多,也发了很多言,但对不起,没入门就是没入门,不能因为你是胡适我就恭维你。南怀谨先生就对胡适谈禅提出过一些批评,但是大家好像不敢把这些对胡适不利的言论公开出来。上次我看柏林寺出的《禅》刊,把南怀谨先生批评胡适论禅宗的那一段也隐去了,没有公开出来。为什么?胡适的名声大嘛! 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都爱谈点禅的。张中行先生曾写了一本《禅外说禅》的书,我很尊敬老先生的学问道德,但是对不起,从他说禅上看,也是没有入门。幸好张中行先生自谦,在书名中就明说自己是站在“禅外”。前一阵又看到一本《顾随说禅》,顾随这个人的名气和地位,大家好象觉得不如前几位那么大,但是,恰恰就是顾随,在那一代知识分子中他是真正有禅味的。 我们要是真正找到“乾知大始”的感觉,在身心性命上体会到了“乾为天”的精神,这样你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人物。《系辞》一直都认为是孔圣人所写,但本光法师就敢在里面挑毛病!因为圣人也是人,我们自己也是人,关键是要以平等心来看待天地万物。有了这种体会之后,还要根据坤卦的精神,从实际的行为上找到自己修行的下手之处,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从心量的厚度上、韧性上磨炼这种功夫。只有这样,圣贤君子所谓的盛德大业,才能够扩而充之,进而达到崇德广业的人生目标。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一句的文字也非常精练。“知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第一个是要体会我们的精神本来就是崇高的,可以从“知本崇”的角度上来理解,我们的精神本来就是从天道中来,本来就无所不包,与天道是不二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要看到,把这个“知崇”也是使我们的智慧变得崇高起来的意思。这是从我们修学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的智慧本来是很崇高的,但是,人从出生到成长,先天之智受到了很多污染,被贪嗔痴爱,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等等东西所左右,我们智慧的光明就没有办法透出来、发挥出来。“知崇”可以说是通过易道的修学,使我们的心性变得崇高起来,使我们智慧的光芒能够透射出来。 禅宗爱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就是“知崇”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精神智慧要崇高到极致;深深海底行,就是“礼卑”,在具体的行为礼数、待人接物上要谦卑下来。杜甫有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诗意就是“知崇”的境界。这首诗名叫《望岳》,恐怕在杜甫所有诗当中精神境界高远、气魄最宏大、力量最浑厚的代表作。我们一般都觉得杜甫是个苦吟诗人,印象中尽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三吏”、“三别”这些感觉很苦的诗。但是这首诗体现却体现出杜甫的境界非同一般,其中还可以体会易道阴阳变化的感觉。我们不妨全篇录下,供大家欣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一般指的是泰山,岱是山岳,宗指的是泰山是五岳的宗主。站在泰山上是如何一种感觉呢?“齐鲁青未了”,就可以看到齐鲁大地的春天一派生机勃勃、一片青油油的春色。大道造化了这个天地、造化泰山的神奇与峻秀。一晨一昏,一阴一阳,天地万物都在大道之中、在阴阳的变化之中不断轮转。杜甫用字的功夫很精到啊,一个“割”字,就把阴阳之道对天地万物的主宰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上感觉心胸极其开阔,层层云雾仿佛都是从自己胸中生出来的;决眦,眦就是我们的眼皮,山上的飞鸟就在我眨眼之间归去。最后就是点晴之句,登临泰山绝顶之巅,凡是进入眼帘的一切事物都不在话下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这首诗的境界的确非常超绝,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我们讲的“乾知大始”、“知崇效天”就是这种感觉。礼卑,就是我们实际的行履要善处其下,不仅要善处其下,还要甘处人下,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上。按照禅宗祖师的说法,就是东家做牛,西家做马。“知崇礼卑”有着非常深刻、非常超迈的内涵。如果是喜欢书法的朋友,不妨把这四个字写出来挂在客厅里面,这种感觉就不一样了,既含蓄又高远。现在一些附庸风雅的人搞书法,客厅里挂的尽是“腾飞”、“开拓”什么的,稍好一点就写一句“难得糊涂”之类,文化层次上就差远了。 “崇效天、卑法地”,是对知崇礼卑的具体解释。知崇礼卑,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基本准则确定下来。对内可以培养心中浩然之气、崇高之感;对外就是要脚踏实地,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道德经》里面说“和光同尘”,和光就是知崇,同尘就是礼卑。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把《易经》《道德经》,以及禅宗语录结合起来参究,就会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两句是同时体现了乾卦之象和坤卦之象。崇效于天,我们的乾之良知,我们心中的智慧就能够得到彰显;礼卑如地,就能够使我们的坤之良能得到发扬。 方山易在这里还有进一步的发挥,本光法师讲到“知崇礼卑”这一段的时候就说:“吾家师长讲授此章,特立四义发挥”。哪四义呢?第一是知崇礼卑,第二是知阳礼阴,第三是仁阳义阴,第四个是政阳兵阴。大家注意了,这是方山易学里面辨识阴阳的一个窍决。 “知崇礼卑”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现在来说说“知阳礼阴”。方山易要求我们建立一己阳明正知,就是要我们体现出精神中光明的一面,随时做自己的精神之主,牢牢掌握精神的主动权。知为阳,就是一切无不从此中建立,一切无不从此中流出。不管是我们的知识也好,学问也好,世间的一切圣贤事业也好,通通都是从乾之良知中流出来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树立起自己的阳明正知,让智慧之光透出来,天地万物都能够被你智慧的光明所照亮。就像雪峰祖师大悟时,岩头和尚对他说的一句话:“须一一从胸中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 方山易的原则就是阳主阴从。知为阳,礼为阴,就是一切礼法的建立无不是围绕着“知”这个主心骨。那么,在具体的事业上怎样来理解这个知阳礼阴呢?比如我们办书院,中间就有个“知阳礼阴”的辨识过程。我们书院的宗旨是弘扬国学,这就是书院的根本目标,这就是“知阳”,这个主心骨是不能动摇的。围绕着书院所建立的这套东西,不管是人事制度也好,学修制度也好,课程设置也好,都是“礼阴”的范畴,是围绕着我们传播国学、弘扬国学这个“知阳”来进行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因缘,礼法制度上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弘扬国学这个根本点是不变的。 更细一点来说,我们书院的这个课堂,有小班课堂,也有对外的公益课。作为小班课程来说,中心点又是什么呢?既然大家能够到小课堂来学习,其一本身是在传统文化上就有一定的基础,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愿意真正在传统文化上投入自己的精力,投入自己的时间,乃至投入自己的财力物力,愿意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为什么要开小班课程呢?过去是称为研修班,比对外的公益课,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就要高一个层次。这就是小课堂的中心,就属于“知阳”的部分。围绕着这个中心,我们在学修上就跟外面公益课的学修不一样,内容会更深层一些,讲法上、学修窍诀上就会讲得更多一些。但具体讲的内容、该怎么讲、授课频次如何,等等,这些就是“礼阴”的部分,是围绕这个“知阳”中心点展开的。 我们在太极宾馆的公益课,目标就是对国学做一个广泛的普及和弘扬。听众也是觉得听了这个有好处,比坐在家里打麻将、吃麻辣烫要舒服些,能够跟传统文化,跟国学结缘是很愉快的事情。我们围绕这个中心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讲课的频次、授课方式也就不一样。 所以,“知阳礼阴”的这个“知阳”,就是一件事情、一个单位、一个项目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根本目的,这个是永远不变的,要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永远处于阳面。任何时候都要随时提醒自己看到目标、立足于这个根本点。“礼阴”就是围绕着基本点的各种礼数、各种方法,为这个核心利益服务,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个事情上,大家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部门也好,在家里搞家庭建设也好,都要体会这个感觉,不能够阴阳颠倒、主宾颠倒。 现在有些团体,看到传统文化一热,就想抓住这个机会从中间捞名捞利;也有些人不是为了名利,但是方法却不当。前段时间,某团体和我们联系,希望与书院、太极宾馆一起,联合搞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晚会。过了十几天,太极宾馆的袁总说,他们又提出了其他要求,希望宾馆能够为他们的服装租赁、车费等付多少多少钱。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本来太极宾馆拿出场地来和大家一起做推动传统文化的活动,这个团体是主动提出来想借人家的场地来搞活动,后来却突然提出了这些经济上的要求。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像这样的团体,就是没有把传统文化的主次分清楚,就不懂“知阳礼阴”的道理。他们这个团体也不怎么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每天都在传统服饰、礼数上斤斤计较。刚一见面就深深作揖,感觉是很文质彬彬的,穿的也是一身宽袍大袖的汉式服装。但是一听他们说话,一体会其言行,感觉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上次我们见面,晓宇穿了一身很好看的中式对襟衣服,谁知他们一见就很不高兴,说这种衣服是满人入关后强加于我们汉人的,是汉人被奴役的产物,是要不得的,然后宣传说真正的汉人,必须要穿他们提倡的正宗汉服。他们这样一说话,你就能感觉到没有内在的东西,徒有一些外表礼数而已,满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嘛!所以他们就是阴阳颠倒的感觉。我们这里说“知阳礼阴”,在他们那里就变成了“知阴礼阳”,传统文化的真智慧就被淹没在繁琐的礼仪当中了。 接着说下面一句“仁阳义阴”。这一句也是很重要的,本光法师在这里点出来,是因为它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为阳,仁爱之心必须居于儒家精神的主导地位。在五常当中,仁放在首位,因为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仁。我们看前面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首先就是要“显诸仁”,仁是儒家精神中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动摇的。 上次我们上课的时候讲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为什么儒家要把伯夷、叔齐推崇得那么高?孟夫子说他们是“圣之清也”,体现出的是儒者精神中清高的一面。因为哪怕是面对生命的选择,他们都不愿意放弃仁,不放弃这个最核心的精神。所以孔夫子说他们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义为阴怎么讲呢?义是由仁爱之心生发出来的,是从仁爱这个核心中生发出来的正义举动。义为阴,首先它是从属于仁,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任何举动都不能称其为义举。比如“5?12”大地震的时候,全社会各方面大家都动起来了,捐款捐物。有些大企业可说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捐了很多的钱财,但是总让人感觉有点别扭,觉得他出这么多钱物,不是出自仁爱之心,而是为了自己企业推广产品,或是为了自己企业的名利、荣誉,甚至是为了在灾后重建的这块“大馍馍”里面能够占据有利位置。他们的捐助,对于灾区人民来说当然是很欢迎,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也是应该赞扬一下的,但这不叫义举。义举,是指义无反顾,施恩不图回报,有一种义不容辞的正义感。我们看在这次地震新闻中,有一个乞丐把自己讨来的钱全部放到捐款箱里面,大家看了都很感动,因为这个就是纯粹的义举。 所以这个义阴,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同的人事、不同的因缘,也有不同的反应。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义举,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不义之举。比如说打人,很多人因为打人被警察抓,被勇哥他们派出所关起来,但是有些人打人,不但不会去派出所蹲起,反而会让被打的人感激涕零。比如临济祖师在黄檗大师那里参学,一问禅就要挨打,一连打了三顿棍子。他开头还不明白,还老是问自己的错在哪里。后来他开悟后才晓得,原来师父打我是仁至义尽,是老婆心切,为了让我得脱困,为了让我的心得大自在,狠下心来拿棍棒打了三顿。一顿是36棒啊,临济三顿棒就是挨了108棒啊!黄檗大师下手可真是狠,但他老人家的心也真是慈悲!爱子心切,不惜棒棒见血。大家想想,如果不是黄檗大师的心慈手狠,哪里会有临济宗后来威风八面、君临天下的局面呢!这个就是非常义,完全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 我们看武侠小说或者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像《英雄本色》这些,感觉其中的主人公很有义气,很重情义,但是他们面对不熟悉的人,杀人放火、贩毒赌博等坏事还是一样不少做,这些就是把“仁阳义阴”搞颠倒了。江湖人士是义字当头,不像圣贤之人是仁字当头。如果把这个阴阳搞反了,你是黑社会老大,虽然是义字当头,也未必会有好结果。一旦事情翻了,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最终还是要被警察抓住。所以,“仁阳义阴”的感觉一定要到位,做任何事都一定要牢牢守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