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系辞》通讲(四十三)

 凝影叠姿 2013-10-21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心中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最后一章是对易道、对整个《系辞》的一个简单扼要的总结,对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再一次提出来,作出强调和阐释。
  
  我们来看原文:“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这两句,其实在《系辞》上传里讲乾坤,“乾之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段里面讲得非常细,这里不细讲,只给大家做个基本的梳理就够了。乾卦的精神,以“天行健”作为卦德,像天道的运行,有一种刚健自强、永不停息的精神。
  
  西方哲学里面总是在找第一推动力。物理学里面说万有引力,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力存在。但促使万物运动的力是谁施加的?宇宙间能量是守恒的,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哪里?牛顿没办法,最后只好回到上帝那里,上帝是第一推动力。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来如此,没有谁施加,也从来不会丧失,本来如此。所以,乾卦以天行之健作为它的卦德。乾坤二卦的卦德,都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邵雍说“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体、相、用,任何一个事物也都全部体现了天地乾坤的精神和法则。“德行恒易以知险”,恒易,就是永远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自强不息。所以,有的书上注解说,恒易是指平易,是不对的,是望文生义。真正的意思是变易,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学易之人,能体会到这个乾道变化,那么在社会上、人世间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你都能够明白来龙去脉,最终就能够化险为夷。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坤卦的卦德是至顺至柔,能厚德载物,顺从于天。坤德同样也是时刻潜行于万事万物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为简洁、明快,如坤卦六二所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如果我们对坤卦的精神有深入体会以后,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都能够一目了然,以柔顺的态度待之。刚才我们提到庄子说的“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坤卦“恒简以知阻”的体现。真明白了这一点,遇到再大的事情,也不会有翻不过去的坎,爬不过去的沟。
  
  下面一句“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这中间“诸侯之虑”的侯字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衍文,应是“能研诸虑”,跟前面的“能说诸心”相对。过去互相的书全靠传抄,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容易出现“衍文”,删掉就对了。“能说诸心”,作为学易君子,平日里太平无事的时候,就要用易道来“悦”自己的心。前面讲过“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平时在家安居的时候,就玩易,高高兴兴地拿易卦来做游戏,像邵雍把六十四卦挂满墙上,一天到晚坐在屋里看着玩,就玩成了易学大师。我们经常说,学易要具有娱乐精神,玩着玩着就玩通了。玩通了以后,一旦大事来临,当然便能透彻社会变化,不管大小疑难之事,都能一目了然。“能研诸虑”,就是能研究、明白人们关于社会的各种疑问。然后就能够“定天下之吉凶”,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建立一番宏伟的事业。就像诸葛亮一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其实未必是在那里“躬耕”,他可能也不怎么种地,而是在家里读书研几,走的就是观象玩辞的路子,在南阳隐居,以玩易悦心。但是,他在隐居的时候把天下的变化推演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等机会来了,刘皇叔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三足鼎立于天下,成就一番事业,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就是连绵不断,勤勤恳恳的意思,就是像诸葛亮那个样子,为了理想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前面我们说过“动者尚其变”,一个有所行动的人,要注意通过易道来把握变化,对时节因缘,对社会人事的吉凶悔吝要有所掌握,这是学易的基本功夫。有了这一套基本功以后,再去做事情,当然是成竹在胸,就可以有所作为。为什么要学通易道的变化,才能有所作为呢?因为“吉事有祥”,不吉之事则有不祥。所谓祥,是祥瑞的预兆,一个好事情要冒出头,它一定有预兆,不会空穴来风,天上掉馅饼。有些人晚上做梦踩到狗屎,第二天醒来高兴得很,按四川话说,踩到狗屎要发财,这也是“吉事有祥”。当然,这是民间的说法,有人相信这个东西,同样,不好的事情也有不好的预兆。你真的学通了《易经》、学懂了易道,就能够知机,这个预兆一冒出来,别人忽视了,没有看到,你却能看到。所以你才能“变化云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象事知器”,是对易卦之象的体会,就是通过易象,能够辨别、使用乃至发明、创造一些对人类社会有用的器具。在《系辞》下传的第二章里面,从“包牺氏以王天下”开始,举出一系列的例子,不管是上山打猎,下河摸鱼,还是坐牛车、坐马车,乃至于修房子、弯弓射箭打仗,等等,都有易象为证,所以是“象事知器”。
  “占事知来”,就是能占卜事情,了知未来的一些情况。前面讲过“以卜巫者尚其占”,这也是《易经》的一个基本功能。《易经》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成为漏网之鱼,主要就是把它当成了一个预测占噬之书,是实用工具类书,所以留下来了。如果把它作为思想文化书的话,早就被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天地乾坤,各有其位,天在上地在下,乾为主坤为从,乾健坤顺,这些都有各自的位置和特点。落实到人道来说,对于天下之大事,所谓“定天下之位”,就是让天下人各安其位,不要让大家找不到位置,也不要让大家坐在位子上不能安分守纪,搞军阀割据混战,搞得天翻地覆。如果真的天下大乱了,有本事出来收拾局面的,只有“圣人成能”,把万事理顺,把世道按平,只有少数的圣人才有这个能力。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至于说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娶嫁、生老病死,乃至于做生意发不发得了财、当官的还有没有希望再高就一步等等,这些说白了,都是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只需要“人谋鬼谋”。人谋,就是用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来判断一件事情,这事可不可为?该不该为?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人谋”必须在“鬼谋”之前,也就是说先要用理智把事情分析清楚,实在不行了,退一万步说确实是遇到了左右为难的事情,不晓得该咋办,急得抓头挠耳,这时也不妨打一卦、抽个签,“鬼谋”一下。为什么?安你的心嘛!你这么做了,管它准不准,总之心就有定了,是吉就去做,是凶就不做。不管怎么做,你心里就不再忐忑不安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犹豫不决,拿不起放不下,一旦做了决定,不论结果如何,反正当时的心里就搁平了。这样的话,先人谋,不行再鬼谋,那么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也就能搞定了。
  
  所以,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这几句,就从平定天下这样的大事,到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小事,都一举解决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八卦都是指单八卦,其特点是比拟自然的物象,来告诉我们每一个卦的卦义之所在。我们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都是比拟自然物象,跟人没啥关系,跟吉凶悔吝也没啥关系,只有在六爻重卦里面,才有这些是是非非的东西。“爻彖以情言”,一说到爻,就是指重卦,单卦不能称爻,它只能称仪,阳仪阴仪,只是拟象而已。“爻彖以情言”,也就是说六爻重卦中的每一爻,都是告诉我们易象中蕴含的社会人生意义。每一卦的彖辞,也是具体告诉我们关于社会人事中的现实情形、具体的情状。这个地方的“情”,不是感情或情趣,它指的是情况、具体的状况。“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一个卦的组成,是由阳爻、阴爻错综复杂组合在一起,然后显现出各种事情所具备的吉凶变化的形势。
  
  我们说这一章是总结,这些内容在前面各章中也讲得非常具体,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卦变,等等。这里大体上给大家提示一下,就不再重复讲了。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精通易道之人,如果要有所行动,做事情想要有所变化,一定要仔细观察社会现象。当然,观察社会现象也可以落实到观察卦爻之辞、卦爻之象,看它的变动规律。如果有利呢,就可以因此而动;如果不利,最好老实一点,安静一点,不要轻举妄动,动则生吉凶。另外,一个事情的吉凶祸福也不完全是定数,也可能随着人的精神状态、心绪状态而发生变化。
  
  我们学《易经》,一般人很容易拐到迷信的歧途中去,认为啥子事情都铁定了。实际上,即使命运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俗话说,三分天定,七分人为。所以,一定要把这些天人之际的精微之处看清楚,不要走入一种宿命论的怪圈中去。另外,我们判断吉凶祸福,也要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打一卦出来,解释有多种可能,怎样才最准确,那就要看你解卦的能力是否通达无碍。
  
  有一个故事,说是唐朝的易学大师李淳风跟一个人出去郊游,在河边上,看到两匹马在过河,一匹红马,一匹黑马。这些人平日无事,就喜欢观象玩辞,以悦其心。于是大家说,我们来打一卦,看哪一匹马先度过河去。这个人就打了一卦,为离卦,离为火,火是红色,红马肯定先到河对岸去。李淳风打一卦,也是离卦,但他却说黑马先过去。那个人很不以为然,以为自己赢定了。但是一会儿之后,黑马真的反超红马,先到岸上去了。那人觉得很奇怪,就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们都打的是离卦,离为火,红色,应该红马先过去啊。李淳风就说:“火未发而烟先起”,火还没燃的时候,烟先要冒起来,烟是黑色的,在火燃起之前嘛!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说明一个道理,过去说文无达诂,诗无达诂,实际上,“易”更无达诂。我们判断事情,一定要先人谋再鬼谋,先通过理性思维认真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判断,然后再在参考易卦中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记住哦!一定要把这个先后次序搞清楚,不要动不动打一卦就说“八月有凶”、“三岁不觌”之类,生搬硬套,疑神疑鬼,往往就是自己吓自己。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这段内容可以讲得很深、很细,但前面已讲过,文字也比较浅显,这里就简单梳理一下。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之所以产生吉凶,是因为人的爱好和憎恶,也就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无吉凶、本无祸福。就像我们前面举的食物链的例子,老虎、豹子要吃梅花鹿、羚羊、兔子,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安排,无所谓好坏。但是我们教小孩子,说老虎那么凶恶可怕,梅花鹿那么温顺可爱,所以就有了爱恶相攻。其实,这都是人的偏好。把话说大一点,说到人最根本的问题,人的生死,也是一回事。生死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有生就有死,但一般人都是贪生怕死,好生而恶死。所以,有了这个贪生怕死的过程,遇到生,你就觉得很吉祥、有福气;遇到死,走向衰落,你就认为是祸事、是凶。所以在易道里面说得非常清楚,吉凶祸福产生的根源,就是人心的爱恶。
  
  “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悔吝是介于吉凶之间的一种感觉,“悔吝生”的原因,是在于有亲有疏。远是疏远,近是亲近。你心里面对人有了远近亲疏之分,那么,悔吝就由此产生了。比如本来应该亲近的一些人,可是你把他疏远了,就会产生后悔的感觉;本来你应该疏远的人,恰恰天天和你在一起同吃同住,不是冤家不碰头,就会产生“吝”,就是非常不舒服,一天到晚心里鬼火冒。在生活中怎么避免“生悔吝”呢?那就看你怎么取?怎么舍?如果你能够跳出取舍,像禅宗三祖大师在《信心铭》中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你只要不存拣择之心,就会很轻松、很自在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局面。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是人的真情,伪是虚伪之情。真情和虚伪之情相互掺合在一起,就会有利害产生。对这一点大家都应该有所体会。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是真诚相待,那么一起做事就能形成双赢,乃至于多赢,就不会有害。如果大家都是以虚伪相待,虚情假意地走到一起,做事情就会是一损俱损,对谁都没好处。只有真情、虚伪掺杂到一起,才会出现一会儿有利、一会儿有害的复杂情况。在情伪相感的情况下,这就是考验取舍功夫的时候。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是绝对的虚伪,也不可能是绝对真诚。你要求人人都能赤诚相见、每时每刻都保持真诚的状态,这个不现实。现实就是“情伪相感”,在这种“利害生”的情况下能够趋利避害,乃至跳出是非利害之外,才是学易之人的真功夫。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易道在人事之中通常的情形是什么呢?如果人和人走得很近,却不相得,不能互相信任、互相包容,而是出现了互相猜忌、相互嫉妒等情形,那事情就不妙,就会凶。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两人不投缘,处不到一起,但互相不认识、不相干,也就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如果两个人本来性格迥异、格格不入,根本无法相处,但命运却把你们凑到一起,这个就非常麻烦,往往是悔之晚矣!在这种情况下,“或害之”,互相都会受到伤害;“悔且吝”,又后悔又不舒服,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比如现代人的离婚率很高,夫妻之间同床异梦,各想各的,大家不能相互信任,这个家庭就会受害,而且最无辜的就是孩子。再比如历史上,皇族兄弟之间你死我活,宫廷之内斗得血淋淋的,这也是很凶险的情况。而朋友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吃喝玩乐的时候还可以,但真正大事情来了,危险来了,互相揭发,互相攻击,相互出卖,这种情况也很多。
  
  总之,“近而不相得则凶”,事情就非常之糟糕,大家都会大受其伤,或凶、或害、或悔、或吝,总之没有什么好结果。
 上面这一段,把人世间的这些情形说得很严重、很危险。正因为在人情世故上,有这么多令人忧患的地方,所以《系辞》在下面最后的篇幅里,念念不忘叮嘱大家,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相人之术,尤其是在语言中观察人的心性状态、品格状态。
  
  “将叛者其辞惭”,两个朋友合伙做生意,如果一个人要出卖商业机密,要甩你死耗子跑掉,那么他跟你说话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愧疚感,不好意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人的良知能发扬出来、光大出来,能把自己身上的毛病解决,而有人的良知则被七情六欲遮弊住了。但尽管如此,良知仍然存在,一旦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良知还在起作用,这个作用就会在语言的细微之处反应出来。
  
  “中心疑者其辞枝”,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犹豫不定、支支吾吾的,那么这个人的心中一定有疑惑,说话没有底气。对这种情况,平时我们也有所体会。比如大家围坐到一起讨论问题,每个人必须依次发言。这时候区别就出来了,有的人发言理直气壮、滔滔不绝,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确实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但如果你对问题还没有想清楚,这时候轮到你张嘴说话,一定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因为你心中有疑,还没把你的想法确定下来。平常看人,如果他在阐述一个问题时没有条理、秩序,语言也不清晰干净,那他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一定是还没到位。
  
  “吉人之辞寡”,原因是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寡言就少失。过失少的人,当然就处在吉祥不败之地,这也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与之相反的是“躁人之辞多”,一个人内心很焦躁,必然会反应在外表上、语言上、行为上。
  
  昨天到跟一个朋友喝茶,从头到尾就他一个人在说话,大家都只能听他讲。这个朋友倒是挺善的一个人,但就是思维刹不住车,张嘴就收不住口。这就说明他内心很躁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往外冒,今天做这个生意,还没等做起来,明天又想去做那个生意。我就问他,兄弟,你现在在外面到底有多少个摊摊?他说事情倒是特别多,就是钱没怎么挣到。我就说你人这就么躁,能挣到钱才怪呢!哪天你安静了,没那么多话了,估计就会有点成绩了。所以,《大学》里面讲功夫,首先是知止,“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你只有把静气养出来,才能有定力。有了止定的功夫,做事情才会集中力量,事业才容易成功。所以在这个“躁”字上,大家可以反观自照一下。自己在遇事的时候,是不是有这种躁动?除了反观自照,我们判断朋友、合作伙伴时,也要看一下他是不是太急躁,急躁就容易考虑不周,容易失误。
  
  “诬善之人其辞游”,春秋战国时多游说之士,当然现在是等而下之,真正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博取功名的人已经谈不上了,但到处说人坏话的“诬善之人”,倒也不在少数。你如果遇到一个人跟你说话,东一句天,西一句地,南北左右到处都说遍了,都还没说到点子上,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为什么?如果一个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一定心中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往往喜欢说人的坏话,喜欢挑拨离间。他说的话不可信,甚至有时候你要从反面去理解他的话。
  
  “失其守者其辞屈”,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失掉了自己的操守,失去了作人本分的仁、义礼、智、信,那他说话肯定是很难做到理直气壮,往往只会是点头哈腰、猥猥琐琐,处处一副胆心怕事、理屈辞穷的样子。
  
  上面一段是提醒我们在接触人的时候,要从言语中得出的正确的判断。大家可以从这些方面来仔细对照,印证自己是吉人还是躁人?是心中有疑的人呢,还是失其操守之人?实际上在古代的圣贤之道中,对人的语言是非常有讲究的。如佛教对人的语言有四戒:第一是妄语戒,不能随便说谎话。你不要以为说了谎,别人不知道,其实用《易经》的道理一判断,就知道是真是假;第二是不绮语,不说那些粉饰太平、阿腴奉承之语;第三是不两舌,就是不作诬善之人,不作长舌妇,到处去挑拨离间;第四是不恶口,就是说话注意文明语言,不说脏话不骂人。语言也是一把刀啊,语言这把刀有时比实际的钢刀还要利害。这些佛教的基本戒律,也都是有关修行的很重要、很具体的细节。
  
  为什么《系辞》最后用判断人的语言标准作为结束呢?因为《周易》是牢牢地站在人道的立场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之中,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能够很好地为人处事的基础。我们这里有学中医的朋友,中医虽然说医易同源,但和《周易》出发点还有点不一样。医易更多是从自然的角度而言,很多用的是单卦,比如五脏所对应的坎、离、震、兑、坤卦,也都是三根杠杠的单卦。《周易》六十四卦是牢牢地以人道为核心,是站在人间社会的角度来推演其变化之道的。
  
  最后再给大家写几句话,是本光法师在传授方山易时的四句根本教言,贡献给大家:“一曰正位凝命;二曰正位知命;三曰正位舍命;四曰命根浊乱,凝知舍难”。我们大家学习《易经》,把整个《系辞》都学完了,相信对这几句话应有所体会,这里就不讲了。大家一定要牢记这四句教,一生之大用足矣!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