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缘何“死活读不下去”

 3gzylon 2013-10-21
名著缘何死活不下去 

汴梁学人
①北京的一家书社。
②私塾背书蜡像。
③概念书店。
 

看7月1日的《羊城晚报》得知:6月下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有关读书的“死活不下去排行榜”,统计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之后得出如下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而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跻身前10名。名著“死活不下去”的理由有哪些?网友们说:“阅读《红楼梦》,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百年孤独》,外国人名过分冗长,难以记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篇幅太长。”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这些被奉为“世界名著”的经典,到今天人们竟“死活不下去”,我实在无语。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格调高雅、衣食无忧、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读书人,但大小是一个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还是天天与书相伴的。理性审视这一文化现状,我觉得有话要说。

客观地说,名著,再拓展一点说,书籍,之所以不受今人待见,原因至少应该从两方面来找。客观上说,整个社会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心态凸显。人们对物质金钱的追求甚多,而对精神文化追求甚少。因而,“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能静下心坐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从主观上看,人们不愿意掏钱去买书,甚至不愿意花些时间去图书馆读书。相反,有了空闲,垂钓、游玩、喝酒、搓麻、上网玩游戏,并乐此不疲。而面对前人和他人留下的书籍,“死活不下去”。这是价值观使然啊!至于种种读不下去的理由,只片面地从名著本身去寻找,而不从自身去反思,也未免流俗之弊。

其实,看书和看电影、听歌、上课唠嗑一样,不过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任何人只要捧起书本,就能够足不出户地与陌生的或熟悉的作者沟通,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先哲对话,与千里万里之外的异乡人交流。读书的同时,又能获得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毕竟开卷有益嘛!

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指尖与纸张的触碰,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而当今,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了。相伴而生的书店,卖书人容易吗?不容易!

到各地转转看看,国有书店依据自己在行业的强势地位,紧紧抓住学生的教材和教辅不放手,可以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这块大蛋糕维持着生计。而近万家民营实体书店,已在前仆后继,一家家悄无声息而又不无悲壮地淹没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有机会走一走开封书店街,看看街上现有书店的经营状况,若不靠教辅书考试资料支撑,民营书店还能存活几家?与此同时,异军突起的网店,似乎显得异常活跃。每逢店庆节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降价促销,10万种图书“二折起”、“四九折封顶”、“满100返200”的广告铺天盖地。各大购物网站也纷纷出招,有的网店宣布“购书满200打对折”,有的网店打出“全场40余万种图书1折起售”……网络图书价格大战,硝烟迭起。看这阵势,图书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可以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而成为一种无底线贱卖的商品。这不正常!有人断言:这是一个经营书店最糟糕的时代!纸质书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爱好,书店也不再是唯一的买书场所,一家家书店在人们遗忘的角落里孤独挣扎着,倒闭似乎是他们不得不走向的结局。

书店不容易,出版社也不容易。随着书店和出版社之间出现大量呆账坏账,出版社的回款难度逐步加大,难以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出版高品质的优秀图书,导致跟风盛行、盲目出版,低品质图书越来越多。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最受伤的还是真正的读书人,图书质量不断下降、好书难寻如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图书定价,却随着物价的波动而飙升……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关于图书的网络调查表明,61.9%的被调查者觉得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些书不是故作深奥,就是毛毛糙糙。

有读者说:“有时我查资料基本上看个书籍目录就可以了,其内容千篇一律,正应了那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话。”还有人说:“很多外文翻译书籍装帧精美,但一看内容就会发现是拼凑的。”还有人表示,“虚张声势”的书越来越受欢迎,比如投资理财、养生育儿、成功学三大类书籍,不论在网店还是实体书店都大量上货。

但是,这些书真的有用吗?北师大于丹教授说过,文化从来都不是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一阵风、一轮月、一个微笑。我们今天阅读经典,不但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她还说:“阅读经典要建立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坐标,要把古典带到当下,带入今天的生活去解读;另一个是空间坐标,要站在国际化角度,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比较,不唯我独尊,多元文化的交流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生态。”

由此看来,阅读——不仅仅是阅读经典,也是要讲究与时俱进的。这实际上在考量读书人的智慧和素质。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书就像望远镜,就像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真正的经典作品,应当是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我们当代人生命的源泉。

生活中不能缺少了书香,城市不能不问书香之气。况且,书店的经营模式也在与时俱进,期待着适应当今读者的口味。

安徽合肥一家书店全力打造“概念书店”。书店不再只有购书的传统意义,还可以坐在沙发上喝咖啡,利用书店提供的无线网络上网查阅所需资料。书店正尝试着将文化消费转变为消费文化。知名的三联书店,两年前就把零售店的二楼租给了一家咖啡馆,只留下一层和地下层售书,出租二楼后每年房租收入有100万元。这样的零售书店,其销售主要针对个人消费者,要顾客自己掏腰包买书,其实是很艰难的一个行业。单纯靠销售纯文化艺术书维持自身生存确实很难,多种经营应该是个良性补充。我市一家大型书店,也在二楼开设了“阅读时光”咖啡屋,以期增加人气、添氛围。这些书店都愿意与咖啡结缘或与咖啡为邻,也彰显出一种清雅的姿态。因为书这种商品,毕竟是精神食粮,所以销售图书还是要讲究个精神,“卖”的姿态不能太卑躬屈膝,还是要有些清高,强调的应该是以书会友,往来皆清雅,不能在污浊的环境和气氛中“卖”书。

搁笔之时,笔者想到高尔基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期待着一个满城书香全民读书盛景的出现,尽管这个憧憬目前看来似乎还有些遥远。

图①、图③、图④为资料图片,图②由作者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