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生气

 神州太极 2013-10-21

   

傅杜南

2006年冬,我有幸拜当今风水界泰斗——江西赣州李定信老先生为师。拜读李老有关《四库全书堪舆典籍研究丛书》,特别是拜读了李老校著译释的晋·郭璞《葬书》考。粗略领会原著博大精深内涵的万分之一。对原著所述的生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葬乘生气、风水等概念有一定的初步理解。现简述于后,并谨以此文向我最钦敬的李定信老师汇报粗浅的学习心德,恳求李老不嫌徒儿愚笨为盼。     一、关于生气和风水的概念

风水鼻祖郭璞在《葬书》一文中,开篇明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可见,生气是《葬书》的核心、灵魂。葬乘生气是风水实践活动的纲领、主旨。认识生气、利用生气,既是风水实践活动的关键,也是营造天人合一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那么,什么叫生气呢?所谓生气,就是地球世界万物最原始、最基本的阴气和阳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是世界万物最原始的“阴阳核”,是世界万物最原始的“受精卵”,是世界万物最原始的“胚胎”。这个阴阳气混合体,生于土,化于水,并经过自身在地球的运动,可以孕育生成万物,这种阴阳气混合体,总称为生气。因为《葬书》所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什么叫风水?所谓风水,就是人们正确认识生气、综合利用生气的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风水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营造“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并对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产生良性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因为风水风水,风之母为生气,水之母亦为生气。《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因此,简而言之,风水的本质就是生气,风水学是研究生气的学问。

二、生气的产生

生气是随着地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整个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是一个极大的混沌的太极,当宇宙的阴气和阳气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极大的阴阳气混合体,这是一个极大的阴阳核,也是一个极大的胚胎。它的运动而产生了天地。地球最原始状态也是一个庞大的混沌的太极,当地球的阴气和阳气结合而形成一个庞大的阴阳气混合体,该混合体是一个庞大的阴阳核,一个庞大的胚胎,它的运动而产生地核和地壳,有地壳就有地表,有地表就有土,有土就有生气。因此,地球的运动产生了生气,生气又反过来促进地球的进一步运动,从而又产生新的生气。

三、生气的基本特性

生气的基本特性有二个:

1、生气是普遍存在的。生气来源于土,土是构成地球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生气是阴阳气混合体,也是一种特殊物质,是构成地球世界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因此,生气是普遍存在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如此,李老在译释《葬书》时,把原著的“五不葬”改为“五不宜葬”。同时,纠正了“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错误观点。此外,《葬书》原著“…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对这种情形是否属“腐骨之藏”,本人认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尺之势,气足也,宛委顿息,气歇也,此时若恰遇四维之地或六秀之方有挺拔秀丽之峰,是否可尝试“藏”呢?“藏”后是否会出现“腐骨”之象呢?对此问题实在值得思考。

2、生气是运动的,变化的。生气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生气的变化随着土的变化而变化,土动则气动,土走气也走,土歇气也歇,土聚气也聚。土和气处于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即使当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生气也会发生内部的运动发展变化。即当土表现山川河流状态时,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生气却无时无刻处于运动当中,生气的自身运动噫之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这是生气自身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甚至连存在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由气体变为固体或液体。当生气噫之为风时,生气由阴阳气的混合体变为新的物质、新的气体。当生气升而为云时,生气由气体变为轻浮的固体,当生气降而为雨时,生气由气体变成液体。当雨降落地而聚集成为水,生气也藏于水中。

四、生气与土的关系

土与气的关系是母与子的关系。《葬书》云:“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换言之,生气藏于土中:生气来源于土中。

生气来源于土,阴阳气行乎地中。生气在地中的运动过程就是阴气和阳气对立斗争的过程,其结果是地表(山脉、龙脉)发生千姿百态的形态,包括各种形态的势和形。正如《葬书》所云:“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势如降龙,水绕云从,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势如惊蛇,屈曲徐斜,势如戈矛,势如流水,势如负扆”等等;由势转形的过程也是生气运动量变的过程。如《葬书》所云:“上地之山,若伏若连,若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囊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形如燕巢,形如乱衣,形如灰囊,形如覆舟,形如棋风,形如卧剑,形如仰刀…”等等。在风水实践中,根据生气的盛衰强弱大小,即势、形的高低大小,厚薄肥瘦等具体,将势和形的表现形态为分垅龙、支龙、平洋龙。又将龙与作用点(穴场、建筑物、构造物)的远近亲疏分为祖山、少祖山、父母山。并将作用点的具体形状分为窝钳乳突。

五、生气与水的关系

生气与水的关系是母与子的关系。《葬书》云:“气者,水之母,有气始有水”。换言之,水是生气的化身。因为《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雨集液成水,可见,水是生气(阴阳气)经过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而来。由气变雨,是生气自身的“否定”变化过程,由气变水,是生气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可见,气是水之母,水是气之子。水是气的化身。生气生成水后,水的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如《葬书》所云:“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潮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法每一折,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六、生气与风的关系

风是生气的变态表现形式。是生气过于旺盛外噫而成风。是生气通过自我否定的运动而变化出来的产物。是生气中的阴气和阳气在对立斗争过程中不协调、不和谐、不平衡、不统一的表现。

七、生气与生育万物的关系

《葬书》云:“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生气的运动发展变化,导致了万物的产生。换言之,生气来源于土,化身于水,在中间则生育万物。万物都是生气运动发展变化的中间产物。万物由许多元素组成,包括已知的元素和未知的元素,但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均由其本身存在的两种特殊物质即阴性物质(阴气)和阳性物质(阳气)所组成,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的对立斗争最终达成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物质。所以,“生气发了生乎万物”。同时,生气本身可以生成新的生气,新的生气又再生成新的生气,生气在生生不息,据此,一种物质可以生成新的物质,新的物质又再生成为另一种新的物质,新的物质在不断生。而万物也在生生不息。因此,生气的功能是发而生乎万物。而万物则是生气由生(源于土)到化(化于水)的中间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当生气化身于水后,水又滋润于土,土又再生生气。如此循环,生气不灭,物质不灭,生生不息。

八、土与水的关系

土与水是生气两端的表现形态和载体。土是生气的生端(始端),水是生气的化端(末端)。土和水均是生气的载体,只不过,土是生气的母体,水是生气的子体。土和水是生气的整体。土和水也有各种存在形态共存。《葬书》云:“山来水回,山囚水流。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干如穴栗,湿如刲肉,水泉砂砾…”。“势止形昂,前涧后冈”。等等。

九、生气的能量

生气的能量即生气的盛衰强弱大小,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测定。但根据前人风水实践的经验总结,还可以通过如下三种途径进行大概的估测和判断。一是根据内气(土情、来龙)判断,即根据来龙的势和形来判断,凡来龙于生旺之方,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形状端庄挺拔秀丽者,则气盛也,生气的能量就大。反之,则气弱能小。二是根据外气(水情、堂局)来判断,凡水随龙而来,自于生旺之方,悠扬清澈者,则气盛能大,反之则气弱能小。三是根据水口的关锁程度来判断,水口是龙水的聚合处,凡水口紧闭则气盛能大,反之则气弱能小。

十、生气的利用

生气的利用,就是“葬乘生气”。风水鼻祖郭璞的一个“乘”字,非常了得,何止万金!“乘”就是利用。“乘”既包含了“方”(理法)的全部内涵,又超出“方”的范畴。生气如何“乘”法,《葬书》已作了明确的解释,就是“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乘”就是根据“势”和“形”,用“方”把势和形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乘生气”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气。这里,势和形是客观存在的,但“方”在当今渔目混珠的风水界,可以说是各施各法。方的不同即理法的不同,吉凶祸福也不同。因此,李定信老师在译释《葬书》时,把原著的“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改为“方为难,势次之,形又次之”是非常恰当的,是李老丰富的风水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为风水是以方定性的,“势与形应”而方不应,吉化为凶。“势与形不应”,而方应,可避凶或可趋吉。

在风水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利用生气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龙水同卦原则;二是以内气接外气原则;三是结合实情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要结合龙水实情趋吉避凶,二要结合东家图续嗣或求富贵等实情。只有这样“葬乘生气”才可产生良好的后果,才可为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服务。 

以上是本人对郭璞《葬书》原著“生气”的一点点肤浅理解。对“风水门外汉”的我来说,肯定存在诸多错漏之处,恳求各位风水界长辈、各位师兄切切勿怪,并多多赐教为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