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杨继荪经验集【医论医话〈梅核气、喉痹、胆囊病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3-10-22
梅核气与喉痹 《金匮》妇人杂病篇以半夏厚朴汤宽胸行郁、降逆渗湿治疗“咽中如有炙脔” 。后人张锡纯 曾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增入养心宁神疏肝之味治梅核气。此病当与喉痹相鉴别。梅核气乃有 七情郁结、痰凝气滞所致,治宜按肝郁气滞犯胃、胃气失于和降主方。药如:姜夏、厚朴、 苏叶 梗、吴萸、川连、枳壳、郁金、枣仁、川芎、紫贝齿、柴胡、佛手柑、生石决明、生姜。而 喉痹(慢性咽 炎)一般有咽燥痛、梗塞不舒、干咳、咯粘痰、大干、舌偏红、脉细数等症,病因属“阴虚 火旺” ,肺 虚有胃热。古人有咽喉位于肺胃之上,而属肺系之说。故治则为养阴润燥、清热宣肺。北沙 参、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知母、山海螺、桔梗、生甘草、野荞麦根、射干、六月雪、 胖大海、蝉衣、 制僵蚕之类均可选用。喉痹(慢性咽炎)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治疗上的区别是:前者 以养 阴为主辅以清热,后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宣开养阴为辅。药选:连翘、银花、板蓝根、野荞 麦根、 三叶青、大力子、桔梗、生甘草、射干、马勃、制僵蚕、玄参、麦冬、知母。胆病常用方药 1急性胆囊炎的病机为“肝胆气滞”“湿热蕴结” 、 。按不同体质及受邪轻重和发展趋势, 有“热重”与“湿重”之别。对热重于湿型,常以《伤寒论》之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茵陈 蒿汤三方 综合共11味药为基本方。 基本方:柴胡10克、生军9克(后下) 、炒黄芩30克、姜半夏10克、枳壳12克、 生白芍15克、黑栀9克、川朴12克、茵陈30克、元明粉9克、生姜4片(去红枣) 。 加减:苔厚腻腹胀甚加炒莱菔子15克;恶心呕吐加吴萸1克、川连5克;口苦干加鲜 芦根 40克;痛甚加玄胡30克;无黄疸去茵陈。如服药后,腑气得通、痛胀缓解,去元明粉, 生大黄改 同煎。对有中毒性休克前驱症状者,如血压下降、体温低、全身情况差、脉象细,要慎 用峻泻之 剂,易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药,而清热利胆解毒剂仍宜重用。 湿重于热的证治, 《内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重必碍及于脾,而致脾失健运,部分 病人 往往有胃肠病史,故脾胃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治疗方面:着重于“温运化湿、疏利肝胆、佐 以清 热” 。常用方以平胃散、左金丸、四逆散加减。 基本方:制苍术12克、厚朴12克、姜夏12克、陈皮9克、吴萸2克、川连4克、 柴胡9克、枳 壳12克、白蔻仁粉6克(冲) 、郁金12克、广木香6克、过路黄30克、黄芩15克、生 姜4片。 2胆道蛔虫症:该病属中医“蛔厥”范畴,古人对驱蛔治疗有“得酸则静”“得辛则 、 伏”“得 、 苦则下”之说,乌梅丸组方即是斯意。临床上常用方药:乌梅15克、山楂15克、川连5 克、蜀椒 6克、吴萸3克、川楝子12克、花槟榔15克、雷丸9克,煎汤空腹服,有一定疗效。 3胆囊术后粘连:术后粘连是外科手术后的难题,因粘连而再度手术,往往形成手术 次数 愈多,粘连越重。胆囊术后粘连主证是右上腹痛胀不舒,治疗可用利胆行气,活血行瘀。其 病 因病机虽是“气滞血瘀” ,但在早期多挟有热象,故在粘连早期,注意重用清热药,同时要利 胆以畅通胆汁排泄。 经验方:柴胡9克、枳壳12克、郁金15克、川朴12克、炒三棱12克、炒莪术1 2克、失笑散 12克、 丹参30克、 赤芍12克、 广木香9克、 玄胡30克、桃仁9克、 参三七粉3克 (吞) 。 煎剂:一日两次,分早、晚服。 适应证:胆囊术后粘连。 加减:如有炎症加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便秘加制大黄9克;如粘连日久不愈、气 血 俱虚,应予补益气血基础上结合行气利胆、活血祛瘀之味。 基本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当归9克、丹参30克、枳壳12克、广木香9 克、白檀香6 克、柴胡9克、郁金12克、川芎12克、京三棱12克、莪术12克、玄胡30克、失笑 散12克(包) 、 三七粉3克(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