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梅核气

 meijingqing 2016-02-11
      梅核气 
      梅核气是一种以中医理论命名的.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之类的病症,以女性多于男性,主要因情志郁结,痰气凝滞所致。

      梅核气即西医的慢性咽炎,主要症状为咽喉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去,咽之不下,中医理论主要指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所致,与情志有很大关联,所以心情不舒时症状明显!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无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

      几个小偏方: 
      方1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方2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方3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应少食煎炒辛辣食物。

      本病需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并觉咽喉干燥,常有发出“吭喀”声音的动作,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
 
  “梅核气”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有关病证记载最早却见于战国晚期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营”,即言喉间有物。汉代《金匮要略》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及治疗。 
  
  此病既无全身病变,更无前驱症状。惟觉喉头有异物感,无疼痛,往往在工作紧张时或睡着后或专心做事时可以完全消失,闲暇无事或情志不畅时异物感明显,当吞咽口涎或空咽时更觉明显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而进食时,则毫无梗阻感觉。       很多病人恐惧是喉癌或食道癌而致思想负担沉重。借助现代仪器局部检查及X线吞钡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常伴有精神抑郁,心烦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等。妇女常见月经不畅,舌质暗滞,脉弦。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用半夏厚朴汤,肝郁不舒用逍遥散加减。 


      中医对梅核气的病机认识及其证治分型方法。

    其一,按脏腑病机证治认识。主要由心、肝胆、脾胃等脏腑失调所致,治在调理脏腑。

    心主血脉而藏神,若心血不足,神失所养,则多疑善虑,自感喉中如物似癌,心绪不宁,尤以中年妇人多见,可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之类加减。

    肝胆主疏泄,脾胃主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若肝气郁结,胆失疏泄,少阳经脉阻滞,气机不利,以咽喉一侧不适为主,或见胸闷不舒,嘿嘿不欲饮食,心烦,易干哕,口苦,咽干,脉弦,可用小柴胡汤主之。

    若肝郁犯脾,运化失健,胃失和降,痰浊内生,与气相结,上阻咽喉,则咽中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以肝郁犯脾为主者,逍遥散四逆散之类加减调之。

    以脾虚,胃失和降为主者,可用旋复代赭石汤加减以调之,兼肝胃有寒者,酌加干姜、吴茱萸。若肝郁化火伤阴,可用一贯煎丹栀逍遥散加减,若伴肺阴不足,酌加养阴清肺之品。

    其二,按气血津液病机证治认识。主要因“”所致,归于郁证范畴。

    气滞与痰凝多互兼,以气滞为主者,证多间歇,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咽中梗塞无定位,或胸胁闷胀作痛,可用半夏厚朴汤或四逆散加减治之。

    以痰凝为主者,咽中梗塞感多持续,时轻时重,虚烦不眠,惊悸不安,胸闷不舒,口苦,善太息,或痰多咳嗽,头晕呕涎,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和胃,清热泄胆,可用温胆汤加减。

    血瘀为变症,多属久病,因于气滞或痰凝,主方酌加失笑散、活络效灵丹之类,或用桃红四物汤、血腑逐瘀汤之类加减。

    亦有湿浊之邪留聚,致气机阻滞,妨碍于咽,致生梅核气。证见咽梗梗不利,头身重,胸闷腹胀,大便黏糊不爽,或有热臭,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湿清热,解毒利咽。用甘露消毒丹主之。

    综上所述,咽异感症之治,治气宜与治痰、湿、瘀兼顾。同时,应注意权衡其标本兼变,合理处方用药,并强调心理治疗,包括认真仔细的询问、检查,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同时进行耐心和善的解释、说服,使患者消除疑虑,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多见。表现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治疗宜行气解郁,清热化湿,活血利咽,降逆化痰。

情志而致痰湿阻滞,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郁金15g,香附12g,半夏10g,厚朴10g,桔梗10g,柴胡12g,茯苓20g。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g,薤白15g;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g,杭菊10g。
    建议先用中药调养,治愈后再来食疗,避免再犯。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情志不畅,常生闷气,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则会生痰。肝郁气滞,痰涎凝聚,上逆于咽部,便成此症。患者饮水、吃饭无异常,咽喉异物感会因情绪刺激而加重,并且常伴胸胁不舒、嗳气、口干等症状。梅核气女性多发,尤其妇女更年期最为多见。

  经过多年对梅核气患者的检查、观察和研究发现,许多咽喉部的病变,如慢性咽炎、咽腭扁桃体肥大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等,均可引起咽部异常感觉。但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咽和食管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尤其是胃-食反流性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等。还有其他一些食管病症,如食管憩室、环咽肌失弛缓症、环咽部运动障碍、食管高压和痉挛等疾病,常会合并梅核气症状。

  一旦发现自己咽部有梗阻感,应先考虑一下有无合并胃肠道症状,如胸骨后疼痛、泛酸、烧心、嗳气、上腹胀等。有的话可能会合并胃食管运动障碍,最好去医院进行胃肠运动功能检查,以及早发现,对症下药。

  中医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方法治疗梅核气常能收到独特的疗效。常用的方剂是“解郁利咽汤”:郁金、柴胡、香附各15克,半夏、厚朴、桔梗各10克,茯苓20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匀,早晚分服。方中郁金、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半夏、茯苓、厚朴、桔梗化痰利咽;桔梗主升,半夏主降,有助于气机升降调理,气机调畅则肝郁痰结消除,疾病乃愈。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

      【病因病理】
  1、肝郁七情失和,肝郁气逆,气逆于上,滞于咽喉而致痰黏咽喉。
  2、痰结久思伤脾,脾虚生痰汽痰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诊断要点】
  1、根据患者咽中似有梅核梗住粘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喉镜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无异物或肿瘤组织梗塞。
       2、与食道炎、食道癌、喉癌、喉部异物鉴别。

      【辨证施治】
       1、痰气郁结型
       主症: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多见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方药:方用半夏厚朴汤。常用中药:法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生姜等。

       2、肝郁气滞型
       主症: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善太息,暖气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见颈项甲状腺肿瘤,情志抑郁,腹部积聚,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中药: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郁金、佛手、炙甘草等。

       3、肝郁失音型
       主症: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抑郁愈甚,症状愈重;亦有因情绪激动后声音突然嘶哑;或语音全无,短者数小时,长者可数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时却发声正常。咽喉检查均无异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虑,少言寡欢,胸闷胁痛,失眠心悸,月经不调等。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畅喉开音。
       方药:诃子清音汤。常用中药:诃子肉、桔梗、甘草、郁金、香附、木蝴蝶等。

       消梅十味饮

  【来源】苗怀仁,《中医杂志》(12)1987年

  【组成】苏子(梗)、香附各12克,半夏、陈皮、厚朴、桔梗、枳壳、乌药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化痰、除逆除满、散结畅中。

  【分解】其病常因肝郁气滞、痰气凝结者居多。苗老宗半夏厚朴汤合香苏饮之意,化裁创“消梅十味饮”。方中用厚朴、陈皮、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降逆化痰;桔梗宣肺利咽;苏子(梗)、枳壳、生姜和胃畅中、消痰下气;乌药、陈皮更加强理气开结、下气降逆之效。甘草解毒和中。诸药配伍,共奏理气化痰、降逆除满、散结畅中之动。配以针刺、咽喉壁浅刺放血,以疏通气血、散结利咽;更加外吹“利喉丹”,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利咽喉之妙品,故短期每获佳效。

  【主治】梅核气。

  【加减】若肺阴亏虚者,去枳壳、生姜,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以养阴滋肺、化痰利咽;肝郁脾虚者,去桔梗、生姜,加当归、杭芍、柴胡、白术等以养血柔肝、理气健脾;肝郁血滞者,去生姜、甘草,加红花、桃仁、郁金等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中气虚惫、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结聚咽喉者,去枳壳、乌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等,以益气健中、升清降浊;若兼脏燥者,加怀小麦、大枣、茯神等以滋养心肝、须气化痰、消郁散结,以达脏燥、梅核气两病皆愈的目的。

  同时配以外治,一是外吹“利喉丹”:月石250克,人中白25克,薄荷冰15克,黄连6克,青黛9克,梅片30克,青盐15克。制法:先将月石放铁锅内加热炒熔、人中白火中煅透、青盐煅红、置阴凉一昼夜,以去火性,然后和黄连、薄荷冰、梅片、青黛放一起共研极细末,过200目细筛,制成极细药粉,贮瓶内密封备用。用法:用时以纸筒或喉头喷雾器吹入咽喉。每日吹3次。二是配以针刺,浅刺咽喉壁放血和取天突、人迎、内关、足三里或天突、气舍、合谷、太冲穴。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三子消梅汤

  【来源】王益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竹茹、远志各12克,菖蒲、僵蚕各9克,桔梗1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痰散结。

  【方解】本病以女性为多。多由肝郁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中而致。方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降逆;再配以桔梗、远志、菖蒲、僵蚕以增强化痰之力;桔梗配白芥子散痰结;牛膝引药下行。合用共奏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梅核气。

  【加减】脾虚湿重加白术、砂仁;气虚加党参;血虚加当归;心神不安加枣仁。

  【疗效】治疗31例,均获痊愈。平均服药11剂。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金桑利咽(胶囊、丸),口服,每次2-4粒,每日2次,(丸剂:每次60—120粒,每日2次)

      (2)四君子丸(冲剂、液、袋泡剂),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冲剂每次15克,袋泡剂每次1~2袋,每日3次;合剂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3)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4)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梅核气与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变化较大密切相关,所以在生气恼怒、焦虑紧张、心情郁闷时,咽喉部的异物感会更加强烈,呼吸更不顺畅。现代医学将它视为一种慢性咽喉炎,主要是由于黏膜慢性发炎,造成口水分泌物变浓稠,无法润滑喉部,所以异物感明显。更年期女性容易产生这样的症状,这种症状也会随着抽烟、喝酒、长时间受冷空气刺激加重。

    唾液腺细胞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老,唾液分泌减少,有的甚至发生唾液腺萎缩,出现日益加重的口干咽燥症状。经常有意识地刺激唾液腺,能增加唾液分泌量,有利于缓解口咽干燥。

   不少老人坐着时常躬着身子,这样会引发嗓子疼,甚至造成咽炎。老人容易患颈椎病并长骨刺,如果坐姿不直,弓背弯腰会使颈椎椎体前缘形成骨刺,压迫刺激咽喉部,造成咽部炎症、咽干、有异物感等。


   中医治疗梅核气,采用理气解郁、清热利咽的方法,给予“利咽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郁金15克,佛手12克,青皮12克,枳壳15克,苏梗15克,麦冬15克,木蝴蝶10克,青果10克,水煎服。利咽灵、栀子丸口服。


      


      偏方1、芹菜1000克。洗净捣烂取汁,加蜜少许,文火熬成膏。每日半茶匙,日2次,以开水冲服。可治梅核气。  
       偏方2、水发海带500克,白糖250克。将海带洗净,切丝,放锅内加水煮熟,捞出,拌入白糖腌渍1天后食用,每服50克,日2次。治梅核气。    
      偏方3、山豆根10克,桔梗5克,麦冬4克,银花3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治疗馒性咽炎,治梅核气之症有效。  
       偏方4、金银花5克,桔梗2克,米醋25克,生鸡蛋1枚。以洁净水50毫升与醋混合后放入瓷杯中,加热煮沸后加入前2味药煮3分钟,滤去药渣,将鸡蛋清倒入药汁中搅匀,煎成膏状,取小块药膏含化,日多次。
    偏方5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偏方6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偏方7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说:“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描述说:“胸满心下坚,咽中粘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究其原因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中医治疗采用舒肝解郁、降逆化痰、和胃利咽之法,使痰化结散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介绍一种较为方便的治疗梅核气的方法:令患者每日不定时自行用一手食指向胸骨上窝处(天突穴)力量适中、反复按压,每次按压10余下,以自觉局部有酸、胀、微痛感为度。连续施术2个月,一般患者按压半个月左右即可有明显的效果。天突穴属任脉,又名玉户;天瞿;出于《灵枢经》,为阴维、任脉之会。本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可宣肺平喘,清音利痰,行气利咽,宽胸理气,降逆化痰,宁心安神,主要用于咽喉部多种疾病的治疗。由于该穴局部解剖特殊,如果采用针刺方法施术不当(不慎)或因患者本身的特殊情况极有引发针刺意外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该穴的使用。将针刺法改为手指按压法来治疗梅核气既解决针刺是的危险,可以是天突穴的作用充分发挥,又具有安全、方便、无痛苦、易学、易用、易推广、效果满意的特点。在施术同时如能再配合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嘱患者少食煎、炒、辛辣食物效果会更佳。

  按压天突穴、廉泉穴可以缓解梅核气。

 

    治疗梅核气的中成药有加味逍遥丸。它是一味疏肝理气的代表方。

    其君药是柴胡,是疏肝解郁的;当归和白芍是养血柔肝的;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的;甘草用来调和诸药。薄荷也有疏肝的作用;生姜可以疏肝脾;丹皮和栀子是清肝热的。

 

    缓解梅核气的代茶饮-五花汤。

    材料:合欢花  厚朴花  白菊花  佛手花  梅花

    制作:每次取6克混合花,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梅核气。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1985 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若遇心情不 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 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

   父云:梅核气称气痰,多由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化痰而成。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而发病。治疗当重气、火、痰三者,治以温胆汤有良效。若见气盛者, 加理气之品,如川朴、枳壳、瓜蒌、沉香;火盛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石膏等品;痰盛者,加祛痰开泻肺气之药,如炒苏子、浙贝母、杏仁、桔梗、桑白皮等 药;日久燥热伤阴可加养阴润燥之品,如天冬、麦冬、知母、生地、元参、沙参、枇杷叶等。此外,对患病时间较长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耐心解释病情,以解除 患者心理负担。


    梅核气(辛燥伤阴案)

    工会主席郭香,女,48 岁,1983 年5 月14 日初诊。患梅核气7 年,因久治乏效,赴省求医,服四七汤加陈皮、苡仁、郁金15 剂,变证迭出。头眩、口苦、咽痛红肿,身软、烦渴、便燥,两胁肋辣痛。脉沉数,舌红苔黄燥。此由过用辛燥升散,耗伤肺、胃、肝三脏之阴所致。病机云:“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故医圣立四七汤以治肺气初郁、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投之立效。然“肺为娇脏,性喜柔润”,而四七汤(紫苏,半夏、厚朴、云苓)偏于刚燥,偶一用之,中病则止,岂可连用15 剂?况又加陈皮、苡仁、郁金乎?故尔药过病所,伤及无辜。痰气未开,反从燥化。肺阴一伤,宣降无权,五脏便失却“雾露之溉”。首当其冲便是子盗母气,灼伤胃阴。胃之津液暗耗,自顾不暇,何能上供于肺?

    且肺与大肠相表里,上源既燥,下流必涸,故见便燥。两胁为肝、肺之分野,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今被辛燥所伤,肝胆化火上炎,故见头眩、口苦、咽痛、胁痛。治宜柔养胃阴为主,兼顾上下左右,以使升降复常:

    石斛、沙参、郁李仁各30 克,玉竹、麦冬、元参、胖大海各15 克,酒芩、酒胆草、柴胡、青黛()、甘草各10 克,滑石18 克,桔梗、射干、豆根各10 克,鲜生姜5 片,枣6 枚,3 剂。

    上方连服3 剂,平复如初,其多年之梅核气亦愈、半月后,因烦劳内伤,且心情郁怒,咽部复肿,有碍吞咽,不渴、膝冷、脉细,此属阴虚未复,阴不抱阳,致龙火上燔。予引火汤加油桂1.5 克,服3 剂后又愈。追访3 年未复发。


    梅核气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女,41岁。

自觉咽喉部位有异物梗阻难忍,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闷,或伴胸满,时时嗳气,诸症以午后为甚。左脉沉右脉弦滑。

此属痰凝气郁,肺气不利之证。

半夏15 厚朴15 生姜10 茯苓15 紫苏10 桂枝9克。

   服药五剂后,异物梗阻感减轻,

   因其舌质红绛而减去桂枝,加竹茹12 竹叶6克。灯芯草1克,又服五剂而愈。


  【解说】半夏厚朴汤主治妇女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憋闷,难以忍受,又称为梅核气

   本方解郁化痰,理气开结,确为治疗本病的良方。

   案中加用桂枝,有下气降逆散结的作用。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有三气之功,

   一、能补中益气;

   二、能降逆下气;

   三、能散结行气。

   具体地说,例如:

   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中桂枝能温补心气;

   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桂枝能和脾胃以健中气;

   而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等方中桂枝又能降逆下气平冲;

   而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则能散结行气以治蓄血,

   临床实践证明,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郁的梅核气,如不能取效时,加上桂枝每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案中加桂枝,取其散结气,降逆气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