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之——吉祥纹样、人物纹样、器物纹样篇
二、人物纹样
1、飞天纹
古代吉祥图案。飞天,出自佛经,梵音“犍闼婆”,“犍闼缚”或“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或“香阴神”,即“不啖酒肉,惟嗅香气”之意。是上天“天龙八部”神之一,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天欲作乐时,其身自现异相,飞行于天空,手持乐器,蹁跹飘舞,故又称“天乐神”、“伎乐天”、“乐神”、“音乐天”、“凌空之神”。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纹样随着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相趋于“秀骨清象”,这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有的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在敦煌壁画,云冈、龙门、巩县石窟,都绘刻有优美的各种飞天形象。
2、人面纹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彩陶的特色装饰,常用彩绘、刻划的方法,表现比较写实的人面形象。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
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内壁用黑彩描绘对称分布的两个人面纹,人面头顶和两颊有三角状鱼形装饰,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浮雕人面作为器物口颈部位的装饰,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均很浓厚。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类似人面纹彩陶器物多有发现。
3、舞蹈纹
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描绘人的舞蹈场面。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表现技法多为彩绘。
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的代表作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其器内壁上用黑彩绘三组舞蹈纹,每组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于盆壁上均匀分布。战国至汉代的陶器及汉代画像砖上的舞蹈纹较为常见,此时期多表现长袖舞的场景,绘画或刻划技巧趋于成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纹发展为以贴塑、模印、刻划等表现方法出现在瓷器及画像砖上。典型器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乐舞纹瓷扁壶,在器腹模印5个舞蹈或奏乐的艺人,尤以舞蹈者形象生动别致。唐宋至清代,舞蹈纹饰于陶瓷器上较为常见,且形式丰富多样。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胡人乐舞图扁壶,描画5个或击手鼓,或吹横笛的胡人,将边歌边舞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4、婴戏纹
古代陶器纹饰。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壶。八角形流下绘一胖娃,赤身系肚兜,肩荷一莲杖,手挽飘带。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或童子戏花;或双婴荡船;或骑竹马;或抽陀螺。其中以磁州窑婴戏画面最为生动。明、清时期的婴戏纹,人数增多,有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明正德、嘉靖的婴戏碗,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代表作品。清代有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品种。
5、农耕图
耕图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瓷画出现在官窑瓷处于低谷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表现十分突出。这以后的成化、弘治各朝,也不乏清新之作。特别在万历朝后期,官窑制作日渐衰落,而民窑随着国内市场和外销需求的增长,有了较大的发展,陶瓷毕竟是劳动人民制造出来的,在纹饰绘画上反映自己劳动的场景和生活画面,也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这些瓷器的烧制,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上劳动人民实用的需要,还能反映他们劳动生活的绘画,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明清民窑青花瓷表现人民生活的多为农耕图。如牧牛、耕作、摆渡、捕鱼、狩猎、挑担、售物、猜拳行令、渔人得利、风雨夜归等。清代早期及晚期多农耕的画面,如康熙年的“渔樵耕读”,虽然描绘有打鱼、挑柴、耕田的场面,但总会出现一个读书人,暗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与清初帝王鼓励农桑、奖掖士学有关。清代末期农耕图的画面多为写实,人物形象较为呆板。
6、五伦图
《孟子滕文公》:“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即五常。后人画花鸟,以凤凰、仙鹤、鸳鸯、鶺鸽、黄莺为五伦图。
凤凰,据晋代张华《禽经》:“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又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故用凤以表示君臣之道。
仙鹤,据《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
鸳鸯,据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故用鸳鸯表示夫妇之道。
鹡鸰,据《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故用鹡鸰表示兄弟之道。
黄莺,据《诗经》:“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黄莺表示朋友之道。
7、八仙纹
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以八仙为题材。“八仙”即汉锺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相传他们得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民间祝寿多以八仙为题,称“八仙祝寿”。
采用八仙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的,称为暗八仙纹。古时绣球花也称“八仙花”,采用海棠花和绣球花图案组合,也为八仙过海纹。
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的常见装饰题材之一,这与当时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有关,图样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八仙图也是清代景德镇窑瓷器常见的纹饰。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腹部以立粉技法描绘八仙过海,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清康熙朝八仙纹仍旧盛行,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直到民国还很流行八仙纹。
8、麻姑献寿
有关麻姑的传说有二:①《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述异记》卷上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此当为异闻。②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三引,一统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赵胡人,仕石虎为征东将军,其女当为另一麻姑。民间传说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种而有所引申变化,谓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麻姑献寿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9、和合二仙
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10、五子夺魁
民间吉祥图案。古代厉行考试制度,凡为父母者咸望子孙能得状元及第。然状元全国仅一名,故望五子各自努力争取。图案常作大儿手中持一盔帽,“盔”、“魁”同音,以示夺盔者即象征高中状元之意。
11、天官赐福
旧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称上元节。《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天官赐福”,语出《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解厄之辰。”后来道教又以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司十月十五日生,届期设斋诵经。明刻《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群,正月十五日诞辰。”民间则于春节(农历新年)开始,敬天官以盼福音。
民间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其周围再配上灵芝或杂宝,多用于祝贺生辰的画稿、礼品装饰等处。还有用于影壁上的方形装饰画—“福字灯”。一般内容为“天官赐福”,画面上除绘有天官和“天官赐福”字样处,再加四季花和祥云等内容,是民间新年装饰品。
12、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另有相关传说和故事的介绍,以及同名戏剧、电视剧等。另外,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传说。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七夕、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现代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13、渔家乐图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描绘渔夫们欢乐的劳动生活情景。有饮酒庆丰收、小舟垂钓、渔舟唱晚、渔翁得利等画面,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瓷器上,以翠蓝色青花加以描绘,风格明快清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日青花渔家乐方瓶,在画面的一侧题写“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七言诗句,下署“木石居”款,诗书画皆极富韵味。典型作品有康熙青花渔家乐图笔筒、康熙青花渔家乐图四方花盆等。
14、渔樵耕读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很多是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因此我国的民俗画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而很多古典家具也常常以渔樵耕读为雕刻图案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15、女娲补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16、嫦娥奔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外“嫦娥奔月”还是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
17、刘海戏金蟾
关于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的传说,各地都有,刘海总是被看作仁慈之神。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
|
三、器物纹样
1、博古纹
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田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寓意清雅高洁。
博古纹是瓷器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博古即古代器物,由《宣和博古图》一书得名。此书由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始编于北宋大观初年(1107年),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全书共30卷,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商至唐代铜器839件,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故而得名“博古”。后来,“博古”的含义被加以引伸,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博古,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寓意高洁清雅。古代瓷器上的博古图流行于明末至清代的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康熙朝瓷器上的博古图,有的用作主题纹饰,有的用作边饰,还有将博古图塑贴在器物上的也屡见不鲜。
2、山水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题材。画面多为山水乡居、田园风光、庭院小景、楼台亭阁等。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比较强,明以后逐渐注重写实。 山水纹始见于宋,在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均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山石呈劈开的片状,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
雍正朝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风格顿变。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画工精细,画风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