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质 (psychoticism) 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人格特征 人格特质的“三因素模型”

 青衣问道 2013-10-25


精神质 (psychoticism) 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精神质来源于艾森克提出的关于人格特质的“三因素模型”。可以简记为PEN模型。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维度基础上的——外向(E)和神经质(N)。在以后几年的研究中逐渐把精神质(P)作为独立的人格因素,而最后艾森克把他提升到与E和N相同的地位。就像外向和神经质一样,P因素也是双极的,一端是精神质,一端是超我。



高P分的人:

通常表现为自我中心、冷漠、倔强、固执、冲动、敌意、攻击性、怀疑、精神病态和反社会。

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人,常有麻烦,在哪里都不合适,可能是残忍的,不人道的,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敌意,即令是对亲友也如此。


进攻,即使是喜爱的人。喜欢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惧安危,喜恶作剧,总要捣乱。

严重者可能造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P分低的人(偏向超我方向)往往表现为无私、高社会性、富于同情心、关心别人、合作精神、顺从和适应社会。




神经质和精神质有什么区别?


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精神质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严重障碍的疾病。病人有语言障碍、思维错乱、情感和行而精神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适感等心身、生理变化,误认为病态或异常。


患者本人高度注意这些“病态或异常”,并企图排除之。但这些不安和不适的特点是越注意它,越努力想排除它,反而会表现得越严重,结果形成了注意与病觉的恶性循环,致使症状加重。病人陷于与症状苦战苦斗的精神冲突状态中,感到非常痛苦。

病人想排除”病态或异常”的欲望越强烈,症状反而越加重。



另外,神经质倾向的神经类型还有不灵活的特点,比较固执,喜欢钻牛角尖。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神经质倾向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家长对子女动不动就责骂,不讲民主,容易使子女时刻担心受怕,久而久之,形成爱紧张、担心和焦虑的个性特点。同时,在这种父母比较武断的家庭中,子女在斥责中总会觉得自己处处不行,自卑感和内疚感受随之滋生。










神经质人的通常具有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容易沮丧等特点,并常常伴有睡眠不好。具有神经质倾向的青少年,对各种刺激均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应,情绪激动后又很难平静下来。神经质的人主要是情绪极不稳定,稍有点刺激,就会提心吊胆或忧心忡忡,这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和心理失衡。研究证明,神经质倾向是引发多种心身疾患的内因之一,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等均与神经质的个性特点有关。



神经质是一种具有某些神经症基调的人格特征,也可理解为神经过敏的特殊气质。神经质是指人的性格、脾气中的一种倾向。有的人对某人某事敏感多疑,总是猜测或怀疑他人会欺负自己、对自己不友好甚至以自己为敌。有的人杯弓蛇影,稍有一点不舒服或听到某个坏消息就想象自己得了某种病。神经病、神经质与精神病的区别是什么?“神经质”有精神心理学上的意义,是抑郁症、焦虑症的一种明显表现,可通过心理辅导和自我调节来缓解。


神经质往往会对个体的事业、爱情、生活、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最终导致神经症或其它身心疾病的产生。

人格特征:以反抗社会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愿望,恶意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常常与人冲突,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追求享乐,缺乏自制力,虽然知道某些事情不好,却又容易受到诱惑。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雷霆,甚至诉诸暴力。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往往会高唱理想,否定现实社会,甚至号召为了理想用暴力行为摧毁现实社会。


这种症状的关键在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信,虚荣心强,狂热而冷酷。

一般症状:缺乏理性,责任心淡薄。有浪费癖,即使借钱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视社会习俗,缺乏同情心,甚至说谎。

高级神经活动属于弱型的人,即抑郁质倾向的人,天生就敏感、多疑、脆弱,一点小刺激就会接受不了,引起比常人更强的反应,容易激动,紧张焦虑,怕受伤害,求胜的欲望特别强。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Eysenck's three factor model)/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
目录


    1 什么是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2 艾森克的三个因素
    3 一、人格维度
    4 二、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
    5 三、影响


什么是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H.J.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艾森克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艾森克的三个因素

  艾森克的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一、人格维度

  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图解的雏形。他们认为人格可以从两个直角维度来进行描写。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一个维度是从情绪性强过渡到情绪性弱,另一个维度是从可变性过渡到不变性。艾森克则提出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最早对外-内倾概念做过研究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O.格罗斯。以后在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的著作中把外-内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对外-内体面型的人做了不少实际研究。艾森克的外-内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含义外,还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联系。兴奋过程可以易化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抑制过程可以干扰或影响有机体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他发现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这种人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高内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这种人容易形成条件反射。1976年雷维尔等人作了一项有关工作效果的研究。他们推论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他们的实际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

  艾森克的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有是同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在他的用语中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艾森克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艾森克认为可以用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态人格。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艾森克认为,有关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实验研究,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相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他又将外-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两个互相垂直的人格维度,且以外-内倾为纬,以神经质为径(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绘制成人格结构图(见图1)。艾森克在图1的两维空间组织起他认为基本的32种人格特质,且与古代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这种人格结构的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从图上不仅可能以看出人格的四种类型(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型)范围内所包含的8种人格特质,还可以根据个体某一高分数的特质,看图查出其所属的人格类型,或从维度的结合预测某个体可能会出现的特定的人格问题。

  艾森克以外-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 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根据。


二、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

  艾森克还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该理论概括性的图解如图2。从图2可以看到艾森克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最底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般因素。

三、影响

  艾森克对人格的研究从人格的特质转向人格维度,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仅为实验室内许多实验所证实,且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修订。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他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计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的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在其类型结构的层次的论述中,表明了他的人格观点并没的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的理论的主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