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夹心层”:三问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朱翃 彭晓华在2013年10月8日《半月谈》上撰文指出, 2013年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年。以“铁老大”终结为标志的大部制改革已在中央层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未来一段时期,政府机构改革将向省、市、县级逐步延伸。改革向下延伸,如何排除各方阻力。政府机构改革被视为我国改革进程中最大的“硬骨头”。机构撤并,无疑会减少官位;职能转变,则意味着权力格局和利益蛋糕的调整与重新分配。这都是在“革自己的命”、“割自身的肉”。阻力的根源其实在于对自我或部门利益的保护。然而,政府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何化解改革的阻力,不仅考验政府的勇气和决心,更彰显了改革者的策略和智慧。这需要中央和地方就改革目标达成共识,以相关法律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目的,打造精简、高效、服务型的政府机构。机构简政放权,如何避免越简越繁。机构改革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机构的增减与整合,体现为公权力的边界调整与公权力在政府部门间的优化配置,这已经反映在历次机构改革后政府部门的数量变化和名称调整上。但机构改革绝不是“简单搭积木”或者“土豆归堆”般的机械切割,其核心目标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在于厘清边界、优化职能之后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方案都彰显着日益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追求。1982年以精兵简政为主题,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为内容;1988年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搞活企业;1993年机构改革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03年提出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目标;2008年以建立大部制为主题,强化宏观调控职能;2013年则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上下条块关系,如何协调形成合力。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条块关系”,历来是央地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划分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干部向半月谈记者表示,他们既要受条线的上级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又要接受同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和财政支撑,经常会遇到“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尴尬或者“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况。理顺“条块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条”在专业化、功能化方面的长处,以及“块”在用人方面的效益。 长期以来,“条”存在双重服从的矛盾。因此,适当放权可以转变过去条与条、条与块之间的矛盾。“块”主要负责发现问题,并负责反馈和奖惩,而“条”主要负责处理问题,双方各自分工又密切联系,能够有效减少摩擦,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来是“换汤容易换药难”。“换汤”不过是合并机构,换个牌子,行政职能和行政人员随之在体系内挪动一下位置,职能、待遇等基本不变;“换药”则在于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让市场的归市场,改进工作作风。“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只有大力向深水区攻坚,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改革红利和社会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