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去汉口采访,出来已到下午五点多钟,沿协和医院往中山公园那条马路上走着。中午还是阳光灿烂,此时却布满灰色的云层,只有前方的天际洞开一小片桔色的晚霞。不见日光的天,清淡而苍茫,有些垂暮之感,或许跟这秋天有关。
中山公园大门口的几座石柱依然屹立着,无数个春秋,让人还存有一点念想。倒是两旁的围墙拆了做,做了拆,劳民伤财,也不见得比先前那立着几层台阶,有着精致苏式雕花铁栏杆的围墙好看。
从马路上往里望,林木幽深,绿水潺潺,错落的假山旁围上了一道蓝色的防护栏,想是又在做什么修整。已有一些时日没进去逛逛了,那次是母亲过生日,陪两老在公园里玩了一会,拍了不少照片。以前是他们牵着我快跑,现在是我搀着他们慢走。
没功夫进去了。不进园林,已知秋色如许。从小到大,在这座公园留下太多的记忆,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处风景,都了然于心。在我的一些小说里,汉口中山公园是绕不过的一个场景,《汉口的杜文丽小姐》里写了,《汉口之春》里写了,此次在长篇小说《倾城》里,又写到了女主人公踏雪寻梅,在公园里巧遇的一幕。也很美。
街上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这汉口变化太快,一段时间不来,就有生分感,恍如隔世。都太匆忙,城市如此,人也如此,谁都怕被落下了趟,蜂拥地往前赶,要超前,要求新求变。
时间在飞逝,总有一些遗漏。蓦然回首间,才知道,什么是值得珍视的。
那日看到一则趣闻,美国一小学老师,每次都穿着同一件白衬衫和羊毛背心拍例年的教师合影照,从青春飞扬到两鬓斑白,四十年如此。因而在网上频传,受到热捧。
当所有在求新求变时,不变的,便是奇观。
中山公园已走过了,看与不看,都在心里,且与小说一起永恒。
《倾城》写到最后的时候,也是秋天。正是伤感的季节,又是一个惨痛的结局,连同一些美好的东西,都葬送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徐瑷的耳边萦绕着袅袅不绝的余韵,想着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禁泪如雨下。
那个时代,那一群真的人,爱与恨,都是真的。因而荡气回肠,令人扼腕。
也只有小说,让我们回到过去,重现那段旧梦,以抵达心中期望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