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病的临床诊疗体验(手法整脊)

 中医恒学 2013-10-26

颈椎病的临床诊疗体验(手法整脊)

 

 

 

 

 

 

 

 

 

 

 

 

 

 

 

 

 

 

 

 

颈椎病是由于劳损引起维系颈椎平衡的肌力失衡,或椎间盘突出、退变

导致颈椎骨关节结构紊乱,损害到从颈椎椎间孔发出的颈神经、臂丛神经,

相邻的交感神经和穿越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甚至压迫椎管内脊髓,引起一

系列症候群的统称。其中临床中常见的包括肌群组织劳损,寰枢关节错位,

钩椎关节紊乱,颈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颈胸枢纽关节交锁症,椎管

狭窄症等等。

 

病因:从临床观察中发现

1.

是因睡眠枕头过高屈于头部,不合宜,或长

期一侧屈位,枕髁关节受累、充血刺激颈神经导致所支配的寰枕韧带、胸锁

乳突肌、枕后肌痉挛、疼痛、头部活动受限。

 

2.

由于伏案工作时间过久,颈背肌群长期受累紧张,形成劳损,导致周

围肌群供养不足造成肌纤维组织纤维化,形成慢性劳损,感到颈背部疲劳,

加致长期不愈,颈胸小关节错缝,压迫周围神经,可使患者长期不适,疼痛

难忍。

 

3.

由于形成了长期劳损,感受外来风寒湿侵入体内导致肌肉痉挛,寰枕

关节失衡,刺激颈部神经和血管痉痛,头部活动受限,产生不同症状。

 

病因总论

 

由于颈椎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的不同,其刺激的组织和程度也

各有不同。因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也均不一样。多分为六型:神经根型、

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骨质增生型。除了以上六型,也

有些学者细化为十型,如钩突型、错位错缝型、颈突型等等。它的病理基础

是颈椎周围软组织劳损,失去平衡和保护性,导致颈椎关节错缝,在此基础

上,

发生继发性的其他病变,

介于后关节与脊髓之间,

形成椎间盘发生病变、

突出,直接刺激脊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加重周围组织损伤后形成无菌性炎

症,从而发生了从生理到病理性的转变,产生不同的症状。

 

本人在临床中和总结前辈们的资料中发现,

认为发生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多是由于颈椎错缝或微错位所致。因为除了颈椎维系平衡之外,更重要的是

起到保护颈部脊髓,以司重要的生命中枢和器官;可保护颈动脉和有关的小

动脉,以保证大脑的必要血循供应,和脊髓中枢的血运;颈椎的运动,以保

证五种感官的最大发挥效能,给大脑提供重要的外界信息,以便肌体采取各

种各样的调节措施,继续维持自身的生命;颈椎介于头颅和躯干之间,是在

两个不动和少动的节段之间,所以颈椎必须具备有坚实的结构,和灵活的运

动,故此段颈椎部分非常容易遭到损伤,影响其功能。

 

临床症状及表现:由于损伤及压迫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多

数患者自觉颈部不适,酸胀,疼痛,伏案低头时间越长,或较长时间看书、

看电视时颈部胀痛,牵至背部酸痛,头痛,偏头痛,头晕,头昏,眼胀,视

力减退,耳鸣,听力下降,失眠,记忆力减退,咽部异物感,或心胸不适,

心慌,心悸,血压异常,颈间及背部不适难忍,手臂发麻,甚至出现烦躁不

安,不语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

 

诊断要点:

 

1.

 

有外伤史或者长期伏案工作中的损伤史

 

2.

 

姿势不良或职业中长期一个姿势工作过劳

 

3.

 

慢性颈背肌劳损后形成的骨隆起或索条纤维化

 

4.

 

借助于

X

光片和核磁共振提供的阳性反应,同时也借助于脑血流图提供

的临床简报,此图在临床

X

片中经常见到,但也是常被忽略的。提示在

读片中不能单纯看报告,应认真细读每个关节。

 

 

5.

 

借助于临床的阳性体征反应

 

根据以上要点分型诊断,采取诊疗方案,采取手法加穴位注射方式进行

治疗。穴位注射本人采用“丹参注射液”

5ml

,维生素

B12 

0.5mg

采取颈部

周围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射

2ml

,隔日一次,目的是改善周围血循环,消除

小关节周围炎症,解除肌群组织痉挛,给手法治疗提供辅助的帮助。

 

.

 

手法:

 

1.

舒筋法:先用拇指推法,在颈椎两侧行指揉法,弹拨纤维化的韧带,肌肉,

放松颈间背部的肌群组织,达到舒筋。要求手法不宜过重,以防损伤皮肤和

肌纤维组织及血管。

 

2.

通络法:选用点法,颤法,揉法为主,打通头,颈,背部的筋脉,取风池、

翳风、哑门、大椎、肩井、天宗、天柱、心俞、肺俞等穴位。

 

3.

止痛法:选用分法,理法,揉法,拨法,施于颈背部的筋结和索条,使肿

胀的肌群、韧带等软组织消肿、止痛。以轻柔的手法为主。

 

4.

合缝法

(整脊法)

按照解剖学的特点,

可将颈椎分为三段,

上颈段

C1-C2

中段

C3-C4

,下颈段

C5-C7 

施术:

 

上颈段,现以第二颈椎后关节错缝为例,令患者坐位,医者站于背后,

胸腰部靠住患者后背,使其尽量放松,坐稳。医者用拇指摸准“隆凸点”也

就是错缝点(压痛点)按压住不动。令患者放松稍仰头约

30

度左右。医者

手臂自患者头额前方绕向下额部,肘部屈曲,另一手拇指定位,施于手臂并

向自己的胸前部抱夹住患者头颅,当将患者头颅正位旋转到极限时,拇指向

内推压,然后突然施术。力量(爆发力)拔伸,即可听到“喀喀”声响,即

可复位,施术完毕,施术中有手感到骨移动感为准,但必须掌握旋、推、拔

伸三法熟练,切勿暴力。

 

中段:

设定于第

4

颈椎左右的病变部位

(即骨隆起)

为例,

令患者坐位,

自然放松,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医者用拇指定位,并安稳之,令患者躯干向

后方倾倒在医者的胸腹部,使脊柱与垂直线呈

30

°

-40

°角,如靠背椅上,

靠稳放松,

再使患者低头至

30

°—

40

°,

医者施术手臂自患者额前方绕过按

于枕部一侧,

抱挤至医者胸腹前部定位,

30

°角而行术扳法,

用熟练的旋,

提,拔推法行术,即在定位的手拇指下感到“喀喀声”并在定位的拇指上有

椎体关节向内或关节腔内段动的感觉,即可完成手法复位。

 

下段部:以

5-7

段颈椎关节错缝为例,令其患者坐位,自然放松,医者

站于患者背后,

令患者向后靠于医者胸腹,

使患者正位低头

50

°左右,

然后

做旋推、拨合缝手法,与前面所叙述的上中颈段手法相同,治疗手法结束。

然后检查错缝平复完成程度,

若一次未能成功,

等到第二次再施术手法合缝,

行术中由于患者自身或肌痉挛状态下,不可勉强行术,以免造成组织挫伤,

造成严重后果,需隔日再次行术治疗,理筋法:行合缝术后,选用理筋法,

选用揉法,拿法,捏法,点压法,滚法,扣法为主,主要使其周围组织的肌

筋膜、神经、得到镇静、放松、止痛之功效,一般隔日一次,一般患者立即

见效,多在一疗程临床治愈(一疗程

10

天)

,严重者多为二至三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