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飘万里 关东烟

 心语无语 2013-10-27

  关东烟色、形、味样样俱佳。吸食起来不苦、不呛、不辣、不冲、有串味,且不要火(指烟受潮后仍可点燃)。“串味”指的是醇香,余香综合的一种浑香味儿。吸食起来脍炙人口,沁人心脾。

  关东烟的礼仪文化

  1、关东烟成为皇室贡品后,价值猛增成为民间馈赠的厚重礼品,到了南方,更是爱不释手的珍品,外来人员,无论本人是否吸食,均买上两捆带回送给至亲好友。

  2、烟口袋、烟荷包成为爱情信物。青年女子把烟荷包做成圆的、长方的、鸡心型的,花篮式的,宝葫芦式的等等,再在荷包面上刺绣成花鸟、吉利字、词和美丽的图案。送给情人系于腰间。女子得到男友送来的如意烟口袋或烟荷包则挂在旗袍襟间第二个纽袢上。

  3、关东人家中取进新媳妇后,由婆婆领着儿媳去认亲,新媳妇给长辈敬烟。此时,长辈就要毫不悋色的赏“装烟钱”。

  4、装烟在当地成为一种孝顺。无论谁家的儿媳,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为会吸食烟的公婆装烟袋并点烟,以示孝顺。

  5、家里来了客人或亲朋,首先给他们装上一袋烟,就是礼节,又是热情。

  关东烟形成的习俗

  1、用烟袋吸食的习俗

  用烟袋吸食,是因当时关东人很少能接触笔墨纸张,大多数与读书无缘,既便有了纸张,也不能用来卷烟,且男性用短杆烟袋携带方便易于外出劳作,妇女在家则多用长杆烟袋,做长辈的妇女使用的烟袋嘴常常很讲究,大凡是玉石制成,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由欧州引进一种更短的烟袋,称“木头克”完全是用硬木旋制。延用烟袋的习俗在关东人这里长达三百余年。

  2、用纸卷烟吸食习俗

  用纸卷烟吸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东人欢欣鼓舞,适龄儿童纷纷上学读书,书本到了普通人家,人们开始用纸卷吸食。后来,关东人可以用造纸厂特制的特白纯木浆大罗纹卷烟纸,大大提高了关东烟的吸食质量,并延续至今。

  3、品烟的习俗

  烟民们在茶余饭后,喜欢串门子,大多集中在有威望,人缘好,又好客的人家,唠着家常,农事、烟的产量、质量、能卖多少钱等。闲聊间,每人掏出自己的烟口袋,你装一袋,我卷一颗,相互敬着,品着聊着,通过这样的品烟、评烟、交流着关东烟的种植,晾晒等侍弄烟草技术。传承着古老的农村文化。

  关东烟的作用

  1、关东烟有消愁、解闷、提神、解乏的作用。

  东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轻轻抽一口,全身都舒坦。写文章抽支烟保证思路宽。劳作间抽支烟,既可提神又解谗。”“抽袋烟,解心宽,解寒解暖解腰酸,解疼痛,解麻木,还解那个“气管炎””。冬季农闲时节,他们则常聚在一起刁着长烟袋,守着火盆,端着烟笸箩,唠家常,破闷子,讲瞎话,满屋缭绕,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风景。

  2、关东烟有药用作用。

  人们肚子疼时,抠点烟袋油子抹到肚脐上可以起到止痛作用,关东烟的烟拐子,烟梗熬水,可治愈皮癣和脚气病。小的外伤流血,捏一点烟末儿按到伤口上,可消炎、止痛、止血等。

  3、关东烟有护身作用。

  旧时的关东山区,山高林密,草木丛丛,蚊虫肆虐,野兽成群。当时人们(特别是满族)主要以农耕、采山、狩猎为业,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崇山峻岭,常遭野兽威胁,蚊虫叮咬,毒蛇袭咬。而关东旱烟的烟气能驱赶蚊虫、蝇虻叮咬。关东烟的烟味,尤其是烟袋中的烟油味道浓烈毒蛇闻到即刻转向而逃。野兽没有不怕烟火的,晚上,看到燃着的旱烟光亮必逃之夭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