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精典1·史前至中世纪

 水里画外美术馆 2020-09-21

西方绘画首先出现于蒙昧的旧石器时代晚 期,这一时期的题材以动物为主,人物占了相当 大的比例,植物形象只有极少几例,此外还有手 印和几何纹样。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绘画 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后代大多画作都以这一时 期的神话故事和绘画手法为基础发展起来。

在漫 长的中世纪,绘画主要以宗教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一时期绘画主要是在描述历史故事的教堂大窗 上,以及五彩缤纷、光辉灿烂的墙壁上被展示出 来。在意大利,由于卡瓦里尼、乔托及其后艺术 家的努力,使得壁画成为当时意大利绘画的主要 发展形式,一些诸如大教堂之类的建筑使得壁画 画家得到了大块的墙面。另一方面,由于绘制多 翼式祭坛画日益增多,木板绘画也并驾齐驱,壁 画因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绘画的特征也 主要是以神为中心,把人的肉体视为罪恶的根 源,画中人物表情痛苦,鄙视尘世,向往天堂, 充满禁欲主义气氛。

阿尔塔米拉野牛西班牙佚名窟壁画牛身长195厘米马德林文化时期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北部。1875年,一位研究史前的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梭杜乌尔的小女儿玛丽亚,偶尔看到了洞窟里的绘画。据考古学家考察发现,这个阿尔塔米拉大洞穴中存世有二十多种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这里我们欣赏到的是其中的一头野牛形象,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它被画在主洞的窟顶上。此幅《野牛》的制作时间距今已有两万多年了,它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即马德林文化时期的中期。画中野牛以赭红、黑、褐等颜色画出,形象生动而准确。

狩猎图阿尔及利亚佚名岩画

新石器时期的岩画中,有一些人物作品具有写实性,形体表现准确。图中描绘的是一男子在追赶野兽,他一手持弓,一手拿箭,两腿跨开飞奔向前。用赤褐色平涂人物,画法虽然简单,但轮廓清晰,动作性大。在造型上,明显地夸张了人物双腿,非常富于动势和力量感。

宴乐图埃及佚名墓室壁画残片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此图所表现的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欢宴的场面。画中裸露着身体的侍女正把茶点送到宾客面前。而贵妇人通常不和男人们坐在一起,她们带着香气浓郁的头饰,在一起互相传递着香莲花。宴会上常常有角斗士、杂技艺人、说书人和舞女助兴。在舞蹈节目中,舞女或全裸着身躯,或身上吊挂各种装饰翩翩起舞。这幅作品是古代埃及绘画的杰作。

戏牛图希腊佚名壁画高约62.3厘米伊拉克利古代文物馆藏

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上世纪初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一片宫殿遗址,面积达16000平方米,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宫内的壁画多描绘人物,妇女形象占较大比重,也有动物、植物。这些壁画不求明暗、透视,注重色彩协调和构图的韵律,具装饰性,内容多与宗教崇拜有关。此画出自克诺索斯宫遗址,画面用色淡雅,背景为天蓝色,一左一右两个白衣少女举着双手,一少年倒立于牛背之上,健壮的公牛造型极为夸张,占据画面的中心地位,拉长的变形身躯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整幅画的笔法自由,非常有趣味,这可能是当时宫内娱乐生活的写照。

手提捕获物的年轻渔夫希腊佚名壁画高134.6厘米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锡拉岛上的阿克罗蒂里遗址中的弥诺斯壁画揭示了海洋对这个岛国文明的重要性,历史上它与希腊大陆、埃及和近东有着贸易往来。公元前1620 年,一次火山爆发,毁掉了锡拉岛,许多壁画埋没在火山灰中,唯有一条绘有船只的檐饰在遗址中保存下来。画中描绘一位年轻男子双手提着两串海洋鱼的情景。人体用赤褐色画出,似乎平涂,形体表现准确,近似现代人,是弥诺斯文明的写照。

贝列突袭西谛斯希腊佚名瓶画高42.5厘米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瓶画是古代希腊人在陶瓶上绘制的装饰画,早在荷马时代就已出现。此陶瓶上的图画是运用古代赤像式技法,在黑底上画红釉的浮像。画面的内容是描绘英雄贝列向西谛斯仙子求爱的故事:西谛斯是老海神涅柔斯的一个女儿,她不愿嫁给“人类”贝列,所以常化为海怪等。但贝列毫不死心,趁西谛斯与众姊妹沐浴之际突然袭击。画面边角的海豚,显示所画的是海滩的景色,而缠绕于贝列脚上的,应是西谛斯准备化身而变的海怪奎多斯。爱神厄洛斯在贝列的头上高举花冠,预告他的追求终将成功。这对伴侣的爱的结晶,便是日后特洛伊战争中立大功的英雄阿奇里斯。在此瓶上,爱神和西谛斯都被涂成白色,以示区别。爱神的翅膀和冠,以及西谛斯的冠和首饰等都涂上了金色,华丽高贵。本瓶具有明显的雅典式古典风格。画中的女性的姿态极为优美,显示了荷马时代晚期绘画的特色。

采花的少女意大利佚名壁画高38厘米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此幅壁画出自罗马坎巴尼亚城的斯塔比亚一处别墅的卧室。它与同时期罗马绘画的特征有所不同,手法上在继承了希腊古代壁画风格的同时,又注重线条的勾画和轮廓造型的变化。此画描绘一位年轻女子在一片绿色草坪上采花的情景。她背向观众,身着淡黄色长裙,左手捧着盛满花枝的花篮,右手正在采摘鲜花,徜徉走动,飘然自若。少女的双肩圆润丰满,姿态优美动人,随风吹拂的裙摆,仿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微风。

女诗人像意大利佚名壁画直径37厘米那不勒斯国立古文物陈列馆藏

此画描绘一位少女正在拿着写字板和笔作吟诗状。她的姿势是当时庞贝城少女肖像壁画中常用的一种姿势:左手拿着一块写字板,右手拿着一枝写作硬笔举到嘴边。这种硬笔的尖头能在板上刻出文字,而平坦的一头能轻松地把写错的地方抹掉。整幅画面色彩变化柔和圆润,充分体现出庞贝艺术家惊人的写实技巧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意大利佚名镶嵌画264× 365厘 米拉韦纳圣维塔尔教堂

狄奥多拉出身低微,曾是一名马戏团演员,后成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后。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她与宫廷女官以及侍卫向基督献祭的场面。画中人物的排列组合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其次是环境的描绘丰富多样。整幅画面的色调和谐统一。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金色做背景,甚至在半透明的彩色马赛克之下先贴一层金箔以获取金光灿烂的华丽效果,从而创造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崇高圣洁的灵化世界。宫女们的衣饰色彩异常华美艳丽,大块的白色、灰紫色、黄褐色、绛红色、蔚蓝色、翠绿色与闪闪发光的金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拜占庭镶嵌画用有色石子、陶片、珐琅或有色玻璃小方块等,嵌成的图画。主要用以装饰建筑物天花板、墙壁和地面。开始于古代东方,后希腊、罗马亦加以普遍应用。现存作品以拜占庭艺术中的镶嵌画为最丰富。近代建筑亦常用此形式来作壁面装饰。

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璨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 1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

最后的审判意大利佚名镶嵌画藏处不详

这是一幅中世纪的教堂镶嵌画。内容表现的是在基督的审判下,罪恶的灵魂被贬入地狱,遭受火刑之苦。中世纪是基督教的时代,基督教的教义在教堂的壁画中被转化成可以目睹的形象。画中的人物显得异常呆滞、僵化,但由于中世纪的艺术家们并不模仿对象,所以他们的作品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力量。

中世纪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亡)开始至15世界文艺复兴的这一时间段。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有统治地位。中世纪绘画等艺术形式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思想,中世纪绘画改变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邪神风格,而采取了夸张、象征、改变空间结构序列等多种手法,并随着基督教的扩张而不断吸收新的艺术语言。  

具有代表的是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绘画风格;罗马式绘画是中世纪绘画的一个阶段,体现了教堂与建筑相协调的审美特点;国际哥特式风格兴于1400年左右,文艺复兴的出现偶中中世界美术史结束了。

亚当与夏娃意大利佚名镶嵌画藏处不详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人之初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生活的情景。亚当与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树上的禁果后,被逐出了乐园,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同时也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画面中亚当、夏娃都赤裸着,但人体直立,没有体积感。画家用极省略的手法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手部。这是当时中世纪艺术的典型风格。

逐出乐园尼德兰林堡兄弟细密画纵29×横20.5厘米尚蒂伊孔德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为贝利公爵的祷告书所作的插图。画面表现了天、水之间用围墙围着的圆形神地——伊甸园。园中有一些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生命之泉,右边的图形口还有一座哥特式的门楼。画中以从左到右连续的形式描绘了原罪的故事情节: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食智慧果;接着夏娃把智慧果递给亚当;上帝对此十分震怒,正屈指数落、降罪;最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在此画中,画家把伊甸园绘制成众山围绕的一个绝伦的挂盘。画中人物与环境不成比例,但画家在描绘人体时显示了高超的技法,人物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情生动。此画堪称为15 世纪初人体绘画的杰作。

林堡兄弟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欧洲最著名的插图画家,其手抄本插图标志着哥特式晚期细密画的最高成就。他们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1399 年,三兄弟中的海尔曼和海尼肯在巴黎跟一名画赏析家与雕刻家学习。1404 年,他们成为贝利公爵聘用的美术家,活跃于普鲁兹和巴黎。他们以细密画而闻名,同时在版画和金银工艺制造方面也颇有成就。

《面包师夫妇》(又名《奈奥夫妇》)公元1世纪,58×52厘米。

古罗马肖像画,这幅被后人称作《面包师夫妇》的1世纪庞培壁画,现在被认为画的不是面包师,而是律师夫妇(考古学家还在试图考证绘有这幅壁画的房子主人的身份)。但是,不管这对年轻夫妇是何人,这幅肖像是非常罗马化的:画家的注意力全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丈夫是一个腼腆、诚挚、有点笨拙的青年,带着渴求的神色面向观众;妻子则若有所思地遥望着,一枝铁笔抵着微尖的下巴。两个人似乎都落落寡欢,向不同方向凝视的目光仿佛暴露了他们婚姻的某种状况。他们同床异梦,无法共享生活;更添苦涩的是,“奈奥的房子”(不论男主人公是何许人,这是这幅画所在的房子的名字)在火山爆发时还未完工,所以这桩孤寂的婚姻很可能并没有维续多久。

《犹大之吻》(意大利)

 《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典型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犹大之吻》是选择耶稣的生平中最突出,最扣人心弦的一瞬间。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耶稣与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作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画家以众多人物的复杂场面展开,显然是要借这一题材来表现生活的黑暗与光明面,以期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尖锐的冲突。

    在这幅画面上,即表现犹大领了一队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