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麓,三面环河处,为塔影园。 清嘉庆年间,苏州知府将此园改建为白公祠,以纪念唐朝白居易修筑山塘街。光绪二十八年改建并更名靖园,为李鸿章祠。 有宝月廊、浮苍阁、思白堂和仰芳楼,充满诗意的风水宝地,怎么成了李鸿章的祠堂? 园内一块慈禧谕旨碑,可道原委。 进门厅,首入眼帘的是西侧一条气势不凡长廊,直通后园。园东北,一泓潭水前,看到了谕旨碑。 碑高三米左右,宽约一米余。碑顶有游龙浮雕,碑座是只一米见方的贔屭(形似龟),碑面黑色,楷书碑文。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朕庆奉慈禧皇太后懿旨。 "以下彰显李鸿章军功政绩,多溢美之辞。旨意示,李鸿章立功省都,皆当"为其立祠,战功政迹宣付国馆立传,灵柩回藉。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在苏州有祠,当在本地立了大功? 李鸿章1901年亡,光绪、慈禧相继在1908年去世。清末危卵积重,哗啦啦,大厦倾! 对李鸿章的评论,是史学界又一争论纷纭的话题。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的感慨,很能说明对人对事立论的不易。 一位女孩,从溪桥上走来: "你在面对慈禧和李鸿章吧? " "是的,在认识历史。 " "认识李鸿章,要到双塔寺去呀! " 李鸿章在苏州双塔寺写下一段血腥历史。(一壶碎月) 在曾国藩保举下,安徽才子步步高升。 1862年任江苏巡抚。 1863年,洪秀全天京告急,忠王李秀成自苏州带兵急驰西救。当年12月,李鸿章攻陷苏州;两万太平军被困城东钟楼头。 李鸿章派员诱降。放言,只要丢下刀枪,赤拳空身进双塔寺投降,可免遭凶刑:或发放钱粮,释放回乡;或更换衣衫,编入官军。双塔佛地,乃绝无刀光血影之所在,太平军信以为真,列队进寺门。经过塔院宽大的砖地前庭,到砖雕门楼。谁曾想到,门内门外,阴阳相隔:手无寸铁的太平军,尽遭杀戮;罗汉堂偌大残基,堆满尸首,惨不忍睹! 西面定慧寺,东面罗汉院,存迹一如当年。在这幽幽小巷慢行,总觉有莫可名状的寂寥。 站在历史的路口,透过岁月堆积的黄叶残纹,我们看到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