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名店惜馀春

 红豆居士 2013-11-01

扬州名店惜馀春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3-03-14 10:50:26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更多

    钩沉

  一个小吃店能开出什么名堂来?关键要看老板。老板风雅,店无论多大,都能风雅。

  民国初年,扬州就有这么一家店,叫“惜馀春”。它营业的时间不短不长,到了30年代就关门了,却为当时扬州雅士津津乐道,诗人、楹联名家杜召棠先生,还专门写了篇长文《惜馀春轶事》,来怀念那段过去的好时光。

  这本小册子,讲了老板,讲了食客,也讲了段子和饭菜,读起来让人悠然神往。

  惜馀春的老板叫高乃超,原籍福建,最早是放留声机谋生的。那时留声机是个新鲜玩意儿,两个铜板听一会儿,听者踊跃。高乃超积累下家底,开了间饭馆,叫“可可居”。他为人豪爽,任凭赊欠,不久就亏了本,于是换地方,在扬州校场北首开了间小吃店,取名“惜馀春”。

  高乃超是驼背,外号“高驼子”。每天早晨开门,高驼子坐在柜台里面,一面剥虾仁,一面和食客下棋,一面吟诗,颇为雅致。有的食客会抱怨:“今天菜里的虾仁怎么这么小啊?”立刻就有人搭茬:“柜台里有个大的。”这是在拿高老板开玩笑,高老板也不生气。

  惜馀春以小吃著名,卤鸡、卤鸭、卤肫肝、拌糟虾、翡翠烧卖、水晶包子等等,还有很多创新的扬州点心,价钱又便宜,吸引了大量寒素文人。文人会写诗,会传播,这下惜馀春就出名了,三教九流都往这儿聚,当时有名的诗社冶春后社,就把这儿当作了据点。杜召棠就是诗社的人。

  惜馀春的名气有多大呢?福建旺族林菽庄在鼓浪屿建了园林,登广告有奖征诗,惜馀春的食客们纷纷投稿,结果不仅作品全部入选,大多还都名列前茅。林菽庄感到奇怪,专门派人到扬州,看看惜馀春是什么所在。来人到了惜馀春门口,觉得门脸太小了,而且往来之人很多衣着寒酸,以为找错地儿了,就到别处再找,怎么也找不到,只好折回来,找到高老板。高老板指着满堂的食客告诉他:“这位是某某,那位是谁谁……”一一和得奖者对上了号。来人大为惊叹,于是置办酒席,大家尽欢而散。

  冶春后社的创办人、同治年间的进士臧宜孙,特地为惜馀春写了首诗:“三间矮屋且容身,除却驼翁俗了人。写上青帘太凄绝,销魂三字惜馀春。”这首诗据说当时在扬州家喻户晓。

  文人们每逢节日,都在惜馀春聚会。最有名的叫蝴蝶会,其实是“壶碟会”:每人出一壶酒、两碟菜,吃饭前要做诗,而这天惜馀春的菜品也格外的精致。

  康有为也来过惜馀春。1921年,康有为路过扬州,特地来惜馀春看看,由杜召棠陪同。他们坐在小店里,就有人对杜召棠说:“听说康有为要来,你是导游,能不能介绍认识一下?”杜召棠指指身边人:“他就是康先生。”那人打量了一下康有为,见他头发蓬乱,脸又黑,穿着旧衣服,袖子上还有油渍,就说:“别逗了,你以为我不认识康有为?还玩指鹿为马这套把戏。”说完扬长而去,把杜召棠和康有为都逗乐了。

  惜馀春的食客五花八门,段子不少。有阔的,比如一位叫马伯梁的,专爱请客,到了吃螃蟹的季节,往往买上几筐蟹,让家人先去其甲,把蟹黄、蟹肉、蟹爪、蟹螯分开,吃的时候一蒸,分成四大盘端给大家,各取所好。吃过马家螃蟹的,多年后提起来仍垂涎不止。有贪杯的,比如有个叫陈八的,一到惜馀春,就高喊“拿酒来”,喝多了就高声诵诗,踉跄出店,一个跟头栽下去,满脸是血,人家去扶他,还不干,大喊:“拿酒来,别搅我的诗兴。”陈八有时候喝到惜馀春关门,躺在地上,伙计拿门板把他抬回家,一路引人围观,他酒醒后说:“人间之乐,无复甚于此。”

  那个时候,酒桌上已经流行递名片了,头衔印在名片的左上角。有位叫瞿梅阁的诗社社友兼食客,桀骜不羁,居然印了个上百页需折叠的名片,上面印了无数头衔:伸手大将军军长、蹩脚厅厅长、甩子团团长、避债台台长、竹杠社社长……拿到这种恶搞名片的人,都乐不可支。

  除夕那天,惜馀春往往成为避难所。欠债的人跑来,躲在耳房门里,向酒保胡三借床棉被,往门上一挂,窝在后面打牌。他们把惜馀春叫“避债台”,把到这里躲债叫做“上班”,胡三则帮着到各家转悠,看到谁家要账的人走了,就回来报信,于是那人“归号”——回家过年了。

  至于高老板,大方豁达的人本色始终不变。惜馀春关门之后,他留在扬州终老,去世之后,账本上还有3000多吊的赊账款。后来,有人看见某名流带着一百文纸钱,对着惜馀春紧闭的大门抹眼泪,也许,这是来还高老板酒钱的。老猫

编辑: 王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