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话”、“习作”与“口语交际”

 loveeveryday 2013-11-01
专题学习
“写话”、“习作”与“口语交际”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启示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专题一 “写话”、“习作”的目标

   关于写话习作的教学目标,有两个问题一线教师一直都非常关心,第一个是写话习作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第二个是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特点。
   1.写话习作的目标设计
   写话习作的教学目标是从两个维度设计的,一个是序列,一个是内容。请大家看一张表格。

表4-1 写话习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写话

第二学段习作

第三学段习作

兴趣与动机

对写话有兴趣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观察与感受

留心周围事物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内容与形式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修改与规范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速度与数量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表4-1上面一行表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从写话到习作再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写作。它没有统一叫做写作或者统一叫做作文,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层次性、发展性。儿童开始学习写作,门槛不宜太高,能够对写话有兴趣,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很好了。第二学段的目标定位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内容和形式要求都很宽泛,也很开放,有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可以成文,还可以不成文,可以写成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几个片段,也可以再插一些图画,所以叫习作。第三学段,要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的应用文、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很灵活,没有以往严格的记叙文的概念。
   我们再看内容。表格纵向的第一列表示内容的七方面,兴趣与动机、观察与感受、内容与形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应用、修改与规范、学习使用标点符号、速度与数量。这七方面也体现了层次性和发展性。比如,兴趣在第一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到了第三学段,就有了动机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再如,观察与感受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围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的素材、语言材料的运用、修改与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数量速度等项目标都有这样一个层次性、发展性的要求。总的说来,序列的安排体现了发展的路径,从什么到什么,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不同学段对发展目标的要求。
   2.写话习作目标的特点
   写作教学序列与内容的不同安排体现了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小学阶段要降低门槛,要放缓坡度,不要太着急,欲速则不达,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上规矩不要早,也不要太严。比如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不拘于形式等,自由度都很大,给学生自由发展留出一些空间,解放学生的心灵,注重培养写话习作的兴趣,夯实写话习作的基础,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兴趣,第二个是基础,第三个就是创造性。我们把握课程目标,很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课程目标后面的思想。请看一个案例——拼拼说说写写,是小学一年级(下)的一堂写话课。这位郭老师首先拿出一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纸片片,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还有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然后她启发学生说,能够把这些纸片片拼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学生就说可以拼成什么,要求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拼完后,她说,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呢,启发学生说两三句话,我用什么东西拼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拼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我为什么要这样拼。就这样说两三句话、三四句话,每个学生说的都不一样,学生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思。然后她就把这一套纸片,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去拼,拼完了以后,小组里四个人交流,学生很高兴地拼了自己的东西,交流自己的作品。最后又在每个小组里挑出一个孩子到讲台上来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非常兴奋,非常积极主动。有的学生用半圆形、长方形拼成了一个手电筒,说送给爷爷,因为我爷爷夜里看不清东西。还有的学生用半圆形和正方形拼一个草帽送给爸爸,因为爸爸对自己太好了。还有一个学生拼了一条小鱼,说要把这条小鱼放到河里去,让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泳。这些话都跟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了。所以学生拼得非常快活,说得也非常起劲。在这个时候,老师又因势利导,说要把这些送给爸爸、爷爷,他又不在这儿怎么办,学生说我们可以写下来。老师就说你们写吧,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字母,还可以画一幅画。一会儿工夫,学生好像毫不吃力地就都写出来了。以前,学生做作文非常痛苦,写作课也上得很枯燥无味。可是在这节课上,学生非常轻松,非常愉快。这位郭老师以拼引说,以说导写,不露痕迹。学生是为了自我表达而说,说的内容完全是和生活连接在一起的,是为交流而写的。所以这些学生就乐于说了,也乐于写了,而且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千篇一律,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激发出来了。对于如何实现写话和习作的目标,课程标准没有提供具体的标准答案,这需要老师的创造。而老师创造的基础是自己良好的素养和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要关注目标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要准确地把握目标。
   与口头语言比起来,书面语言要严格得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时候,因有现场的语境,陈述对象就在身边,借助当时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表达内容易于理解。而书面语言则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符号去表述,因此所写的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就必须表达清楚,要通顺、完整、连贯,其语意通过文字表达。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篇幅虽不长,但写话时,从用字到组词,到连词成句,再至连句成段,一词一句必须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思考去组织语言,再用文字写下来,所以,写话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对学龄初期的学生来说,要其掌握,绝非易事。因为难,学生对写话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表达水平。只有学生喜欢写,才能写得好;只有乐于表达,才能表达好。所以,“新课标”强调写话的兴趣。

专题二 “写话”、“习作”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

   写话习作教学常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在为什么写这个层面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内在的动力,认为作文就是为了交作业,为了考试。第二,在写什么这个层面存在着说空话、假话、套话的现象。第三,在怎样写这个层面缺乏有效的指导,有的指导只停留在作文技巧的概念上,如怎么开头,怎么过渡,怎么结尾等。
   1.写话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让我们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写话习作《我喜欢的一张照片》,他要求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照片拿来。还没上课,学生们就开始一边欣赏照片,一边说开了。一个小男生眉飞色舞地讲:“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那天是爸爸的生日,爸爸对过生日总是不上心,一大早就出门了。我和妈妈就忙开了,布置房间,买生日蛋糕,还做了一大桌子菜。到了晚上,咚咚咚,终于有人敲门了,是爸爸。当爸爸看到点燃的生日蜡烛的时候,惊得‘啊’的一声叫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我给爸爸拍了这张照片。”小男生介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还做了一个拍照的姿势。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写一篇作文《我喜欢的一张照片》,要选择有意义的照片来写,把照片的来历写清楚。怎么写清楚呢,我教给你们一个好办法,就是要交代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你们听清楚了吗?”学生说“听清楚了”。“那谁先来说一说。”老师喊到刚才介绍照片的那位小男生。小男生还没有站稳就开始说:“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停!”老师打断了他的话,“先说时间!”这个学生挠了挠头说“忘了”。老师要求“再说地点”,他又挠了挠头。平时这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在老师高强度的技术指导下,突然失语了,不会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呢?人,特别是孩子,本来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愿意书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人之为人的天性。课程标准说,写话习作就是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也与自己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那个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开始倾诉了,老师为什么非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僵化的套子呢!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讲那些过多的、静态的知识和程式来束缚学生,禁锢学生的心灵。
   这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写话习作与习作教学当中的技术化的倾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话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倡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抵制抄袭等不良行为。学生为什么喜欢说假话呢,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曾经有一位老师讲一篇叫《小木船》的文章,讲述的是“我”拥有一只精美的小木船,好朋友在观赏时不小心摔坏了,“我”因为生气,摔坏了那位好朋友的文具盒,从此我们俩的友谊就破裂了。好朋友在临走的时候送给“我”一只精美的小木船,于是“我”就很后悔。老师要求模仿这篇文章写话习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把小木船变成了钢笔、直尺、圆规等,都是因为不小心摔坏导致友谊破裂,最后又都是好朋友临走的时候,赠送了被摔坏的东西。所以说,会说谎的作文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的,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教师逼的。像这样的套作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很多。一写到眼睛,欣赏的眼睛都是水灵灵的,老师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的。一写到头发,几乎每个人的头发都是黑亮亮的。见到山便说是高大雄伟,以为不言其高就不成为山,见到水便说是清澈见底,以为不见底,就不能显得清澈。作文偏离了生活,偏离了心灵,为作文而作文,学生也就瞎编了。
   这种虚构化的倾向,不但影响学生的文风,更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说谎不脸红,这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败。课程标准说写话习作是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这是方向性的规定。如果老师没有记住这句话,或者对这个理念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偏离这个方向,停留在为写而写这个层面,学生的语言就会变得匮乏、枯燥、空洞、无趣、虚伪,学生也就体验不到表达的快感和幸福感。
   2.写话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学生无话可说是说空话、假话、套话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写话习作教学确实要讲究策略。课程标准降低了习作的门槛,低年级定位于写话习作。写话习作是启蒙作文,关键是培养兴趣,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习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样的要求不高不严,没有很多的限制和束缚。指导学生写话习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培养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第一学段“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就不但是一般练习书面表达,而且要乐于表达,要求是比较高的,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乐于书面表达,才能表达好,也只有表达好,才会乐于表达,两者是紧密关联的。怎么才能做到“乐于书面表达”,这就关系到实际的教学质量。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作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好,老师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及习作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新课标”第二学段在“习作”的第二条和第三学段的第二、第三条都从习作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写话习作的愿望。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从一开始的“留心”,到中年级的“观察”就比“留心”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般的“观”,还要“察”,既要求看得细,又要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到第四个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在指导学生观察前,应优选鲜明的观察客体。学生的周围世界是宽阔而丰富的,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两个范畴。观察内容的安排,应该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一般从大自然到社会生活,从景物到人物。观察的程序注意从整体场景,到形象,到细节,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大自然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无论从外形到内涵都是极其丰富和富有美感的。这里有着数不尽的学生渴求理解、值得欣赏和思考的画面及其因果关系。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感和丰富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学前,应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可以是不同季节的风光,可以是山川田野的静态和动态,也可以是宇宙天体以及在其间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体,从中选取儿童最关注最有兴趣的事物;还可以从大自然相对永恒的客体到大自然发生骤然变化的种种现象中,优选观察客体。
   社会生活的观察,首先应优选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景象,尤其需突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事物、景物,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感染,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高年级也可作进一步考查。
   老师有序地安排观察程序十分必要。观察有序,所获得的映象必然是清晰地贮存于学生记忆屏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会有序进行,习作就易于做到构思有序、条理清楚。
   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和接受程度,从指导观察逐渐过渡到主动地自行观察。尤其在高年级形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醒学生应观察有序,另一方面又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观察,可以使他们在自主、深细的观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获取习作素材,写自己经历的事,就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习作的内容也不再是由老师命题,被动“作文”的弊端也会逐步地得到克服。
   第三,创造想象情境,引导学生表达。想象是儿童巨大的财富。儿童的想象力往往高于成人。常常听到他们不经意间说出“我真想有双翅膀”和“我真想飞”等。我们要善于创造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也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如《找春天》常常是低年级写话习作的题目,如果换成《我看到了春姑娘的笑脸》《春姑娘的大柳筐》等,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一定会飞得更高。
   第四,结合口语训练,由说到写,说是写的先导。学生识字量有限,写字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说比写容易些,写话习作要从说一句话,写一句话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做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听说读写就是一体化的,生活化的。
   第五,结合游戏活动,以玩助写。曾经介绍过一位老师的拼拼说说写写的课,学生人手一套纸片做的几何图形,随意拼拼搭搭,在玩的过程中引导说话、写话习作,如我用什么拼成什么,用来干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拼,等等,学生玩得高兴,写得开心。
   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学,以读代写。读写结合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弱化词句教学,抓住读写结合的最佳生长点,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写的迁移,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专题三 “写话”、“习作”的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四种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四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老师教学中经常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教学描写一种心情的作文课,就以“生气”这个词语为主导词,借助思维图画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展开。生气是看得见的,有的看到了火焰,有的看到了红色的辣椒,还看到了生活中很多的细节;生气是听得到的,有的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有的听到了狮子怒吼的声音,有的听到门咣当一声关上的声音,水壶放蒸汽的声音等;生气是可以闻得到的,有的闻到了火药味,有的闻到了塑胶烧焦的气味;生气是有滋味的,有的说是那种辣椒的滋味,有的说是苦涩的滋味;生气也是摸得到的,有的说是冰凉的,有的说是滚烫的,有的说是粗糙的,不是细腻的。这种思维导图打开了学生思维,生活中各种感觉的细节都出来了,那么学生在写话习作的时候也就有话可说了。外国的作文教学很重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作文教学是在有无之间的艺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作为这是不行的,但是教给那些没有用的静态的写话习作技巧,也是不足取的。
   写话习作教学还需要抓住选材、立意、起草、加工等环节,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写话习作实践中经历完整的写话习作体验,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养成习作的能力。如果是半截子教学,老师出题,学生应命作文,没有展开过程,就会弱化作文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教室里都悬挂着写有写话习作的过程的标语,内容就是构思、写话习作、修改、编辑、出版。如果每一步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经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水涨船高,所以,习作教学一定要有过程意识。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文的修改。除了要上好作文指导课以外,我们还要非常重视作文讲评课,讲评是最好的指导。在讲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表达,在修改实践中建构自己的作文经验。
   欣赏作文的创造力蕴涵在写话习作过程之中,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教学《月亮的联想》时,教师问学生,看到月亮能够联想到什么,很多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说,想到小船的,请放下手来,几个学生不情愿地就放下手来了。教师说想到镰刀的请放下手来,又几个学生放下了手。想到香蕉的、想到大圆盘的也请放下手来。就这样,学生突破了原有的想象,他们的想象开始新颖起来。接着教师又来引导说,常规的想象也可以,想到小船、镰刀、圆盘,等等。但怎么会表达得更好呢?学生又经过思考,他们的表达越来越漂亮。这就是一种除遮蔽的策略。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首先要去蔽。看到月亮想象到什么并不难,但是心理学上的想象和我们作文教学当中的想象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要突破儿童表层的思维,触动深层的情思。在构思指导修改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发展这种语言趋优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有灵性了,就能够准确得体,而又优雅地进行表达了。
   对写话习作的教学建议,可以归纳为六个要点。一是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写话习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写话习作的过程看做人的发展的过程。写话习作从需求出发,从生活出发,遵循规律,要有正确的文风,要学会做人。二要准确地把握写话习作的目标,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起始阶段,目标不要太难,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提前,也不要盲目拔高。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写话习作的能力,特别是标准里面讲到的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能力。四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写话习作和自由表达,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不要老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五是要重视学生写话习作的过程与实践,如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六要注重写话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学习的联系,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专题四 “口语交际”的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程标准规定的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应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是:(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是:(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是:(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各个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方面的内容,在各个学段都有不同的提法,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讲述方面的要求,低学段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中学段提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的要求,高学段则要求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再如听话方面的要求,从低学段的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到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到高阶段的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但是,原则上讲,后一阶段的要求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低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高学段则要求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它们之间有内在关联性的不同要求。
   小学阶段口语交际的目标非常具体,内涵也非常丰富。这些目标既代表说话能力,又是体现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口语交际的目标设计整合了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口语交际教学不只是培养口齿伶俐,还要特别关注文明的修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要讲礼貌,态度要文明。各年段的目标中都有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如第一学段提到的与别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要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第二学段要求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我们从这些情感态度目标里可以提取出来这些要点。第一,文明礼貌,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交际者。第二,自信负责,口语交际要讲究真诚守信,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口语交际有真实的对象,有真实的过程,所以自信就特别重要。第三,敢想敢说,做一个积极思考的听众和一个大胆的表达者。第四,积极进取,一个人的口语交际好了,就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有了这些情感方面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些人文的目标,做到既要立言,又要立人。
   我们要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小学口语交际目标内容很丰富,其中一些目标内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首先是关于听的要求。一提到口语交际,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嘴巴来说话,其实口语交际不光是说话,还包括用耳朵来倾听,要有倾听的意识,学会倾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总的目标是把倾听、表达与交流结合在一起,倾听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争相发言的情况,我们一般也比较重视学生举手发言方面的表现,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其实听有很多方面的要求,如要认真听别人发言,有异议不要急于说出来,等别人发言结束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高年级可以把听和记结合起来,当别人发言的时候,把别人的发言要点记下来,方便再与别人交流。口语交际强调了听和说的一个交际的行为。说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有人在听,要有对象的意识,要让人家能够把你的意思听明白。听的时候就要想到我是在听别人讲,人家在讲给我听,我要尊重说的人,同时要认真听清楚人家是怎么说的。所以,听和说之间的互动和交际也表现了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就是说不是单纯地把听和说分开来组织教学,而是口语交际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除了语言学习目标,还有更多的内容,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是其中之一。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家的共同参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密切相关。合作得好,不仅讨论有成效,口语交际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口语交际不只是语文学习方面的内容,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关系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专题五 口语交际教学和评价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能“经常说话”者,如班干部、课堂发言积极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一般学生锻炼机会少,又缺乏系统指导,只能自生自长。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词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常见。此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第一学段,要能让学生大胆说话,认真听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等,都是最基本的习惯,也是有益一生的基本素养。在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逐步提高。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第三学段,口语适当开展诸如演讲、辩论等活动。演讲和即席发言都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首先是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与回答,或者学生间的争论,都可以看做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教师的对话既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对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还要作点铺垫,使其有所准备,争取公开表达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再次,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全班交流要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当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大体上有三个。一个是口语交际教学的话题设置不当,没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没有很好地体现儿童认知的特点,由此产生交际的情境设置也不十分恰当。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能根据阶段目标定位课时或活动的目标,有时让低年级学生说高年级学生说的话,有时让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导致对话内容空乏,比较简单。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互动,听是单方面的听,说是自言自语地说,没有真正变成口语交际。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第一个问题,即话题不当,情境虚假,交际失真。这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位老师设计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谈理想”。学生说自己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等等,还说了一些崇高伟大的理由。但有一个学生说自己想当一个清洁工,原因是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虽然这项工作挣钱不多,很脏很累,但它同样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听了这些,老师带头鼓起掌来。然而在课下交流的时候,这个学生的答案却不是清洁工了,他在课堂上说的是假话。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编瞎话、说假话的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恐怕老师设置的话题过于宏大是重要原因。话题过于宏大,脱离了学生思想水平,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就有点像演戏。课程标准规定的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初步学会应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所写所说负责是新课程特意增加的内容,这不仅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设计口语交际话题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诚地说。有些教科书中给出的“了解小伙伴”、“我会了”、“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书中人物大家谈”、“好看的书”等话题就比较容易贴近学生的兴奋点。第二,话题的难度要适当,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第三,要体现语文学习的特色,为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而不是着眼于虚浮的思想教育,如果有了真实的交际情境,真正的交际需要,真诚的交际过程,那么学生讲的话自然就真诚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准,无效对话。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定位也有一个坡度的问题。如果各个年级教学目标都一个样,目标发生了错位、越位,或者不到位,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无效。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学会待客”的话题。教师设计做客和接待客人的情境。教师扮演客人,学生扮演主人。老师就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问“某某在家吗”,学生说“孙老师,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快请进”。老师说“我想来看看你平时在家做些什么”。学生说“孙老师请坐”。老师说“这孩子真有礼貌,谢谢,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了”。学生说“再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所说的话,快请进、请坐、再见等,都是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说的一些话,看不到学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发展,有什么进步,也就是说,这个教学根本没有什么增值。如果把这样一个内容,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目标,放在低年级学段,就是第一学段,还是合适的,但是放到第二学段,教学目标还停留在说几句有礼貌的话上就有点不到位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做到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目中有人”,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那些不爱在公众面前表达的学生,我们要把机会多留给他们,要关注他们表达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对一些表达非常好的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可以有意地来难为他们,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一个教学“劝阻”的案例。老师创造了个教学情境,随手扔了一块面包在地上。一个学生就过来劝阻了。这个老师说,我扔面包管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笑声中这个学生语塞了,不知道怎么说了。这时候老师进行指导,对别人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坚持从自己的角度去说,而且态度一定要诚恳,如果你直接地去指责对方,这样就会顶牛,会激化矛盾。于是,学生联系到以前读过的书、古诗进行劝阻,说话既得体,又言之有物。
   第二方面是要做到“心中有标”,心中要有标准,这个学段要做这个学段的事,心中要有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模仿,简单地表演,而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得体、是否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方面就是“手中有法”。各个学段的话题不一样,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单项传输,缺少互动。口语交际中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只有你来,没有我往。如何突破听说分离的局限,突破简单的听说技能训练的狭隘的视阈,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展开多个回合的互动,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自述、复述、讲故事、解说,这些说属于独白体,是学生一个人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在场的意识,要说得明白,使人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让学生参与互动评价,增强交互性。而像访谈、辩论、劝阻、情景对话等内容属于对白体,是两人或多人直接交谈。要增加学生实战的机会,讲的时候尽量口语化。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小烦恼热线”交际课的案例。老师组织学生先观摩知心姐姐与小听众的一段情感交流,小导游述说为什么事而烦恼。主持人认真倾听针对述说者的具体情况,加以疏导,声音是轻柔的,语气是亲切的,面带微笑。然后是教师示范,做小烦恼热线的第一任主持。之后再次创设情境,老师心中也有小小的烦恼。“我那宝贝儿子都上一年级了,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一连看上两三个小时。真是急死人了,大家能为我出出点子吗?”这就实现了角色互换。接着就是分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烦恼热线的活动,述说个人不愉快的事,组内成员轮流主持。这样,教学就增加了互动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形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口语交际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它有这样几个要素,一个是语境,第二个就是主体,第三个就是在场互动,还有一点,就是倾听是互动的基础。俗话说,“会说的想着说,不会说的抢着说”,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听,分析性地听,能够听出意思,听出见解,听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针对他人的发言,做好自己的准备。我们认为,首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说到这个地方,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老师教学《猴子捞月亮》,他问道,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呢,学生说不好,老师认同地点了点头。这时有一个小手举起来了,这个学生说,小猴子的办法虽然不好,但是它很勇敢,敢自己动手去做。听他说完,老师想了想说,小猴子的方法是不对,可它的勇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想问题的方法不错。老师这个“想了想”很重要,他在努力思考对方的思路和道理,体现了老师就是一个能思考的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说态度,提高学生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口语交际的时候很害怕,很害羞,也不断地停顿,不断地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柔和、润泽的环境,给学生一个比较积极的评价,那么他们就有一个互动的氛围,就能增强他们的互动性。

专题六 信息技术与“写话”“习作”“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是一个新的话题。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的速度很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乃至于人们的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课程标准非常关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我们集中讨论在写话、习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的创新。
   1.信息技术环境下写话习作的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给教学环境带来了变化,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一些特点有利于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师如果关注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就能设计出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有一位老师比较喜欢摄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摄影网站。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在校园里捕捉了一些学生并不太关注的春的照片,然后发到了自己的网站上。上课时他问学生们:“春天快要来了,你看到春天给你们发来的消息了吗?”因为很多学生在初春时节并没有关注到自然界细微的变化,所以显得有些沉默。这个时候老师说:“我收到了春的消息,你们想看一下吗?”然后他就打开自己的网站,呈现出其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在一段好似枯萎的树桩上,有一个新芽,一点点地冒出来了。一个学生看后说“小小的绿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另一个学生说:“春姑娘说,睡了一个冬天的觉,大树你可以睁开眼睛了,大树就慢慢地睁开了它嫩嫩的绿色眼睛。”在学生说的时候,老师就做好记录,马上上传发布到他的网站上。当老师打开第二张第三张照片时,老师没有让学生说,却让学生很有兴趣地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且在这个网站照片的留言板上贴了出来。如在这第二张照片下,看到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的风一吹,黄黄的草丛里就有了绿色的巴掌伸出来了。”最后老师布置这样一个任务,他请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或在自己家的周围留意观察,看看有哪些春天的消息,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并用他们的手机编一条“关于春天的消息”的短信发到老师的手机上。这位老师在写话和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新的数字技术。如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观察得不仔细,老师就用照相机拍一个嫩芽让学生一看,学生的体会就不一样了。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学生就有的说有的写了,说完写完又发在网页上。老师还引导学生用手机写。这些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只用笔和纸这样一种手段,用了新的工具,用了电脑,用了手机,用了照相机,用了录音机,甚至用了声频、视频,写作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了。
   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如手机、电脑为我们自主写作、个性化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平台是开放的,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是平等的。网络环境,数字时代给写作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为写而写的状况。现在,中小学学校网络环境比较完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立的网页,很多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个网页上建立了读写专栏。为了促进读写结合,老师可以在这个专栏里面上传儿童文学名著,或者其他著作的某一个章节。学生在学校或家里,就能登录班级网站阅读这些文章,读了以后,就能把自己的感想发布在互动区,发到网上,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多人发上去以后,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个班级的家长、学生、老师都会浏览学生发表的内容,并且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进行交流回应。我们都有个人的体会,当自己发布的内容得到别人回应的时候,自己有一种非常满足的感觉,就会每天去看班级新发布的内容,新发表的感想,然后进行交流。这样,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读和写的学习方式,形成了网络交流互动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学生读书成为习惯,写作也成为习惯。
   我们要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就要为学生创造两个环境。第一个是优质的语言环境,每天把大量的优质文字上传到网上。第二个是互动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家长包括老师都成为第一读者。这样,学生就会有表达的冲动,再加上相互激励的效应,就会增添阅读和写作的内涵。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达空间,还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架。中小学一般是在2000年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到如今信息技术的课程已完全普及,学生都能应用一些常用的软件处理文档,做简单的演示文稿。如果教师在写话或习作的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工具软件,作为帮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支架,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点。这里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个三年级学生的数字作品,作品名字叫《乡间郊游》。一到春天或秋天,家长经常带孩子到郊外去采采水果,到农间认识一些蔬菜。这个学生的父母非常有心,就在学生去做这些事儿的时候,把相关的场景拍下照片,做了一些记录。学生回来以后,就利用这些照片,用PPT的模板,做了一个数字故事。下面是《乡间郊游》的文本部分。
   今天姑姑带我们去了东郊菜园,第一幅照片是我们来到东郊。我首先看到的是桃树和梨树上面结着的一些未成熟的小桃子、小梨子,小桃子毛茸茸的真可爱。农场还有很多芦苇丛。一阵风吹来,它们像一个个小姑娘,翩翩起舞,美丽极了。田野上还有大片大片的春麦,金黄金黄的,远看就像一条金色的地毯。接下来,当然要去采西红柿了。我东挑西拣,好不容易挑到了几个又红又大的。哈哈,真好玩儿,我笑着说。你看我手中的西红柿,像不像一个绿胡子的老头,盘腿坐着,我看蛮像的,不然怎么逗得我哈哈大笑。接着我们又去看茄子,看到我手中这个小小的茄子了吗,它还是青的,可爱吗?这是我们常吃的黄瓜,你知道吗,新鲜的黄瓜身上长满了刺,大概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吧。虽然我们的手都被黄瓜的刺扎得很疼,但是看到满篮子的黄瓜,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到处是野菊花,一片片,一簇簇,野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鲜艳夺目,但是它们那么清新自然,生机勃勃。我拿一把剪刀准备剪一束,这束花好看吗,你也特别喜欢吧,可是我已经决定送给我姑姑了。如果你想要,快加入我们乡间的郊游活动吧。
   课程标准中年段的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规定,“观察周围的世界,能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不拘形式,不仅是表达的样式,也包括表达的技术,引进媒体新技术。写观察日记、游记见闻,是中年段经常进行的习作训练。中年段的学生有观察的兴趣,但是在表达观察见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无意。缺乏观察意识,玩儿就是玩儿了,不注意观察,回来写的时候就不知道写什么了。第二个问题是无序。参观的时候凭着自己的兴趣走,写的时候只是先去看哪儿,再去看哪儿,表达时就无序。第三个问题是没有重点。像流水账一样,先去哪里,再去哪里了。第四个问题是缺少个性的感受。这些问题与中年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因为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第五个问题是缺乏真实的感受。一开始老师讲了,今天我们要去公园了,回来要写作文,大家要怎么怎么样。于是搞得参观很没有味道,心情很沉重,以至于有些学生不愿意出去郊游,他们说害怕写作文。
   如何化解这五个问题呢?总的来说,这样在活动中训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路子无疑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巩固、强化观察时获得的外部表象与内部词语能力之间的联系。上面呈现的习作案例中,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强化这种联系的方法是很好的。我们在郊游的过程中,把有意思的情景都拍成照片,回来之后学生再看看,唤醒他们的记忆,挑选比较精彩的做成PPT,最后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这个学生就是用相机、PPT演示文稿作为自己习作的支架,一张张的图片唤醒了他的记忆,顺序比较清晰。他看到自己采的比较有特色的西红柿的时候,就产生了联想,自己也觉得把当时的那种感觉唤醒起来了,很得意。唤醒了他表象的思维,就使得他的表达非常有序,重点也突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表达出来了。
   我们还要认识到,学生写的一个一个片段加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虽然这篇文章与我们原来概念上的作品还有差距,看起来有点不连贯,这一朵鲜花,那一个茄子,那一个黄瓜,好像有一点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但这就是中年段要求。这也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一种作文的创新。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起码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写作的目的不一样,学生不是为了交作文本子而写,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和同学之间交流,和社会、家长交流而写。二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而不仅仅是一张纸,也不仅仅是作文本,现在表达的形式可以做成PPT,可以上网,也可以用手机,可以上QQ空间,非常丰富,学生肯定非常有兴趣。三是工具和载体也不一样,可以用照相机、录像机,可以用手机。信息技术确实给写作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还是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层面、多层次的交流,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大量的信息,有文字的,有图像的,有声频的,还有其他的综合信息。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学习材料,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信息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更富有情趣,更具有吸引力。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多,与教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也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样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呢?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它可以突破我们教室的墙壁,可以突破学校的围墙,它可以把任何地方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简单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它可以再现生活,重现历史,让学生充分走进生活,打开思路。我们是班级授课制,不可能非常方便适时地把学生带到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适时地捕捉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就能非常好地解决交际中的一些问题。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教学,它的主题叫“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假如你跟学生泛泛地讲什么是公益用语,可能说多少他们都不明白。如果老师事先到公共场所走一下,用摄像机拍摄一些公益用语,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公益用语。比如,草地上的“请你轻轻地走路,小草在睡觉”,这是常见的,不用老师多解释,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公益用语,明白公益用语就在我们身边,也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公益用语。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就水到渠成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创新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现在的手机都具有拍摄功能,用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可以用这些工具适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外、课内的交际场景,然后适时地呈现给学生看。当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照片、形象地呈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他的优点可以放大,他的问题也非常清晰,它就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为这样的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更好。原来我们跟远方联系,基本上都用电话,现在很多会采用视频进行交流,新的视频聊天也带给我们新的交际方式。电话只能传输声频信号,视频聊天,还可以传输肢体语言。我们可以躺着打电话,但是在进行视频对话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注意肢体语言的文明。
   当然,我们也不要为技术而技术,我们的目标还是口语交际。在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把握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形式上看很新颖,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有的老师只用课件出示教学内容,其他一切照旧,这样的课堂就等于穿着新鞋走老路,与传统的课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在运用手段的时候弄清楚教学的目标、内容、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会把主次弄颠倒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一个口语交际的练习,题目叫说《漫画》。书上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漫画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不需要一个字,就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请欣赏右面的漫画,相互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还看过其他的漫画,请找出一两幅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书上这个漫画是两条狗,长得差不多一样大。一条狗在凸面镜前照了一下,看到自己很高大的形象,从而就变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另一条狗在凹面镜前照了一下,看到自己非常渺小,从此变得自卑起来。教学中,可以用课件出示两幅漫画,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走到漫画的背后,让学生看到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拥有一颗客观平常的心,正确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让学生一起说说辩辩,才能发挥口语交际的认识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课堂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有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口语交际课更是这样。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以生为本,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在方法上引导学生,一切都要为学生服务。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克服技术依赖。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给学生以各方面正确的示范,恰当地引导,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发展学生服务。教师的语文素养中还要增加一条技术素养。
   上面我们讨论了两个话题,一是信息技术给写话习作教学带来新的气象,二是信息技术给口语交际教学带来新的气象。写话和习作是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口语交际是口头的表达和交流,其实质都是表达和交流,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给我们表达和交流带来了新的气象。我们要积极去探索信息技术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从四方面注意: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表达与交流的兴趣和愿望;二是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性和真实性,不是为了模拟情境而说,而是为一种真实的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而说;三是丰富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四是老师一起积极地探索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与评价的创新,改变原有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