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评判产品互联网思维的一道金线

 昵称535749 2013-11-01
本文来源于:创业邦 作者:B座12楼 2013-11-01 10:18:54

前几天写了《告诉你,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在网上流传。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权的形成,使得商业民主化成为可能。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方面是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购买力落差悬殊;另一方面,各个区域的商业环境也大不相同,企业家精神的发育程度有差别,强势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也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和传统商业基本上是按照两种游戏规则在运行着的,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与一个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很大程度上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之下,但内在的差距,就是四袋苹果和苹果四代的差距。

所以,我说互联网思维是关于爱的思维,肯定会被很多人质疑,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一股潜流,在它蔚然壮观之前,许多逻辑看起来就是很奇怪的。

互联网时代,也被很多人定义为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博出位、博眼球,变成一种商业模式,还有很多互联网营销专家把它归纳为一种营销方法,杜子健把微博人群的行为总结为是“我无聊、我不爽,等出事,看热闹”。但不管怎么总结,不管是屌丝还是传说中的高富帅,大家普遍缺少的就是“爱”。

世界是均衡的,当物质不再稀缺、信息不再稀缺的时候,爱和关注将成为最大的稀缺资源。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有爱的产品,懂得在产品中注入情感的企业就会率先取得成功。

“三只松鼠”、Roseonly、南食召、大姨妈经期助手、支付宝、小米、微信车队、51信用卡、妈妈问答、甘其食、海底捞、宜家……(【B座12楼】的朋友也可以说说你知道的有爱的企业或产品)。

总之呢,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和企业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有没有爱,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冯唐说文学乃大道窄门,文学的标准很难量化,但门里门外,自有一道金线。我觉得“有没有爱”,也是评价企业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一道“金线”。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科技革新和生活革新,但也许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返祖”式的现象。工业化填补了我们的物质匮乏,让稀缺的社会变得丰饶和富足,但是,你去看,历来在文学和艺术史上被人铭记的作品,几乎统统是对那个时代进行批判的,无论是狄更斯关于好时代坏时代的叹息,还是马克吐温说的“镀金时代”,或者菲茨杰拉尔德的盖茨比之梦,都是这样。因为工业化时代说到底就是一个“人为物役”的时代。

在工业化时代的商业文化中,企业和顾客的关系是建立在服务条款协议的基础上的。在企业眼里,顾客和消费者是用一连串抽象的统计数据来表现的,顾客的全部价值可以用购买力、信用和对应的折扣来衡量,他们是产品广告的靶子和商品的消费者,是一群等待被“占有”、“抓住”、“锁定”和“维护”住的营销对象。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提到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这种割裂,他说:“工业的崛起在生产和消费者之间打入了一块无形的楔子,割裂了社会根本性的团结一致,造就了一种充满经济张力、社会冲突和心理不适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企业架构中,营销部门从来都是一个准军事化的机构,“狼性”、“攻坚战”、“占领”这样的词语是营销人员的标准语汇,更有甚者,把传播称为“劈开消费者脑海”。无辜的消费者什么时候变就成了他们的敌人,还要被施以如此酷刑?

其实,所有的广告大师和策划专家心里都明白,他们策划的每一则广告、每一份新闻稿、每一本企业样宣,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爱听。所以他们就千方百计学会掩饰他们的宣传信息,把它伪装成娱乐节目、新闻事件,包装和伪装的能力成为衡量营销水平的标准,营销成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营销学成为了训练营销人员让他们学会假扮诚挚和热情的技艺。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权形成,消费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能够生产内容,还能够自主的传播内容,所以,很多基于工业化时代的商业逻辑和营销模式就行不通了。

产品成为了消费者展示品味的道具,传播变成了对话,爱,不仅是我们内心的信仰,还是企业必备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