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好同事也不透露!6招「说NO」术,不怕得罪人

 baileej 2013-11-04

要婉拒自己不想或无法做到的事,有6种不伤和气的沟通技巧。

看场合说「不」

私下拒绝往往比当众拒绝好,旁人的存在会加深杀伤力。如果实在无法避开其他人,最好事后马上找时机再与对方说明。

表现友好,先肯定再拒绝

态度友善,先给予肯定再拒绝,能降低对方「被否定」的感受。与其说:「我不同意你」,不如微笑着说:「你的简报做得真精采!不过某个部份无法完全说服我。」

「贬低自己」胜于「否定他人」

比起单方面否定他人,可以表现谦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适度贬低自己,平衡对方的期望落空,同时记得以「对事」取代「对人」。

与其说:「我不能帮你」,不如换个方式说:「我很想帮忙你,但这件事情我实在也不擅长」,甚至推荐更适合的人选。

巧妙借用别人的话来拒绝

巧妙借用别人的话,同时主动表示歉意或同情,可以让对方知道你的难处,例如:「实在很抱歉,我们公司政策规定不能够……」、「我知道你很需要这个东西,只是我们主管有交代……」当对方知道不是你单方面作主,比较不会归咎于你,也会知难而退。

短暂延迟,可暗示为难之处

毫不留情的立刻拒绝具有强大杀伤力。面对要求时,专心看着对方眼睛,短暂沉默,足以暗示你的为难。

或是把拒绝稍微延迟,告诉他:「让我想想好吗?」、「我再电话跟你联络。」可以降低他的期待,而且用电话往往比当面拒绝容易。

但切记不要拖延太久,痴痴等待却落空会让人更不愉快。

提出替代方案

日本话术训练顾问箱田忠昭有一套「DESC说话术」,他在《这样坦白说,不怕得罪人》书中,以上司聚会后邀你续摊为例,提供不破坏关系的拒绝法:

Describe(讲述当时情况):「现在已经超过10点了……」

Express(阐述想法):「我喜欢唱歌,也很想陪您一起去。」

Suggest(提出提代方案):「下次如果时间早一点,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

Consequence(预告不拒绝的结果):「假如错过最后一班电车就无法回家,明天的工作可能会出问题,造成您的困扰。」

资料来源:《学会说不:不伤和气,又让人服气的沟通法则》、《这样坦白说,不怕得罪人》、《好同事也不透露的收服主管说话术》、《别输在不懂说话上》

同场加映》我不是“Yes Man”!

拒绝别人有方法、给一个言不由衷的答案也有补救诀窍!三明治沟通方法让你有效say“No”,摆脱“Yes Man”的称号。

当朋友突然打电话拜託你帮忙,或是老闆问你愿不愿意接受额外的任务时,你总是当完“Yes Man”之后,才后悔自己刚才做的错误选择。

为什么说「不」那么难?哈佛大学全球谈判专案负责人威廉.尤利(William Ury)指出,说「不」会让我们感到有罪恶感,所以当别人提出请求时,一方面为了不让别人看轻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冲突的发生机率,「好」字总是轻易地脱口而出。

但事实上,说「不」没那么难。掌握回答前的思考策略以及表达时的沟通技巧,你也可以摆脱“Yes Man”的称号。

第一步:3大方向思考答案

美国《身心灵》杂志(body+soul)的职涯教练雪柔.理查森(Cheryl Richardson)建议,当对方提出选择题时,你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考虑你的答案:

1. 时间。

我需要多少时间来做一个聪明的抉择?把你所需的考虑时间告诉对方,在这段沈静的时间内,用笔写下来答应或拒绝的原因。

2. 任务的资讯。

对方要你执行的任务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夸大或是隐藏事实?需要蒐集多少资讯来协助你的判断?

3. 多重观点。

该和谁一起讨论这个议题,提供我不同的思考观点?多一个人的观点,就少一个决策盲点。另外,找个了解你过去经验的人一起讨论,也能让你面对自己、做个诚实的判断。

怎么办?我还是给错了答案!

有时候,在时间的压力下我们还是会把「是」说熘嘴,但一回头就马上后悔。在还没执行任务之前,有什么补救措施,把答案从「是」扭转到「否」?

1. 诚实告诉对方你的立场。

在接受将来的委屈之前,想办法改变自己的选项。例如你爽快答应帮忙朋友搬家,但完全忘了医生嘱咐你不能帮重物,把实情告诉朋友吧,顺便请求对方的谅解,这当然是必要的。

2. 向外寻求协助。

回头才发现自己无法达成答应别人的请求时,这时不妨向你的家人和朋友求助,请求额外支援。

3. 与你的选择和平共处。



改变不了情况,就改变自己的心态。虽然你爽朗的答应老闆调职的要求,但对新工作内容却一点兴趣也没有,那就到外面去进修一直没有时间参与的课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