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幼儿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激发思维。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在大班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教材要求,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当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幼儿熟悉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2.运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错误创设情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如以幼儿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幼儿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二、重视渗透性的数学活动 渗透性的数学活动是指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十分丰富、灵活,完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数学活动目标的达成。 1.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许多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2.在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的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 让幼儿给物品标价、按“数”“购”物,积累有关数物对应的经验。也可通过上“餐馆”点菜——一条鱼、二碗面、三只虾、四个包子……学习量数、数数和序数等数知识。这样的活动可谓是“教育无痕”,对幼儿来说也是“实用”、“有趣”,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3.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方面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虽然研究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如在绘画、手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体积、重量等感性的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 摘自http://www.,SCI论文发表
|
|
来自: 昵称13352416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