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的执使浅说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1-06

 学习书法,首先需要过好用笔关。著名书家沈尹默《书法论》说:“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

    关于笔的执和使的问题,姜夔《续书谱》说:“大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王澍《论书剩语》说:“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由此看来,姜、王二人是主张指、腕分工,各司其职的。这就是说,手指的全部职能是执笔,而手腕的全部职能是运笔。在写字的时候,握笔之手指只是配角而已,而手腕才是写字的主角。但是,从人的生理角度看,手腕只是一个连接手掌和手臂的骨关节,它会动,但并不具备“运”的功能。书法意义上的“运腕”,必须依靠臂的带动才能完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运腕”,不是腕而是臂,“臂斯活”才是“运腕”之关键。这就是姜夔、王澍关于书法用笔理论方面的真实意义之所在。

执笔为什么要强调指、腕分工,各司其职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人们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什么叫“运”?从“运”字的词义上讲,它有多重含义:一是指运动和转动,如日月运行;一是指运送,如运载物品送达某处;一是指南北间的距离,如广运百里,东西为广,南北为运。在这三种含义中,其间都有一层与“距离”有关的意思。因为腕只是一个活动关节,它并不会“运”,因此只能依赖臂的帮助。如此可见,臂不活字必死。


    比如,楷书中的“复舟横”通常是一条“左低右昂”的墨线,这是臂牵动腕运的书写效果(见图一)。如果臂不动作,单单靠指、腕动作来书写,绝对写不出那种“左低右昂”的线条效果来(见图二):

 笔 的 执 使 浅 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又如,楷书中的“竖”是一条直的垂线。这也是臂牵动腕运书写出来的效果(见图三)。如果臂不动,单单靠指、腕动作来书写,也绝对写不出那种线条效果来(见图四)。

 笔 的 执 使 浅 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体会,在书法实践过程中,“运臂”是用笔的主要矛盾方面。初学用笔,必先学会“运臂”。这一体会,笔者是受上海名书家任政老师的启发。任政老师在教他人笔法启蒙时,把“玉箸纵横,银丝盘曲”的篆书线条练习方法,列出了
如下的图示:

 笔 的 执 使 浅 说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上列各图之用笔,皆须以臂运带动腕运才能得以完成。若臂不运,仅靠腕以下的部分来做动作,那是绝对不行的。任政老师以此法作为用笔的基本功启蒙,此招之高,令人叫绝。

    书法用笔,从广义上讲,它泛指执笔和使笔两大范畴。从狭义上讲,它又是单指某些点画和字的具体书写方法,如“永”字八法等等。冯班《钝吟书要》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所以学习书法不能不研究笔法。

    用笔,就是用锋。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说“(笔锋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等八种。锋在何处?锋就在笔尖。毫以能聚,以能挥之不散、不扭、万毫齐力为高。用笔要腕灵笔活,沉着痛快,淋漓酣畅。要纵得出,擒得住,收得紧,拓得开。

    用笔有一个快和慢的速度问题,然对此古人亦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快,有人主张慢,有人主张不快不慢。欧阳询说:“(用笔)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蔡邕说:“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倪苏门说:“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也,即留得住笔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上述三名家,都强调用笔不宜快,这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上,用笔是不能太快。用笔一快,就容易犯浮滑、随便的毛病。笔法不规范,点画质量就难以保证。

    握笔写字,行笔一定要稳,稳是行笔的前提。用笔贵用锋,贵藏、露、方、圆诸法互见。藏锋者,笔画一般都比较浑融含蓄,耐人寻味。露锋者,笔画一般都比较有锋芒,笔笔有棱有角,能耀其精神。藏锋须逆入平出,须“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常常用转笔法写出。而露锋之逆势则常常在空中形成,下笔即锋芒外露,常常用折笔法写出。转成圆、折成方,就是指用不同的笔法,去追求不同的书法线条效果。而书法线条之艺术效果,不是由字来决定的,它是由写字的人来设置的。什么地方用藏锋,什么地方用露锋,什么地方该圆,什么地方该方,都是由人来自主安排的。这里面,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法无定法的艺术审美和思考。

    用笔重则线条肥,用笔轻则线条瘦。但肥不能没骨,瘦不能纤弱轻佻。提、按、顿、挫等笔法,是导致线条粗细、方圆多变的关键。由粗及细是提,由细及粗是按。笔在纸上小驻是顿,笔在纸上调锋而行是挫。如欲熟练掌握,则需要刻苦训练。由生到熟、由知到会、由会到能、由能到精,这是每一个人学习笔法的发展过程。初时生,是因为实践太少。无数生的积累就是熟,熟而生巧,继而就能渐入佳境。书法用笔讲的是心手相印,讲的是心到、眼到、手到,不经过反复训练怎能达到?

    执笔写字,握笔之手的指力,切不可时紧时松,时大时小。运笔之腕的力量,也不可忽轻忽重,忽大忽小。笔尖着纸、离纸,一律轻落轻收。线之粗细,皆为笔毫铺之深浅所致,并非大力加压的结果。此外,笔尖着纸写点画时的用力大小,亦应该与笔尖离纸作过渡所用笔力的大小相一致。笔尖离纸时的臂力运作,应视同用笔一样,务使上一笔的笔力能自然过渡到下一笔。上一笔写完之时,就是下一笔生发之始,笔尖每每离纸,宜尽量贴于纸面而行之,切不可忽高忽低。上述所说之握笔时手指用力之大小、运笔时手腕用力之大小、笔尖入纸时用力之大小、提笔离纸时用力之大小、点画与点画之间相互过渡时用力之大小、以及笔尖离纸时所取的高度,都应该趋于协调和一致。这就好像唱歌一样,发声不能忽大忽小没有规律,声调不能忽高忽低没有规律。否则的话,就是没腔没调,就是跑调。书之笔法也是这样,如果用笔没有规律,那么写出来的字也一定很离谱!

总之,在笔法学习中,笔只是一件书写的工具而已。古人说“笔为心用”、“心笔合一”方谓之书。所以,在用笔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心为主,笔为用”的原则。要坚持“笔为心用”,做到“笔之所书皆心之所唤”。

初学者之用笔,大多会出现以下不足:一是动作僵硬不灵活,指力、臂力相互配合不够协调。或用力过大、或用力过小;或执之过紧、或执之过松;或用笔懈怠、或用笔拘挛。二是腕不运,指动太多。腕不运是书之大忌,点画质量难以保证。三是肘无力,持笔落纸如坠重物。肘不起,臂就动不起来,提按顿挫四法就难以奏效,其线条必然重浊不堪。四是写字姿势不好,或头手不正,或腿膝松软,或肌肉松弛,或全身乏力等等。初学之人,一定要勤于实践。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于书法用笔之技艺,十年磨一剑,何难之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