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在失败后变聪明?

 yagi1 2013-11-06

如何才能在失败后变聪明?

失败一定是坏事?失败后保证能学到教训?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美.艾蒙森(Amy C. Edmondson)采访经理人后发现,多数人固然不喜欢失败,却认为从失败中学到教训很简单。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敢正视失败,何以学到教训

第一,失败到底是不是坏事,这与失败原因有关。

摊开失败光谱,最上端的失败只是无心之过,例如员工工时太长,导致精神不济而犯错。这时,犯错的人其实不该被严厉责备,因为主管也该检讨工作分配的方式。

光谱愈往下走,失败的价值愈高,因为实验、创新而招致的失败,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它能给同仁带来学习机会,也能为组织注入成长的新能量。

经过这层解释后,受访经理人坦承只有2%~5%的失败应受到责备,但事实上,却有70%~90%的人犯错时会被骂。主管们担心,如果对犯错宽容,同仁会认为失败无关痛痒。然而,「不接纳失败」的组织气氛,才是无法学到教训的原因。

第二,组织要从失败中学到教训,一点也不简单。

虽然企业在活动后都会写检讨报告,但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失败是坏事」,所以很难屏除「丢脸」「害怕」等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失误羞于启齿。这种集体情绪在组织里形成了一面高墙,人们担心认错会影响前途,导致在检视回顾时,不是流于肤浅(例如,因为基层作业员没有照流程操作),就是自欺欺人(例如,新产品很好,只是市场还没成熟)。

拆解败因,找出应对策略

面对失败,尽管在心理与管理上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唯有彻底拆解原因,才能找出对应的策略。

因此,艾蒙森进一步把失败分成3大类:

1.可避免的失败:这种失败通常出现在例行工作中,尤其是有一定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例如算错尺寸规格、上错客人餐点等。

艾蒙森认为,「可避免的失败」是糟糕的失败,因为这种失败,肇因于人们疏忽流程、不遵守规定,发生的频率很高,但只要给予足够的训练与支援,其实也最容易透过检查表(checklist)等管理工具来预防。

《检查表:不犯错的祕密武器》(The Checklist Manifesto)提到,医院加护病房一天的工作高达好几百项,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引发细菌感染,病人就可能送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曾针对「插管」这一项流程,设计一张仅有5个项目的检查表,提醒医师确实做到洗手、消毒、用无菌铺单等基本动作。1年后,病人插管感染机率奇迹似地从11%降至零,为医院省下高达200万美元的治疗费用。

2.难以避免的失败:这种失败最常出现在复杂的作业中,尤其是当工作内容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时。例如,急诊室医护人员、制定跨国购并决策的CEO……都必须在时间压力下做出重大决定;飞机驾驶员、油井探勘人员则因为面对一套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会牵连众人陷入危难。

这种类型的失败很难避免,但是可以透过失败案例的分析来增长知识,或设定阶段检核点来管理风险,避免小错误失控成大灾难。

企业购并的失败率高达7成,消费品龙头集团宝侨(P&G)也不例外。执行长雷富礼(A.G Lafley)决意突破这道门槛,他仔细研究公司1970年~2000年间的购并案,找出失败的5大原因后,订定新的购并流程,一举将成功机率拉升至60%。

3.智能型失败:这是最好的失败。为了创造未来的成长,组织必须持续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个人则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尝试新任务。

新,可能带来成功机会,也意味失败的风险。

艾蒙森强调,只要小规模尝试、快速修正调整,就能产生有学习性的「智能型失败」。

日本机械用品公司TAIYOPARTS曾因踏入陌生的市场,大亏5千万日圆。社长成刚阳志非但没有责备新事业部负责人,反而趁机成立「大失败赏」,颁发奖状与奖金,提醒同仁不要灰心丧志,要把挫折做为下次成功的起点。4年后,这位负责人顺利为公司在中国大陆建立工厂,成为重要接班人。

在TAIYOPARTS,许多高阶主管都得过这个奖;8年前,成刚更把「大失败赏」颁给自己,向组织宣告:「连社长都会失败,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怕的?」

透过颁奖给「失败者」,成刚试图塑造的是「接纳失败」的文化。这,正是组织能否把失败从「坏事」转为「好事」、从「无用」变成「有用」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