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杠杆、滑轮、机械效率复习

 紫曦唯幂1 2013-11-06

简单机械和功(一)
[设计意图] 在新课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杠杆概念理解不透,尤其是力臂的概念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作图困难和不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等问题,故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加强对杠杆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众多工具中认识到“能围绕某固定点转动”这一本质,进而加强对杠杆五要素的理解,着重强调对力臂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复习杠杆原理实验,通过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杠杆原理的能力。滑轮的复习可着重强调对滑轮实质的认识,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对滑轮、滑轮组中 受力问题的分析。
[复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复习重点和难点]1.杠杆的概念,会画杠杆所受力的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3.动、定滑轮实质的理解,滑轮组的正确应用。
[教具和学具]几件生活用品(指甲钳、脚踏式垃圾桶等)滑轮、细线、支架等,有关PowerPoint课件。
[课前准备]1.自主复习杠杆的概念,会对常见生活用品中杠杆进行分类。
2.结合实例会画力臂。3.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研究方法。4.两种滑轮的特点,滑轮组中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杠杆的五要素
(12分钟) 生活中杠杆应用的例子很多,请举几例。
问:这些例子中有何共同特点?
教师强调支点后,复习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要素。
让学生画出羊角锤拔钉子时的杠杆示意图。
小结:先确定 支点,画出两力,再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符号标出力臂。概括为“一点二线三垂直四标号”的步骤 。
强调:①动力和 阻力受力物体都是杠杆,画动力或阻力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②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举例

答:在力的作用下可围绕固定点转动。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后,让学生标出五要素。
训练:
①下图中,F的力臂表示正确的是( )
  


②画出右图中杠杆
B端所受阻 力的示
意图。

③画出右图中两个
力的力臂。


④右图是指甲剪的工
作示意图,请在图中
分别标出动力、阻力、
动力臂、阻力臂。 贴近学生 生活由实例概括出杠杆的特点。

帮助学生对杠杆概念五要素的正确理解。

这几道问题从不同侧面帮学生巩固杠杆概念,提高作图能力 。

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6分钟) 问:①实验中为什么要把杠杆调在水平方向平衡?
②怎样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③实验应做几次?
引导学生对前面所举例子进行杠杆分类。
小结:先确定两个力臂,比较力臂大小后再分类。


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几道典型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引导学生对杠杆原理加以应用。
训练:
①右图是脚踏式垃圾桶
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两杠杆均为省力杠杆
B.两杠杆均为费力杠杆
C.ABC为省力杠杆
D.A′B′C′为省
力杠杆
②如右图,杠杆在水平
方向平衡,若将测力 计
缓慢地自位置1移到位
置2,并保持杠杆始终
水平平衡,则测力计的
读数变化是(  )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
C.先增大,然后减小
D.先减小,然后增大
③ 右图,OA=25cm,
OB=20cm,OC=20cm,
AC=15cm,杠杆水平平
衡,测力计示数为(  )
A.36N  B.45N  
C.50N  D.60N 帮学生解决实验中的过程性问题。


教师概括方法。
 

通过几道代表性的习题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杠杆原理的应用能力。
三、滑轮、滑轮组
(17分钟) 引导学生画 出两种滑轮的示意图,利用杠杆原理说明各自特点,掌握实质。
强调:①两种滑轮的支点位置不同。
②滑轮组综合了两种滑轮的优点。
③滑轮组中施力的判断:(不计摩擦)
竖直装配F= G物或F= (G物+G′)
水平装配:F= f摩
④动力作用点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关系:S=nS′ 学生画图分析。
训练:
①右图匀速提升重物,
甲的示数为18N时,
重物为     N,如 果测
力计移到水平位置
匀速拉,乙的示数
将      ,该滑轮
是       滑轮。
②如右图,G=500N,
滑轮重10 N,当物体
匀速上升时,挂钩B
承受的拉力为    N,
挂钩A承受的拉力
为    N,F=    N。
若绳子自由地向上拉
过0.5米,则物体
移动     米。
③右图,重为30 N的
物体B在水平拉力作
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
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
为6 N,若不计摩擦,
F=    N,物体B
受到地面的阻力=   N。
④有若干相同的滑轮用来组装滑轮组,每个滑轮重6 N(不计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所用细绳最大承受拉力为11 N,要匀速提升30 N的重物,至少需要几个滑轮?画出滑轮组的组装图。 教师概括规律,小结方法,学生对典型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提高。

简单机械和功(二)

【设计意图】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 的作用;同时 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复习目标】
1、 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2、 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 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 乱套用计算公式。
【复习重点和难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和单位。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单位。
4、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
                        定义: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功的计算公式:
                        功的单位:

                         定义:
                         物理意义:
功          功率   
功率的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知识点的梳理(5~6分钟)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框架图,请学生按照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做简单的点评。
 

 学生回答框架图中的问题。
答:
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物体由于惯性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三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 位:焦耳(J)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的计算公式:P=   (P=Fs)
单位:瓦特(W)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竖直方向上)重物的重力和动滑轮的重力。 这样可以高效梳理本节的知识点,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导(35~38分钟) 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理解,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重难点一:物体是否做功。

例题:如图,下列四种情况,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补充。

例题: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 效率一定高
C. 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D. 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例题: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做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B. 功率越大,做功越慢
C. 功率越大的机械越省力
D. 功率越小的机械做功不一定少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三:功和功率的计算。
老师介绍:功和功率的计算要注意“一一对应”,同时注意功率的变形公式(P=Fv)的使用。
例题: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重为G=4N的木块,在F=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5s内运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G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J,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_____W。
 
老师适当的点评。

例题:如图所 示,滑轮阻自重及绳与滑轮的摩擦力不计,物体重300N,在F=4N的拉力作用下,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物体A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在10s内滑轮组对物体做的功是___J,拉力F的功率是____ W。
 
老师适当的点评。
重难点四: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
老师介绍:机械效率的计算,主要分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难在如何计算W有和W总,如何判断s和h的关系,以及在水平方向?与G物、G动的关系怎样。
例题:如图,用一个动滑轮,把重100N的物体匀速提高3m,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60N,求:(1)动滑轮的机械效率;(2)若用该动滑轮来提升重为180N的物体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大?此时,机械效率是多少?(不计绳重及摩擦)
 
老师点拨:在竖直方向,W有=Gh;W总=F1s;本题中的s=2h;由于不计绳重及摩擦,那么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F2=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滑轮的重力G动。
 

例题:一辆汽车不小心开进了泥潭中,司机取来一套滑轮组欲将汽 车从泥潭中拉出,如下图所示。若车重为8×104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03倍,滑轮 组的机械效率为80%,问:(1)该司机至少需用多大的力才能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2)若拉动汽车时,汽车前进的速度为0.1m/s,则司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老师点拨:(1)在水平方向,W有=F阻h;W总=Fs;本题中的s=4h;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不难求出F。(2)根据拉力的速度和汽车的速度关系v=4v车,在利用P= ,便可求出功的功率。

例题: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1 2 5 0.6 25
2 4 8 1.1 
(1) 在表格的空格处,天上合适的数据。
(2) 在图中用 笔画线代替细绳组装滑轮组。
 
(3) 第1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
(4) 如果将重为3N的钩码挂在同一滑轮组下,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可以 估算出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值应在______范围内。
老师点拨:(1)(2)中可根据表格中的 s=nh,本题中的n=5,来进行解题。(4)可根据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着手解题。 


学生进行讨论。
答: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几种不做功的情况着手。
学生回答。
答:D。

 

学生给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进行讨论。
答:
功率和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功率大只能反应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做功多并不表示做功快。
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而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们是完全不 同的。


学生回答。
答:C。 
学生给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回答。
答:D。

学生给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通过做题加强理解。
学生按照计算题进行解答。
答:0;6;1.2。 
学生按照计 算题进行解答。
答:12;600; 6。
 

学生解答。
解:(1)?= = 
= =83.3%
(2)F1=
 
G动=2F1-G物1=2 
F2=
 
= =100N
?= = = =90%

 

学生解答。
解:(1)?= = 
F= =750N
(2)P= =750N×0.4m/s=300W。
 


学生解答。
解:(1)40;(2)n=5  绕法如图(3)66.7%(4)范围66.7%< ?<72.7%
 
 

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的布置(1分钟) 老师选一套对应的练习,基本题在这套练习上完成,选几道重难点的题上作业本。 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 

【教学资源】
《2005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物理》  南京出版设
《决胜2006锁定中考----物理》  中国和平出版设
【教学评析】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易混淆的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5.功率(P):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FS/t=Fv。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

  机械效率

  6. 滑轮组里

  有用功:W有用=G·h

  额外功:W额外=G额·h

  总功:W总=F·S (F:人作用在绳端的力; S=n·h)

  7.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W总

  8.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 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减小摩擦。

  (2) 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增加所提物重。

  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同一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改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

  (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控制速度不变。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察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对比甲乙可知,W 和W 均相同,所以机械效率也相等,因此可得结论(1):同样的滑轮组,不同的绕法时,提升相同的重物,机械效率相等;

  对比乙丙可知,W 相同,W 不同,  由机械效率的公式  ,在忽略摩擦及绳重的条件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可推出,η  

因此可得结论(2):

同样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所提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对比甲丙可知,W 相同,W 不同,并且丙的额外功大于甲,因此机械效率更低,可得结论(3):

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中的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例题;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

 

(1)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      η乙(选填:>、<或=)。

(2)实验后小强猜想,对于同一滑轮组(例如图乙),它的机械效率也可能不是固定的,于是他用实验进行了探究,并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小强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