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拳录(二) 韩星桥 意拳装在我心中

 隐士的书屋 2013-11-09

   石眠人写于2003年

 

 我最早接触意拳,是在1983年。时年一位朋友与我谈及意拳、大成拳与王芗斋先生,还向我推荐王芗斋的高足韩星桥先生。遗憾的是韩星桥先生当年在新疆,我无缘造访。

事隔近20年,我在珠海见到了已是92岁高龄的韩星桥先生,韩星桥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先生身体挺好,身子挺硬朗,说话清晰,走路也挺利索。

拜访韩星桥先生,话题自然离不开韩先生本人的情况和意拳。

 

加入意拳社,成为王芗斋大弟子

韩老先生与我谈了他早年在上海跟王芗斋学拳等的情况,而老先生本人的一些情况则是由韩先生的四子韩竞辰向我介绍的。

韩星桥先生,本名韩樵,1909年出生于河北河间府文河县(现属沧州地区)的一个武术世家,早年曾学习过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中国跤术等。1931年左右,韩星桥来到上海,教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并与上海的一批老武术家常有来往。

1930年,王芗斋在上海成立了意拳社,韩星桥得知后,为王芗斋的新拳学思想所吸引,就到了意拳社学习意拳。提起王芗斋,韩老先生对这位影响着他大半辈子武术生涯和武学思想的恩师满怀着深情,耄耋之年亦不改变。

王芗斋先生,早年师从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1929年他到上海后,与郭云深的另一弟子钱砚堂先生,还有六合八法拳传人吴翼翠先生,常在一起谈论中国武术拳学理论方面的问题,探究中国武学的真谛。他们在分析了当时中国武术在民间开展活动的情况、社会武术活动家推动中国武术向体育方向发展的现状,武术家武学境界是什么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问题后,慢慢地形成一个新的观点。其后,他们广泛与各方社会贤达交流,多方探讨求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拳学思想:不重形式,发挥良能。这就是上海意拳社成立的背景。

在王芗斋的《意拳正轨》、《拳道中枢》等著作中,我们可窥其拳学思想概貌。如“今吾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身与大气相应合。”这里面所谈到的是拳学应重神、重意,而不重形式,然又要发挥个人的“自然力”的修炼。这个“修炼”既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潜能而练习,又要善于练习,学会如何发挥人之“自然力”,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制造障碍,抵消自己的最大能力的发挥。这就是“不重形式,发挥良能”新拳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许多与现代科学的人体生物力学非常接近的论述。

在20世纪30年代,王芗斋已经意识到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技击实战能力的年青拳手,与外国拳手较量,只有这种途径才能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国术。由于王芗斋筹建意拳社过程中与各方社会贤达有较广泛的联系,他欲培养专业技击人才的想法,得到了上海一位银行家俞鲁伯先生的大力支持,与他签定了协约,培养技击人才,打向世界,以扬国威。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选拔人才。王芗斋先生当时挑选了一批年青有志学生,从中再选了三人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他们是韩星桥、张长信、张恩桐。1934年左右,意拳社迁回了王芗斋老家河北深县,培训技击手的工作也同时转到深县进行。韩星桥先生回忆道,当时的培训是很刻苦的,王芗斋用他的新拳学观念指导这批年青人,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技击技能就有较大的进步。然而,王芗斋先生培养技击手打出国门的计划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灭了。谈到这里,韩老先生流露出惋惜之情。也许,不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会早几十年为世人所认识……

1937年,王芗斋先生携韩星桥等弟子到北京推广意拳。由于韩星桥在跟王芗斋学习意拳前,就已有了较深的传统武术功底,因此,王芗斋对这位大弟子情有独钟。这时候,韩星桥的亲弟韩星垣也随王芗斋习意拳,王芗斋让韩氏兄弟在京主理意拳社的内部事务,代师授徒,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韩氏兄弟返沪。此后,韩星桥以从事骨伤推拿治疗为业。

 

给周总理写信,引起国家体委重视

对武术事业的热爱使韩星桥先生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更自觉地为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作用而努力探索,进行相关的工作。1971年,当时已在新疆乌鲁木齐工作多年的韩先生,就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满腔热情地阐述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宝贵之处,提出如何将民族形式体育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风格。此信当即转到了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对韩星桥先生的信极为重视,派专人到乌鲁木齐向韩先生详细了解他的设想和建议,对他关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如何发展的设想表示赞许,并赞扬韩先生关心国家体育文化的举动。随后国家体委决定将韩先生调到北京从事武术文化研究工作,然最终因当地有关部门不允而作罢。1973年,韩先生受邀请在国家体委作了关于武术源流与科学发展的学术讲座,并受委派与北京体委科研所开展意拳及站桩功养生功能的科研工作。由于无法长期在北京搞研究,后在返新疆前向北京体科所推荐了于永年、姚宗勋两先生接手意拳的相关研究工作。

由于韩星桥先生的敬业和对武术事业的贡献,他被推选为三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及新疆武协副主席。

 

 韩星桥谈意拳及其训练方法

谈到意拳的内容、实质、特点,韩星桥先生的儿子竞辰对我说:“父亲对外界现在有关意拳、大成拳的观点争论从不理会。他常对我说,意拳装在我心中。”

意拳是什么?韩星桥先生认为,意拳是将养生与技击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角度的探索方式,科学地解释拳术运动特征的一门科学。如拳术运动的时间、速度、距离、用力方式、力量传递等,都是意拳的研究对象。韩星桥先生常引王先生所说,  “何为拳,非一招一式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并说,  “拳拳服膺,以应无穷”。习拳为的是提高人体对内外环境无穷变化的应变能力。而又通过习拳使身体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随时与自然界变化保持同步运动,以达到无病先防之意义。故此,意拳是一种没有什么固定形式,但却以培养、训练自我最佳攻防能力而同时又能达到养生目的的一种以意念意识带动运动的拳术。

那么,意拳有没有训练模式?这当然有,但却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也就是按每个拳术习练者的情况,安排训练模式,目前社会上已知的各类“桩功”、“试力”、“试声”等法确是王芗斋先生留下来的部分方法,但更多的是后辈发展之法。

在韩星桥先生讲述的意拳基本内容中,包括多种训练模式:①学习基本原则;②训练方法;③模拟训练过程;④求力的步骤和做法;⑤试力法;⑥发力的原理;⑦试声整合。

意拳所要求的是拳术学习与训练的科学化、个性化。和其它拳种不一样的是,意拳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固定的套路训练,更没有某些拳种的老师说有一百几十个套路,这就是王芗斋提出来的“不重形式”的拳学思想。

韩星桥介绍了三种意拳的训练方法:一、意念假借法。强调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对人本能的反应能力的调节和影响,以有形假借和无形假借方法来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二、空间解析法。训练中,强调各种桩法的站桩与运动的空间合理性,理解练拳者在拳术运动过程中肢体运动的三维空间点。三、身心同练法。这是训练人的精神、心态等心理素质,亦即两军相逢,勇者胜之理。以上的意拳训练法,就是意拳的特点总括。所有的桩功、试力、试声等的练习方法,均要求在这基本训练法原理基础上进行。

韩星桥先生说,所有介绍的意拳训练方法,仅仅是意拳入门的基础,更深层的功夫,只有让每位习拳者去理解、去体会。韩先生说,意拳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只要需要,可随意而发,随动而击。先生将意拳概括为:出拳有宜,无动不取;一举一动符合拳理原则。这就是意拳的精粹。

 

笔者关于意拳的思考

1983年,我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第一次与姚宗勋先生见面,听他讲述了有关意拳的特点、训练要求及参观了他们的学生训练。1984年,我在给王选杰先生编辑出版《大成拳功法及实作》一书的过程中,详细听取了王先生讲的和演绎大成拳的各种桩功、试力法、运动模式以及大成拳的实作、各种对练方法。当时,我无法从外形上区分出姚宗勋与王选杰先生的拳术理念有什么本质上的异同,因为他们传承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不想议论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姚、王二人都尊敬的韩星桥先生说,“他们与我的关系很不差,姚宗勋跟了我八年”,大成拳也好,意拳也好,都是在传播王芗斋的意拳。姚宗勋与王选杰都为意拳的传播作了贡献,关键的是应让意拳爱好者知道意拳究竟是什么东西,要正本清源,要让大家知道王芗斋先生倡导的意拳是些什么内容。

总体来说,意拳倡导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科学化、武学思想的科学更新。强调时间、速度、距离和人的运动空间的科学与合理性,发挥人的最佳能力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掌握与发挥,正是历代武术家所追求与实践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是作为一个武术家所追求的、实践的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武术上乘功夫的一种理论体现。过去,很多武术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很多道理讲不清、理不明,使我们无法从文学资料上看到前人的科学总结,王芗斋先生可谓创此先河,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武术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一大贡献。而韩星桥先生几十年来全身心投入的,便是对其先师倡导之意拳的传承和发展。

 

(原文刊载于《武林》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