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比星象和易

 imelee 2013-11-11

题引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象数学》:“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运用数理科学方法对象数学重新进行研究,例如:以等差级(算术级数)解释阳奇阴偶和天地之数;以等比级数(几何级数)解释一分为二的宇宙生成论;以数学排列组合解释八卦成列;以二项式系数解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周易三角,并发现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加尔早500年的贾宪——杨辉三角来源于周易三角;以方圆九宫算术解释河图洛书;以函数关系解释太极曲线与阴阳消长变化;以二进位制数学说明邵壅的先天卦位卦序图,认为此图经得起电子计算机的测试和检验;以同余式定理解释揲筮的方法;以概率论统计解释断占中的吉凶休咎……”

   易、卦合称象数,易,天文地理之象,卦,表盘刻度之数;即是,日月升降合易象,垒台标杆测卦数。故,易卦本身是科学的,只因失上古数学物理,周易丧其本也;商代筮术盛行,术家用占数、卜象来掺附易、卦,便是周易的来源。周易迷信,附会其辞象,周易科学,卦用六九数。西周以上,三易合称,《连山》、《归藏》,天子私用,秘而不泄。春秋战国以降,民学始兴,《周易》便成为经学之首。秦汉以来,《周易》学术,首重象数,学者究易,《周易》为主线,《连山》、《归藏》隐约在其学术,而自不觉。宋朝图书象数,《连山》、《归藏》涵在其中,而终不明也。由此,《周易》便成为易经的代名词。(见图一、图二)

 

图一  易卦

  易卦源于上古,新旧石器时代,先民观察与日常生活密相关自然现象,出土的仰韶及马家窑的陶器,足可印证,图画记录,结绳算数。当观察天文星象、地理气象、水文流象、生物形象等,描绘图象,配与观测数据,用于天下之务,用数解析自然现象,产生数学物理,泥绘石刻,便有三坟传说,三坟同古埃及草书和巴比泥板功能一样。上古三坟成为中古文化的基础,开发三易,然家私天下,改革文字,用于官府,民不得识文字,祭祀另有一套图文,以资私利,中古文化是逐步脱离民众而愚民,致使上古历史,荡然无存。文字不为民之公用,宗教士、巫师或祭师由图象转化一种文符,由数刻画一种字契,符契就象现代医用文字一样,不被民众所识,作为占卜或祭祀之用。如商代占卜就是用数字卦,多用五、六、七、八,何也?一、二、三、四生之数,九为归数,十为宗数,一、二、三、四、九、十均不常被占卜所用。

   现行周易卦符,可能是商末周初或是春秋早期的有识之士的开发,就象西汉末杨雄开发玄符一样。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椐周礼之理,取象义以意爻辞之注,不得其数,周易以儒家为主,成为《五经》之首,然《系辞传》会集诸家对易经的考证。老子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老子总结三代以来的教化而来得出的结论,要让民众识数,既是现代所说的要让民众懂得科学,数学物理才是易之体。周易成了观象玩辞,唯象意识,儒家以此建立的哲学体系,难尽科学性,影响封建人治社会两千多年,至今深受影响。老子的道德为数易学观,始终未明。

   周易,形体虚实,理象数占;不明物理,附会其象;不识数学,难言其占。文字象形以义,数学类象以理,不就是易经象数吗? 汉代尚古,离上古未远,学者从上古天文地理的陈迹中发掘,形成具有特色汉易,京房是其代表,凭其星象、占候之优势,开发八宫卦。  京房八宫卦,改先儒理义,成象术之占。易卦天文地理而来,《京房易传》重新回归天文地理上,可以足用,然随象附会,类象为数,成为儒生后学之漏习,也为占术之流弊。老子明物理,道德在数;周易六九,杨雄玄数于九,邵雍理数于六。今人不识杨邵,能道周易老子乎。(图四  宇宙卦象模式)

    儒家言易为象,象之理义,必有术用。京房是儒易转化术用的典型代表,京房八宫卦周易卦象的重组,对先儒家理义的杨弃,继承和发展,比象为数。《京房易传》立象为数,以资为术,京房并没有告诉后人,象数之由来,把自己的象数之秘,分散于其应用学术里。

    京房学术包括象、数、占。八宫卦在继承孟喜、焦赣易象基础上重大成果,八宫卦大体上沿袭周易卦象,卦义多有不同,周易主要言宇宙形成的表里迹象,八宫卦主要言宇宙阴阳消长的气象。八宫卦用于纳甲,阴阳五行统一的模型,然京房最重要学术是以象类数为占,十二律吕以定五黄钟大吕,十二辟卦定节气以占候,观天星辰以测气象。(图五 现代天文星象)

根椐周易卦序和京房八宫卦组合而成,构建宇宙卦象模式。

                                   现代天文星象示图

京房於对《周易》,于卦爻之数,设之阴阳两象。阴阳爻的卦象,格定八宫,八经卦为基准,阴阳升降为用,《京房易传》成为儒家易学的范本。由孟喜、京房十二辟卦的卦气说,郑玄的十二爻辰;由飞伏卦变,费直、荀爽、马融、虞翻、李之才、朱熹、俞琰、来之德的升降旁通、上下象易、往来消息、互体倒象。以明代来知德作为京房象术的终结者,上下左右,阴阳错综,改世魂卦为爻变复归卦。京房卦爻纳甲子,与其说是数,倒不如说仍是象,纳甲子干支,天文地理,气象季侯,声音律吕。由此而来,就有魏伯阳、虞翻、朱震、江永纳甲之说。

期间魏晋玄学兴起,王弼等人,虽言扫象,附会老庄,得意而忘象,意象未得其数,扫汉易象术,只能在易象理义上发其微,仍属儒家阴阳之象术无论是儒生泥象,或是玄学意象,还是民间术师开发世爻附象,均师京房之门。京房毕竟是《周易》学术大家,于数寓象,不识其数,难解京房易象,明未清初王夫之说:“汉儒泥象,多所附会,流及于虞翻,而约象互体,半象变爻,曲以象物者,繁杂顼屈,不可胜纪”。可见,除了对易的《经》、《传》文字理义作考训之外,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在研究《易》学之路,尽入京房象术,主流泥象,以失易义,俗流附象,占卜术用。京房本人无可非,《京房易传》象术如此重要,用于天文地理的占测;因京房未把数明示,造成后学的误会,就象术而“象术”,不明白象蕴其数,错解或误读而泥象。

卦本乎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中通玄黄,物理因由。杨雄太玄,象数物理,天地人物,三玄四维。晋代陆绩和范望,五行解太玄,失误玄数。杨雄以象纳数,非以卦纳甲,太玄之学,真物理也。“子午之数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戍五,已亥四”。“甲巳之数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 (《太玄·玄数》)。根椐“太乙行九宫”,《太玄·玄图》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五五相守,天心地心,在乎中央,中正立准,四维八变,数得其位。故,杨雄《太玄·玄数》曰:“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 杨雄玄之以数,非汉易之象术,象之以数,太玄别易,玄兼阴阳,三玄物理。

卦成六位,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黄中通理,数理演绎。邵雍皇极,01数学,日月星辰,经世元会。南宋朱熹,太极释经世,失误易象。邵雍以数理象,非以象推数,皇极之学,真数理也。“日经天之元,月经天之会,星经天之运,辰经天之世”(《皇极经世·内篇十》)。 “阳中之阳,日也,暑之道也;阳中之阴,月也,以其阳之类,故能见乎昼;阴中之阳,星也,所以见于夜;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 (《皇极经世·外篇上》)。《皇极经世》根椐系辞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所合”。《皇极经世·外篇上》“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六而十也。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支以五终也”。干支生成,干为支所藏,支为干所护,五六三十,元会运世,十二互推,天地中正,布列八卦,顺生逆成。故,邵雍曰:“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邵雍卦之以数,非汉易之象数,卦爻重之,数积极返,阴阳全息,推演数理。

  汉易重象术,出于象术,入于算术,落下闳《太初历》,张衡侯风地动仪,范胜《范胜农书》,刘微《九章算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宋易重数术,务实致用,筹算术法,数学有宋金元四大家,医学也有金元四大家,火药、印刷技术发明等。杨雄明玄数,曰:“玄有六九之数,”宋易返经求之,依太玄规范,以十代六,河图类象。然五不配十,则五五中通,九数九运,洛书元范八十一,以河洛之名,续宋易数理之新。汉宋易有别,太玄系相通,玄之六九,卦也六九之体用,邵雍曰:“杨雄作《太玄》,可谓见天地之心”。杨雄玄自老子,历理而历法;邵雍心法杨雄,陈抟之后学,改京房象术,即成数术,历法返求历理。物理聚散,阴阳顺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杨雄“恍”然大悟老子,《太玄·玄告》曰“玄生神象二”,天一地二,老子之“吾不知谁家之子,象帝之先”之谓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邵雍心观自然之理,《皇极经世·外篇上》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知易解理,一一相对,不为章句,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也。众人意象术成主流,少人识数术则中隐,不知老子,能道象数乎?道德在数,以明物理。

   京房八宫六十四,仪用二八十六;杨雄玄九八十一,仪用二九十八;邵雍六变三十六,仪用二六十二。东汉郑玄知京房至杨雄之变,注曰:“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易纬·乾凿度》)。五代未陈抟,黑阴白阳,点序龙图,明图书数理,然简易不详。邵雍发微,曰:“九进之为三十六,皆阳数也;七进之为二十八,先阳后阴也;六进之为二十四,皆阴数也;八进之为三十二,先阴后阳也” (《皇极经世·外篇上》)。历理天气,九五四十五,八宫仪推,四十五而仪进十六,有七百二十。历法于玄,八十一而九运,有七百二十九赞,去中空余玄九,得有七百二十,京杨同之。历理地运,六五三十,六变仪积,三十而仪进十二,有三百六十。历法和术,杨雄曰:“极大乎六”,“策用三六”,“中和莫盛乎五”。三六十八,五而仪进十八,有九十也,部方四维,九十揲四度,而有三百六十,杨邵通之,故邵雍称杨雄,两卦合一卦。

    天 、地、人、物四元,一、二、三、四序之,五五相得,故有六、七、八、九生成。京房用八,杨雄用九,邵雍用六。数理变化,三贤发微六、八,九,而无其七,先贤于七,略有所述,京房象术八纯,而有世游归七卦之用,杨雄天地和玄之法,六日七分者用,邵雍皇极建六,“奇数极于四,而五不用,策数极于九,而十不用,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然始终未明也。识得京、杨、邵之异同,可知七之用,启发七之微,《易经·系辞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四十有九,七七者也,仪用十四。七政四余,四七二十有八,天体本无形,二十八宿为周天。故二十八者,天有天中地,三十六者,地有地中天,天地中心,卦重六十四。

      天心黑洞,地中白洞,中心黑白洞,一阴一阳,天地之根,天地中心,玄黄为空,道德无间,象在其中,间之以理,刚柔相推。陈抟注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消息曰:“爻数三百八十又四,真天文也”岁度三百六十而有二十四余闰,乾坤节时,坎离气门。阴阳盈缩,六爻七变,即一变为七,一以七分,而为常数,七变复归于一。聚散两依,数合成理,极者理一,物理理气也,无穷消息,无理无极。若按现代数学方式如下:

1÷7=0.142857142857142857……常数循环节是142857
2÷7=0.285714285714285714……常数循环节是285714
3÷7=0.428571428571428571……常数循环节是428571
4÷7=0.571428571428571428……常数循环节是571428
5÷7=0.714285714285714285……常数循环节是714285
6÷7=0.857142857142857142……常数循环节是857142
 7 ÷ 7=1 
以下为合数:
1=1/7+6/7=2/7+5/7=3/7+4/7≧0.999999……两常数循环节相加
1≧0.999999……=1-1/10n  此式极限为1

 

  n∈(0,∞)。N≠0,物理有意义;若n=0,1=0数学上为悖论;1>0物理上为无中生有,何也?1/10n 渐近于1,便是n∈(∞,0)。阴阳顺逆,n∈(0,∞),顺其生也,n∈(∞,0),逆者成也。

    天地之心,心空无穷,难料;人心叵测,相形不如相心,三教皆心学,故要尽其心,此心自然,天生地成,不同于西学唯物和唯心之分。京房把五行附会八卦,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戚说。占卜,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周礼·春官》说:“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占、卜合称为筮,占,用蓍草演算推其数,卜,用龟甲烧意其象。三代以上,朝迁掌控,三代以下,由官府入民间,泛滥歧义。人各怀其术,以资其利,利在诡秘,若无其利,术也不传,若明象数,不为占术所累。今之所传的“六壬”、“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推背图”等,成书于魏晋至隋唐,虽以数称,均是由京房象术而来,在象不在数,京房占术著述大多失传,民间占卜,可觅其迹。宋易的图书之学,由数言象,宣告汉易由象说的结束,民间占测,四柱八字命理,如《渊海子平》和《滴天髓》均是由数说象的代表,然术师占测,仍不失附会汉易星象,尾大不掉,实际上不明象数之用。

   因为天文占测的需要,京房最大的败笔,就是附会大衍之数五十。京房曰:“五十者, 谓十日, 十二辰, 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其一不用者, 天一不用, 天之生气, 将欲以虚来实, 故用四十九焉”。并不否认其卦气占候和天文星占之成就,京房通过阴阳五行纳甲,把星象、气象、气候全部套装为卦,解释宇宙世界的统一,此理论和模型是京房的发明,先秦是没有的。春秋战国期间,著名星象学家甘氏和石氏,只对日月五星、北辰七星,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星象的占测,并不直接用卦象来附会。日月,阳中阴阳;星辰,阴中阴阳;故日月五星,不是七曜,七曜是指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作为占测的对象,中西方无别;不同的是,西方视日月五星为星期轮值,中国认为是七曜,均是源自星象占测的附会。需要特别指出,中国是以气道为中心,来看待遇星体的相对时空位,以地球磁为相对的中心和日月的阴阳之心,共同组成太空三维气象观;西方古代天文没有气的概念,以星体运动,日月围绕地球转假象作为立论,从古希腊到近代均是地心说为主,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更正过来。中国古代重视天文气象,忽略星体位置关系,并不是没有,《连山》易是描述星系相对时空位置。

  《周易》本是六九之数,卦爻辞占。孔子编撰,不及于数,以象取义,战国诸子,穷易考训,为易立传,理义数占。秦汉诸子,理象数占,开启象数之学。易经象数之学两大高峰,汉代和宋朝,汉至宋,千年矣!宋至今,又千年矣!如今必迎来第三高峰。汉易来源天文星象和地理气象,二十四节气说卦,五行藏魂道理义;宋易来源图书象数,历理历数,推演物理;今之易学者,科技仪器的精深,天文星象、地理气象、人物形象,图数之象,应有尽有,类象推数,可复三易。中国传统文哲,体用为气,象在气中,气道旋九,天象数八,地象数七,人象数六,故《连山》七九,《归藏》八九,《周易》六九,三易同九,玄数用九,和玄统一。

 

   中国何时泛大师,隐藏民间,是用方显,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以及对其它学术影响,多亏三位隐者,华山切磋象数,麻衣道者撰《正易心法》,经陈抟注释消息,传之于世;徐子平完善了推命術的理論,而有《渊海子平》,由於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人生觀,世代相傳,長盛不衰;特别是陈抟,复活了象数易学。宋代易图(包括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多传自陈抟,中国的医学、兵法、丹术、算学、文学、堪舆、遁甲等学科皆援引之、吸收之。宋金元算(数)学名家的得益道之隐者,表示数理的奥妙是河洛数理。要破解河图洛书,必先明“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正易心法》曰“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二千年来,陈抟、麻衣道者明之不详,杨雄、邵雍明之不述,再无他焉。

   常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的源头,那是2500年以来,儒生注易的结果。易经源头在河洛,河洛一直被神秘化,直到1987年安徽含山出土的5300年前的玉龟和玉版,证实上古龟负书之说,河图洛书,便是上是上古天文地理的记数。

   易重在象数,学易者,要么象理义,要么术数占,很少有人具备象数思维。为何陈抟只画图书之数,不立文字,目的让后学不要附会,才知老子道德不说易,实是易之体。

   今之学易者,不要儒易的理义象术,而是重在易的数学物理,易经的象数物理,涵在诸子百家文言里,偏于任何一家之言。参照《系辞下传》的方法,对现代所观察的天文星象、地理气象、理化数象,生物镜象,才有易之创新。故学在易外,得在易内。

  邵雍根椐《周易》和《太玄》,作《皇极经世》,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观物内篇》天地之心,理深数略,以老子道德为易之体,探究儒之人事。《观物外篇》天地之物,数详理显,以先天卦为易之数,推求后天之物理。

  道德太易,道一太极,生二,天乾地坤,并两仪,而有人物才之位。象万物,先天地,本阴阳,理五行。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

《观物内篇》曰:“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有所尽也。”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

  邵雍《观物外篇》曰:“离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大过肖坎。是以乾、坤、坎、离、中孚、颐、大小过,不可易也。”“体者八变,用者六变。是以八卦 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   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故爻止于六,卦成尽于八,策穷于三十六,而重卦极于六十四也。卦成于八,重于六十四,爻成于六,而重于三百八十四也。”

   邵雍《观物外篇》曰:“夫易根乾坤而生于姤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

   邵雍《观物外篇》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六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以此图文和伏羲女娲及DNA分合相对照:乾道为男,坤道为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