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内控者还是外控者

 青衣问道 2013-11-12
内控者: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内控者的特点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外控者:

 对某些人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是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的。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外控者的特点

 这类人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碰运气,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控制点的概念。在罗特看来,人类能够被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那些相信控制点在自己身上的人和那些认为自己受到身外力量如运气、命运、或者无法抗拒的他人所控制的人。第一个群体被称为内控者(internals),相信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改善自我命运的能力感到乐观,能抛弃一些糟糕的习惯。他们相信意志力量和积极思考。他们决心控制自己的生活,无论好坏。第二群体的成员被称为外控者(externals)。他们把自己看作环境的受害者和命运的玩物。如果他们喝醉了上床抽烟,引起火灾烧了房子,他们会解释这场灾难是不幸命运的又一例子,而不是错误的判断,更不是坏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喝醉了的司机撞了内控者,内控者会责怪自己本来应该更多警惕车轮,应该在看到醉汉开车过来时赶紧躲开他才是。



  朱利安·罗特发现某些群体中往往集中了大量内控者,而另外一些群体中往往表现出外控者的社会心理特征。比如,犹太人往往是内控者。罗特本人出生于犹太移民家庭,是经典的成功者,相信通过艰苦努力和学习能够改善自己的命运,爬到社会上层。他是典型的自我奋斗者,但罗特的成功故事当然在美国的犹太人移民中并不罕见,实际上在美国其他移民中也一样。毕竟,移民表现出一种控制自己命运的信念,通过离开自己的母国寻找新家来实现更多控制自己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实验显示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可能是外控者。这些文化差异显示控制点或许能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有意无意地传承下去。



  为了鼓励社会拥有更多内控者---即天生的自由意志论者,社会需要强调独立价值和道德机构的文化传统。它必须教导年轻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来不要把自己看作环境的受害者。研究众多人类文化的人类学家已经遭遇到很原始的社会,如苏丹努尔部落(the Nuer)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攻击性。他们在很小时就被教导决不能被他人欺负,如果有人试图控制他们就激烈回击。但无论在哪里发现,位于独立传统核心的都是一套命令:依靠自己。不要听别人的话,要自己思考,决不当别人的跟屁虫。不屈服于任何人,坚决维护你的权利。不怕霸道者的威胁。不要听任自己成为嗜好的奴隶,伪装极端重要的自我控制。尽一切可能确保社区其他人坚持和珍视同样的独立传统。




  对独立传统同样重要的是担心权力落入错误人之手的看似偏执狂的恐惧。19世纪伟大的自由赞美者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则:“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产生腐败。”这种对权力的偏执狂的恐惧是我们理解天生的自由意志论者在盛气凌人的精英威胁到自己珍爱的独立传统时本能地抗拒的关键。他们反抗是因为本能地认识到不反抗的高昂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