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皮

 真诚永不变 2013-11-12
西皮是戏曲腔调。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西是指地理位置,皮是唱段的意思,一段唱就称一段皮
西皮是戏曲腔调。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关于西皮二六板式名称的来源一种说法是:西皮二六板式由过门而命名,因为这个板式的过门旋律是十二板的长度,十二是由两个六组成,故称为“二六”。另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板式的节奏不快不慢,属二流节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先介绍带十二板过门的旦角二六唱段。 《别姬》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这段二六就是带大过门的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它没有高腔,音域较低,从演唱角度讲,这种板式的演唱比较轻松省力。
京剧剧照

京剧剧照

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上、下句的落音,在保持原板上句落“6”,下句落“5”的前提下,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别姬》一剧中的西皮二六,第一句“劝君王”这个上句的落音不是原板常见的落音“6”,而是落在了高音“1”上,从句头的“劝”字、和“听”字的中低音区,旋律是向上行进,变化成落高音“1”的,旦角二六的这种唱腔很多见。其他的几个上句都保留了和西皮原板相同的、上句落“6”的特点。旦角二六的下句落音,和原板一样是“5”和“1”。
西皮二六板式的起唱形式有三种:上面介绍过十二板的起唱形式,用得最多的是“碰板”的起唱形式,既只用一拍时值的“小垫头”就起唱腔。第三种起唱形式是从其它板式转接而来。
西皮慢板是在西皮原板的基础上,用延伸、加花 、扩展手法而形成的板式。与其相反,西皮二六则是用浓缩、简化、加速的手法,演变出的一个板式。西皮二六这个板式的特点是:和原板一样也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形式。从总体上看,二六的节奏虽属中速节奏,但比西皮原板紧凑,字多腔少,要快于原板。
西皮二六改变了原板唱腔“眼起板落”的格式规律。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规律是:第一句不是从眼上起唱,而是“板上起唱”,下面其余的各句才是从眼上起唱,西皮二六板式紧缩了唱腔,演化成了西皮二六板式“唱腔落眼“的基本形态。
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旋律比原板简化,有“字多腔少”的特色。保持了西皮原板的上、下句基本落音,在剧中常用于叙述、说理、景物描写和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
《斩黄袍》 “孤王酒醉在桃花宫”是一段节奏较慢的老生西皮二六,一板一眼,中速的节奏,上下句落音与原板上句落“2”,下句落“1” 完全相同。第一句“孤王酒醉”是从板上起唱的,面后的各句都是从眼上起唱。每句唱腔的尾音都落在眼上。句与句子之间没有大过门,只用小垫头连接下一句唱腔。如果说一段十句唱词的西皮原板唱段,约用五分钟时间演唱,而同样长的唱段若用西皮二六板式演唱,约三分钟即可完成,因为西皮二六板式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大过门,没有大拖腔,唱腔简化,节奏紧凑。
老生行当的西皮二六板式,有“二六” 与“快二六”之分,只有老生的“快二六”才保持了西皮原板“眼上起唱”的规律,因为快二六是1/4拍子的,它把“眼上起唱”紧缩为“过板起唱”。
京剧海报

京剧海报

《定军山》 “在黄罗宝账领将令”、 《文昭关》 “伍员在头上换儒巾”都是西皮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 《文昭关》 “伍员在头上换儒巾”这段唱腔是老生西皮快二六。快二六的速度已近似于西皮流水板,故快二六不用2/4节拍,而用1/4节拍记谱,快二六唱腔更为简化、通畅,成了有板无眼的唱腔。在“夺头”末锣后即开唱、属于过板起唱的形式,连一拍时值的小垫头都省略掉,是中快速的节奏。
老生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与前面欣赏过的,《斩黄袍》一剧中的二六唱段相比较,节奏明显不同,快二六比二六几乎是快了一倍。尽管速度加快,但是从唱腔的结构,小过门,开唱锣经等诸方面,十分明显的看出仍是二六的板式特点。

5技巧

西皮在常见剧目中,有 《四郎探母》 ,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车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分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 《消遥津》 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帘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一但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如果您还想知道类似的名称,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首先,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在此无法说明,只能告诉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释其他的名称了。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在此不重复。
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 《空城计》 ,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青衣《坐宫》,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
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例:老生《失街亭》,两国交峰龙虎斗,青衣《凤还巢》,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
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
京剧海报

京剧海报

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例:老生《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等。)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铡美案》中净行的“驸马爷进前看端祥”。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常见的有《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老生戏,还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凉高声骂”的青衣戏。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如 《坐宫》 中杨延辉的“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几句就是摇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声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就是反西皮摇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阅门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但少见的如“西皮小导板”“西皮回龙”,就在《见母》一折中杨延辉的“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全用到了。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龙接了下句,方便后面的演唱。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扫头”垫底。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回龙”。“回龙”、“散板”容易和“导板”相混淆,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因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二黄也有“回龙板”,要注意区分。
还有,像“南梆子”(西皮类),“四平调”(二黄类),“反二黄”(反二黄类,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汉调二黄”(二黄类),“高拨子”(反二黄类,主要由“导板”、“跺板”、“原板”、“摇板”和“散板”构成)都是京剧的板式。

6与二黄区别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 561”这几个音上,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

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西皮声腔是从西皮声腔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声腔的板式较少,在传
统剧目中只有二六、散板和摇板,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有新的突破。
《连营寨》“点点珠泪往下抛”是一段老生反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从伴
奏讲, 虽是反西皮,但京胡的定弦仍是西皮相同的6、3弦。老生反西皮唱腔
的旋律,音域较低,旋律的大部分在中低音区,适于表现剧中人哀伤沉痛的
感情。
反西皮唱腔上、下句的落音,与西皮上、下句的落音,正好是相反的,故
称之为反西皮。反西皮唱腔的上句落音是“1”,而西皮唱腔落1的是下句,二
黄唱腔的上句是落1,因此反西皮有二黄声腔的特色,京剧行内人氏有,反西
皮是“西皮唱了二黄腔”的说法。上句的落音是如此,反西皮唱腔下句的落
音是落“2”,而西皮唱腔落2的绝对是上句。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虽有单独的反西皮唱腔,但反西皮唱腔常与西皮唱腔相
连接或互转的接唱很多。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杨四郎和公主一起哀告太
后的散板和哭头,便是西皮与反西皮互转相接的唱腔。这段唱腔中老生的散板
唱腔,第一句“我哭哭一声老太后”是西皮散板,老生的接旦角唱的“当初被
擒就该斩”,这一句是典型的反西皮散板,它是上句落在了“1”音上,后面
旦角接了一句西皮散板“不该与儿配为婚”。下面老生接唱的“斩了儿臣不打
紧”,又是一句反西皮散板,旦角再接唱的“儿的终身靠何人”,又回到了西
皮散板。这是西皮与反西皮交替出现的散板、哭头唱段。除了这种形式外,
西皮与反西皮有多种连接和组合方式,不再一一介绍。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因为是在网上无法解释音律,所以只能用文字来作简单的表达。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分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帘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一但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如果您还想知道类似的名称,我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首先,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在此无法说明,只能告诉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释其他的名称了。
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青衣《坐宫》,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

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例:老生失街亭》,两国交峰龙虎斗,青衣《凤还巢》,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

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例:老生《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等。)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铡美案》中净行的“驸马爷进前看端祥”。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常见的有《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老生戏,还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凉高声骂”的青衣戏。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如《坐宫》中杨延辉的“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几句就是摇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声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就是反西皮摇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阅门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但少见的如“西皮小导板”“西皮回龙”,就在《见母》一折中杨延辉的“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全用到了。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龙接了下句,方便后面的演唱。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扫头”垫底。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回龙”。“回龙”、“散板”容易和“导板”相混淆,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因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二黄也有“回龙板”,要注意区分。

还有,像“南梆子”(西皮类),“四平调”(二黄类),“反二黄”(反二黄类,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汉调二黄”(二黄类),“高拨子”(反二黄类,主要由“导板”、“跺板”、“原板”、“摇板”和“散板”构成)都是京剧的板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