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的写作材料

 史荐精典 2013-11-12

“丰富”“充实”考纲中是针对作文材料的运用而提出的要求,属发展等级要求。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离不开对材料的使用,或借助材料证明观点,或借助材料来叙述事件,或借助材料引申发挥。由此可知,材料是作文的重要构件之一。


所谓“材料”,就记叙文而言,指的是用作作文的素材,或构成文章的人、事;就议论文来说,指的是文中用作论证的论据(包括事实、理论、数据等)。材料的“丰富”“充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好材料,即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以少胜多;二是用好材料,即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1.选好材料: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


选好材料是作文审题立意后所要做的工作。当一篇作文确定了写作方向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思想,阐述主旨的问题了。


这里得先说说对“材料丰富、充实”的认识。从写作实践来看,同学们对此往往存在着误区,认为材料丰富就是在作文中多用材料,广用材料。在这种误区的引导下,许多考生作文时不加选择地滥用材料,其结果是材料使用东拉西扯,表面看来,材料是“丰富”“充实”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样使用材料不但没有使材料“丰富”“充实”起来,反而会给文章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材料臃肿,削弱主体思想的阐述;二是材料使用混乱,使主题漂移。因此,作文中的材料使用绝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多”就丰富充实。对材料丰富、充实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合适,恰当。


“合适、恰当”就是有效、典型。“有效”指的是文章中所用的材料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写作者的思想,能与文章的主旨相吻合;“典型”指的是所用材料能取到以少胜多,由此及彼的作用,能让读者从材料中读出感悟,读出思想。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不在于材料数量上的多少,而在于材料质量的高低上。有时一个材料能胜过十个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材料,有时十个材料也抵不过一个材料的说服力。因此,要做到材料“丰富充实”选好材料是第一步。请看下面两个片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已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奥运健儿用汗水换来了金牌、祖国的荣誉;长征的意义换来了中国的胜利;居里夫人用她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毛泽东用他的聪明才智创就了一个新中国,邓小平用他的杰出才能富强了我们的新中国,领导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江泽民用他的才干引领我们走向了富强。


这段文字摘自题为《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作文中,这段文字用了多个素材作为论据,但这些论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度不够,如爱迪生是外国的,用在这里与题目中的“中华民族”不吻合;而是古人的事例用得比较牵强;三是不够恰当,三位当代领袖的材料的立足点不能完全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因此,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材料虽多,但也不能说是丰富与充实。


社会上如今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屡见不鲜的小演员、小歌手和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看起来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作出强势铺垫——年少时尚且如此出名,今后人气当然越来越旺了!当沉下来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却不难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以为人所淡忘。就拿前几天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尚且年少的她们凭一时光辉而崛起,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样炫花了眼,也荒废了学业。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摘自湖南一考生《早》)


这段文字是对“出名要趁早”的质疑,作者用了两则事实材料,这两则材料分别是“美少女组合”与“为人熟知”的超级女声张含韵的发展状况,她们都是“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的,而如今则“早以为人所淡忘”的典型事例。作者在论述时先从面上说起,再用这来年各个典型事例来作论据论证“出名趁早未必是好事”的观点。可以说,材料做到了适时而用,为理设例,寓理于例中,素材与说理密切结合,材料不多,但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文章的主旨,虽少却丰富充实,做到了以少胜多。


2.用好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作文有了材料,还要用好材料。所谓“用好”,就是要合理地使用材料。高明的写作者,并不是拿了材料就用,而是会对材料作合理的剪裁与编排,即分清材料的主次,理清材料使用的层次,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在材料使用的层次性中显现出材料使用的丰富性与充实性。所谓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就是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不同的观点。即不是一个观点一则材料,也不是角度相同的几则材料的堆叠使用,而是围绕观点多角度地选择材料,其好处是避免材料使用的单一化、平面化。这是作文材料丰富的重要途径。


请看下面的片段:


他是农民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但当他看到第一部电影时,他对这光与影的世界产生了无比的向往,他毅然告别了向土地讨食的道路,是去学功夫,拍电影。然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他长得不好看,没有专业培训,甚至没有钱。去工地打工,一周只吃五个馒头,把剩下的钱拍照片寄给导演。所有人都嘲笑他,认为他不行,但他从不动摇他永远是北影门口等的最久的人,终于他等到了机会,是的,他就是傻根,是许三多,他更是王宝强。


她四十多岁了,肥胖,有些自闭,命运坎坷,还在靠政府救济金活着,但她觉得她唱歌好听,虽然她不曾受过专业培训,不过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也是她唯一的机会,她站在了英国达人的舞台上,当听完评委略带讽刺的调侃,她展开了歌喉,一霎那间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曲《我曾有梦》让评委咬断了笔杆,让英国沸腾!是的,我曾有梦,今日梦成真,她是苏珊大妈。


   不论是王宝强,还是苏珊大妈,亦或是我们熟知的草根英雄他们每个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天赋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股子韧劲,他们不管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到达梦想的彼岸,他们不自限。


这几段文字作者的中心观点是“成功在于不自限”,作者从两个角度选取人、事材料,来论证。两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自身的不足与自身的韧劲”,但角度不同:王宝强的材料侧重于坚定信念,战胜自身不足走向成功的角度;苏珊大妈侧重于凭着梦想,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向成功的角度。作者利用这两者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观点,将事与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作理性思考,使材料在明晰的层次中收到丰富充实的效果。


3.分析好材料: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


有许多作文呈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文中用了一个好材料,但用过以后却没有具体的分析,材料被架空,显得孤零、单薄。这样的材料使用,即使你用得再多也不能体现出“丰富”的要求来。其实作文用了材料后,是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一方面是充分揭示所用材料的本质意义及其与观点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深化观点、丰富充实作文内容的作用。


借助不当,让人深省。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山西毒筷事件一出,引得公众哗然。生产者为了降低制作成本,方便快速,借助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来制作出一次性筷子,上市场销售。该行为最终实现了商家追求的所谓“高利润”,但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


(绍兴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卷作文《借助与实现》)


这段文字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12两句,作者提出 “借助不当,让人深省”的观点。第34句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素材,用来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材料;第4句用了对比手法对论据进行分析,指出这样的借助是“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三个小层次,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话不多,但却深刻,将一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