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探讨(原创)
李 倩 兰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物流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物流管理理论经历了物流概念的产生阶段、传统物流理论的形成阶段、现代物流理论的变革阶段和当前物流管理理论的全面创新阶段四个时期。
关键词:国外物流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四个阶段
国外关于物流的研究是逐渐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推进的,研究的内容,从物流定义、物流的重要性、企业物流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开始到研究运筹学及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再到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支撑技术(包括MRP、DRP、LRP、ERP、GPS、EDI、RFID等)及其应用。本人经研究认为国外物流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产生、形成、变革和全面创新四个阶段。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在这个阶段,对于美国来说是物流概念的产生和物流实践的初步发展阶段,对于日本来说是物流概念引进和初步应用阶段。
1901年J. F. 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分析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系列因素,开启了人们对物流理论研究的帷幕。[1] 1905年,美学少校琼西·贝克曾在他的著作《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中指出:作战艺术的一个分支——关于军队调度和保障供给的工作已成为物流。[2] 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一词,认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指出 “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提出了对物流各项活动和企业其他活动进行管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平衡和互相依赖,即要根据整体的需要来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企业界提出了销售和物流问题,此时期的“物流”是指销售过程中的“物流运动”。1922年,市场营销学家弗莱德·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为了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而发生的包含物流在内的各项活动,从而物流正式成为企业经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后,许多市场营销学者常常探讨“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内涵,物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文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词来表述物流,为后来物流概念的形成埋下了伏笔。[4] 193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编写的《市场营销用语集》还将物流定义为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六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物流是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他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该重视并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管理,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和发展物流。[5]
二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需要,对军火和兵力的运输、补给、调配等进行全面管理,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战后,后勤学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分配”(Logistics Distribution)等学科。这时的军事物流与经济领域的物流互相独立。[6]
这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不一样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应直译为“实物分拨”,按照我国的习惯译为“分销物流”,它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而Logistics 是后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资的供应保障、运输储存等。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的产生阶段,是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概念。
1956年日本向美国派出的“物流技术专业考察团”,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日本产业办的重视,日本人就将P.D.译成日文“物的流”。它主要是指从产品出厂直达消费者的过程,其内涵小于 Logistics 。
二、传统物流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在美国,伴随着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物流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顾客提供服务。1961年爰德华·W·斯马凯伊(Edward W·Smykay)、罗纳德·J·鲍尔索克斯(Ronald·Bowersox)和弗兰克·H·莫斯曼(Frank H·Mossman)撰写了《物流管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在理论上为物流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NCPDM—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同期,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7] 同时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公认。分销物流学主要把物流看成是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并在各个物流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系统理论、运输理论、配送理论、仓储理论、库存理论、包装理论、网点布局理论、信息化理论等以及它们的应用技术。此时物流管理学科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20世纪60—70年代,军事后勤管理的方法逐步被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借鉴,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鲍沃索克斯在1974年出版的《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将后勤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到用户期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8]一系列的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如MRP、JIT和看板技术被开发应用,极大丰富了分销物流理论的内涵,并突破了其外延。所以,1976年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重新修订了物流的定义,认为“物流是以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从产地到销地的有效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统管为目的,而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集成”。[9] 70年代期间,由于库存控制技术的应用,零售商的库存大幅度下降,半成品在零售业务和批发上与生产厂之间分布比例变化,按照“以销定产”的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调整生产线,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式组织生产,传统的分销物流观念也面临着空前的冲击,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问题也日益突出。[10]因此产生了物流活动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支持保障系统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念。物流学科的发展迈向变革阶段。
三、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变革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流实践活动出现飞跃性的发展,物流实践发展的需求推动了物流理论的革命性变化。首先,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定义了物流的定义,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新的物流定义反映了企业物流活动中的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其次,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概念,并开始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认为: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业务,而且需要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及第三方物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指出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之一是协作化和专业化。从此物流的系统整合理念取代了传统的分销分解思维方式。再次,随着企业物流业务的外包,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业态,推动了关于“第三方物流”理论的研究。8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了。第四,物流活动支撑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满足物流活动集成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在70年代开发的MRP技术基础上发展了DRP、LRP、ERP、POS和EDI等新技术,并在物流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
四、当前物流管理理论的全面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经济是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是虚拟经济,更是知识经济。
创新是新经济发展的内核和本质特征,现代物流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新经济的本质特征也给现代物流赋予新的涵义,当今的物流业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充满不断创新的活力。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使远程电子信息交换技术平民化,催生了电子商务业,也推动电子商务物流(E—Commerce Logistics)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鼠标加车轮”的流通革命。[11]同时也使供应链管理不断创新。美国学者约翰·盖特纳教授提出了“战略供应链联盟”理论,认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下,产业间传统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实现良好的绩效,企业的领导正在推行新的经营模式,促进公司能更好地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连接得更加紧密,进而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强调“战略制定和实施之间的互动,制定有效的战略要求培育对市场的充分理解,顾客细分以及各细分市场行为相一致的经营反应能力。”[12]英国鲍勃·洛森(Bob Lowsun)、美国的罗塞尔·金(Russel king)和阿兰·亨特(Alan Hunter)提出了“供应链满足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理论”(Quick Response,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13]美国的大卫·泰勒博士(David·Tailor Ph· D)在《供应链致胜》一书中认为:“今天激烈的商业竞争发生在竞争者各自的供应链之间,胜利取决于找到一种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交货给客户的方法。[14]
纵观国外物流理论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概念和理论的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过程;另一方面物流理论一开始就附属于市场营销学科之下,并随之一起传播发展,说明物流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同时,西方物流界着重研究企业物流活动,实务性、操作性强,对物流活动的经济本源性研究不足。目前的理论研究热点主要有精益物流、敏捷物流、区域物流、全球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以及高新物流应用技术等方向。
参考文献
1、[1][4]吴群琪·张圣忠·物流经济[M]·第1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0:17
2、[2][3][5][7][9]海峰·区域物流论—理论[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6: 8,9,11
3、[6][8][10] 王新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2003.05:15,16
4、[1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第1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07:1—12
[12] [美] 约翰.盖特纳编著·宋华等译·战略供应链联盟[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06:1-3
5、[13] [英]鲍勃.洽森·[美]罗塞尔.金·阿兰.亨特普·许国兵等译·快速响应——供应链满足客户需求之道[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14] [美]大卫.泰勒博士著·沈伟民等译·供应链致胜[M]·第1版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7: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