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sym480 2013-11-13

美国的富人富甲天下,美国的穷人穷的叮当乱响。美国身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对于解决贫困问题仍显得束手无策。对于不少美国穷人而言,能过上好日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贫困这种现象已跨越种族、性别、年龄和家庭形态,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瘟疫。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美国流浪汉靠街头搭起的帐篷栖身。乔磊摄
 在美国什么的收入水平叫做穷人呢?美国的穷人标准比联合国所定的穷人标准,从收入上看要高出23倍。根据美国贫困线的标准,2013年一个人一年的收入为11490美元以下,两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5510美元以下,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9530美元以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23550美元以下,这样的人或是家庭就叫穷人。如今美国的穷人有46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
 一说起美国的穷人,媒体最喜欢引用的数据和画面就是“无家可归者”,或是叫做流浪汉。他们衣衫褴褛,推着一辆超市的购物车,车上装着全部家当,白天站在路边向行人乞讨,晚间露宿街头,没地方洗澡,全身脏兮兮。不错,这是美国真正的穷人,他们属于在“天堂”里过着地狱般生活的美国人。
 那么美国到底有多少“无家可归者”呢?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向国会提交的“无家可归者评估报告”,“无家可归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家但有住所,二是流浪街头的人。全美国被列为“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为64万9917人,约占美国穷人总数的七分之一。当然这60多万“无家可归者”不都是住在马路上,三分之二的人是住在政府提供临时住所或是过渡房屋内,属于无家但有住所的人。住在临时住所的人多处于过渡阶段,他们多为失业后交不起住房贷款而失去原有的住房,经过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这些人会寻找比较固定的住所。住在临时住所内60%的无家可归者停留时间少于一个月,三分之一的人居住少于一个星期。“无家可归者”在过渡房屋居住的时间最长可为两年,而60%以上的人在过渡房屋居住的时间不到半年。
 那么真正没有住所而流落街头的美国人有多少呢?根据政府的报告,这类人约有24万多,可称之为无住所的“无家可归者”,他们约占“无家可归者”总人数的38%。他们住在车里、废弃的住宅、小巷马路边或是公园里。这种无住所的“无家可归者”也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个人,一种是家庭。全美有1万7141个家庭为无住所的无家可归家庭,人数有5万多人。大部分的无住所“无家可归者”为个人,约有19万多人。
 在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所住过至少一天的美国人有159万人,有住所的“无家可归者”有如下几个特性:多为成年人、男性居多、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所占比例不低、个人多于家庭。在有住所的“无家可归者”中,单身个人占63%,余下37%为带有孩子的家庭成员,男性占62%。按照族裔划分,白人占41%,黑人为37%。从年龄上看,31岁至50岁人所占比例最高,为60%,18岁以下人群占22%。而老年人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62岁以上人群的比例为2.8%。伤残者(包括精神不正常者)由于失去工作能力,在生活上面临的挑战比较多。美国人口中有15%的人属于伤残者,而在贫困人口中,伤残者的比例占25%。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所里,伤残者的比例更高,达到37%。在这些伤残者中,有26%属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34%的人属于受到虐待者,12%是家庭暴力受害者,4%是带有艾滋病病毒者。在家庭类有住所“无家可归者”中,主体人群是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而年轻黑人女性比例较高。
 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是最典型的美国穷人,特别是在大城市像纽约、洛杉矶,遇到“无家可归者”是司空见惯的事。说到“无家可归者”,人们常常会将他们与酗酒、吸毒和肮脏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人为何会成为“无家可归者”的故事也很多。
 下面我们看一下几个“无家可归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大致了解一下美国“无家可归者”生活和心理状况以及他们如何成为流浪汉的。罗伯特是个残疾人,每个月靠伤残金度日,但这些钱不够花销也租不起房。罗伯特不愿住在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所而宁愿露宿街头。他认为临时住所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龙蛇混杂,还不如睡在大街上安全。在过着一段流浪生活后,罗伯特申请的政府住房补助金获得批准,他可以有能力租房,也结束了“无家可归者”的生活。
 巴特的“无家可归者”生活过了四年,四年前巴特和老婆吵架,两人分手,自己的工作饭碗也搞丢了,从此成了流浪汉。巴特只能靠借酒浇愁并上了酒瘾,每天要点钱大部分都用在买醉上了。巴特的“名言”是,我是一个酒鬼和流浪汉,酒鬼和流浪汉就是我的宿命。后来巴特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加入了戒酒俱乐部,也许这是他重返正常人生活的第一步。
 生活在芝加哥的洛伦佐在少年时代沾染了毒瘾和酗酒,找到工作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赚得钱都在吞云吐雾中打了水漂,最后成了“无家可归者”。
 在乡下长大的约瑟夫来到首都华盛顿,希望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工作没找到,一不小心变成了“无家可归者”。没钱,只好露宿街头,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月。约瑟夫并不想成为“无家可归者”,他也设法去找工作,但就是找不到。最后,约瑟夫找到佛罗里达的一个朋友请其帮忙,对方愿意为他提供一份工作和住所,到这时,约瑟夫的“无家可归”梦魇才宣告结束。

美国流浪汉掠影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转载]实拍美国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