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祠的故事

 九成品小女人 2013-11-13
晋祠的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南方的古建园林驰名中外,而在中国北部也有一处古建园林非常著名,被称誉为北方的“小江南”,它就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郊的晋祠。 
  晋祠地处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在山水环绕之间,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组成了如画的美景,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 

  公元前1064年,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在攻灭商朝两年后就英年早逝了,太子姬诵继承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周成王。据说,成王即位时还是幼儿,每天由大臣周公背着他上朝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由于成王年幼,就由周公摄政。周公忠心耿耿,先后平定了几次叛乱,并且将大量的心力用于教育年幼的成王如何当好国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皇宫后院里做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这事让周公知道了。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笑着:“我是跟他开玩笑呢。”周公却神色庄重地说:“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录它,乐工要唱诵它,大臣们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也变得很严肃,将唐封给了叔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当时的唐地,就是现在山西省翼城县。叔虞长大后,到唐地治理民政,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逐步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的赞誉。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看到日夜奔流的晋水哺育着唐地的百姓,就把唐国改称为晋国,山西也因此被称为晋。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就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为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不能确定。最早关于晋祠的记载是公元466年至572年间北魏时的《水经注》。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从北魏开始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公元646年,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到晋祠,撰写了著名的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下令将晋祠进行大规模扩建。公元十一世纪,宋朝皇帝为叔虞的母亲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以后,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逐步完成,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难老泉亭等在不同时期建成的建筑,居然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的综合建筑群。 

  晋祠不仅拥有不同时期的精美建筑,而且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相传,周柏是西周(前11世纪-前八世纪)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40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周柏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隋槐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古树苍劲挺拔,生机勃勃,与晋祠里的泉水配合,使晋祠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如果您到山西旅游,晋祠是不可不到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