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是高品质的教学,关键是要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发展。课堂上,教师必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坚持“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在语文味”,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同时,教师还要坚持“大语文观”——“大在生活味”,让学生到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去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品质语文教学:“小”在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师要上出浓浓的语文味:读味、写味、品味、用味。 1.“读味”要浓。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读熟,读精,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首先,读要分阶段。 初读:解决生字、新词 。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自读课文,要求其一边读,一边勾出不认识的字和词,然后对照生字表,根据拼音读出生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写味”要实。 语文是学习言语之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之语文,光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是语文的本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批注读书,学生就会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在课堂中,读写结合是理解、迁移、运用的体现。让学生把字写好,把话写好,把文章写好,都是语文“写味”的过程。教师如安排得当,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 3.“品味”要真。 语文是情趣盎然之语文。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例如,在教学 “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时,我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仔细品味它们不同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读一读,说一说带有“温和”和“暴躁”词语的句子,加深体会。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从而增强语感。 4.“用味”要清。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是规范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背诵课文,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听写、摘抄也是很好的积累方法。另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将范文的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实际上,学生已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改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二、高品质语文教学:“大”在生活味 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思考。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促使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1.在生活中扩大学习范围。 “大语文观”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学习资料应广泛、多样。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此,报纸、杂志、电视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学生可以把这些资料归纳装订。在归纳装订时,学生既可以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也可以开阔眼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资料时,学生会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又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高涨。 2.在生活中变换学习方式。 “大语文观”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其学习方式自然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教师既可以用精细讲解法,也可以用学生主动自学解疑法,还可以用师生讨论探究法。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也非常重要。因此,学生既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也可以轮流担 3.在生活中拓宽学习环境。 “大语文观”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指语文课堂,还包括学校的环境布置 ,以及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课也不应局限于课堂45分钟,生活中随时随处都有语文课。首先,在学校里,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环境布置让学生犹如走进一座知识的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文。其次,家庭和社会也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大课堂,它可以让学生汲取到新鲜而取之不尽的知识。 总之,处理好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和“小语文味”,就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高品质的语文教学。
(摘自《语文报·教师版》(小学)第12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