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重拾赏玩昆虫传统

 江南稻米 2013-11-14

中国人重拾赏玩昆虫传统

  【英国《卫报》网站12月31日报道】题:叫声动听的小虫俘获中国人的心(记者萧安玲发自北京)12月份的中国北方正值隆冬。在这个湖面冰封、寒风把人的脸颊和手指吹得失去了知觉的时节,王创(音)的怀里却揣着秋天的精灵。

  这个司机的上衣里塞着一件让他想起和暖天气的东西,他的朋友和乘客完全没有注意到直到突然传出响亮的鸣叫。这个无名的小伙伴身长两英寸,肚皮呈灰绿色,长着吓人的上颚。它在漫长的冬日里为王创演奏小夜曲,报酬只是一顿简单的胡萝卜晚饭。31岁的王创说:“冬天干冷干冷的,听不见任何鸟叫。蝈蝈的叫声能让我开心一点儿。”

  中国人把玩昆虫(听它们唱曲儿、看它们打斗)的历史由来已久,昆虫也是中国诗歌绘画艺术的永恒主题。1949年后,这项爱好突然失宠,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并重拾对中国传统的兴趣,这项消遣重新流行起来。

  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赵伯光说:“这太有意思了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有什么乐器能比得上呢?”他每年能卖出大约1000只这种昆虫。

  “冬天,屋里养上几盆花,再养上一只蝈蝈,该有多雅致呀!”

  专家说,文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开始歌咏鸣虫了。后来,有钱人逐渐把这些鸣虫养在笼子里。

  上海昆虫博物馆副馆长殷海生说:“早在唐代,妃嫔就在皇宫里养会叫的昆虫,以排解孤独。后来,民间也逐渐流行起来。”该博物馆不久将就这一主题举办一个展览。

  卖蝈蝈已经成了山东省的一项赚钱营生,据说那里的蝈蝈品种最好。王创说,夏天一只蝈蝈卖10块钱,但是冬天,由于数量稀少,蝈蝈的价格猛涨。一只叫声特别好听的蝈蝈可能会卖400元人民币。而叫声最动听的那种可以卖出比这还要高四倍的价钱。

  音量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不过音调也很重要。中国甚至举办了蝈蝈鸣叫大赛。

  在历史上,蝈蝈迷会把它们养在造型特殊的葫芦里,或是精心编织的竹笼里,再就是金属笼子中。还有人为蝈蝈特别定制檀木匣子。王创把他的蝈蝈养在一根透明的管子中,管子一端有进气网。盛蝈蝈器皿的售价可以高达数百英镑。

  发烧友还会购买特制的长柄海绵,用来给蝈蝈洗澡,并购买特制的勺子来给蝈蝈喂食蔬菜或豆腐做成的美味小吃。大多数发烧友都是对儿时养蝈蝈的经历记忆犹新的中年男子。

  赵伯光说,养蝈蝈风气最盛的地方是北京、西安和杭州,因为它们是古都,这也显示出这项爱好的高贵渊源。殷海生补充说,杭州附近地区也兴起了这项爱好,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相对发达。

  与养蝈蝈相比,斗蛐蛐更让人上瘾。

  中国13世纪曾出过一位臭名昭著的“蟋蟀宰相”贾似道,他因为斗蟋蟀玩忽职守而被世人诟病。如今,斗蟋蟀比赛分为不同的重量级,获胜的蟋蟀转手价格可达数千英镑。

  身体再强壮的蟋蟀也活不了多久。它们的好斗固然是魅力之一,但其生命的短暂以及在寒冬凋零则在文化上带给人更大的伤感。

  昆虫学家金杏宝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蟋蟀作为秋天的象征,逐渐与孤独、忧伤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悲悯联系在一起,并大量出现在中国诗歌作品里。”

  王创眼看着他的第一只蝈蝈走向生命的终结却无能为力:“它的身体从绿色渐渐变为黑色。我清楚它快死了。我非常伤心。”

  “第二只的下场很惨:我的孩子把它从笼子里拿出来,然后把它玩死了。”

  而现在的这一只,也就是他的第三只,是一位朋友送的,因此王创对它倍加珍惜。他承认,每次和蝈蝈相处的时光都很短暂。通常,蝈蝈会在新年到来后死去。

  王创满怀希望地说:“如果你是个负责任的饲养者,你的蝈蝈能活到来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