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百科----小提琴经典作品选辑

 SY雪梅 2013-11-14
 
 

       这套合集中令人注目的首推克里默演奏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与绝版多年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其二有格吕米奥的全套巴赫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与哈斯姬儿合作)、弗雷、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和通俗小品集,均为传世名演。 其三有谢霖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集(与海布勒合作)、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和克莱斯勒小品集。其四有郑京和的巴托克、埃尔加、圣桑、肖松小提琴协奏曲。其五有绝版多时,当年号称“女海飞茨”的莱拉·约瑟芙维茨的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门德尔松、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其六是阿卡尔多的斯特拉蒂瓦里名琴版《四季》和里奇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最后是日本女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的德沃夏克、萨拉萨帝、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和约书亚·贝尔的勃拉姆斯、舒曼小提琴协奏曲等。

      用弓摩擦丝弦,以震动共鸣而发声的弓弦类乐器,几千年前就出现於历史上。而现代小提琴的雏型则出现於16世纪初叶的义大利北部,文艺复兴的工艺技术与美学,共同孕育出目前我们所熟悉的外型。自蒙台威尔第开始,在柯瑞里、塔替尼、巴哈、维奥第等名家的探索下,乐曲型式的规模与表现面向不断演进,小提琴独奏与合奏的技法也渐次多元与复杂,曲式、技法与乐器结构整体演奏艺术的发展在18世纪末的帕格尼尼手中臻至巔峰。如今小提琴以其人声般的甜美音色、华丽的色彩声响与辉煌的表现力,已然成为当代弦乐器与乐团中最重要的乐器。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这套「小提琴的极致艺术」特别限量版35CD,提供了聆赏小提琴音乐最有系统的内容,从巴赫、莫扎特到柴科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与盖希文,一次收录古典音乐史上最受欢迎,最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与钢琴小品,史无前例的完整与超值。

   在协奏曲部分有最重量级的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帕格尼尼超技的小提琴协奏曲,浪漫主义巨匠勃拉姆斯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神童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还有魏奥当、布鲁赫、埃尔加、维瓦尔第、西贝流士、门德尔松与德弗札克等协奏曲巨作。

   而独奏曲目部份也同样让人热血沸腾,有巴赫的小提琴圣经「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贝多芬的的经典奏鸣曲「春」与「克罗采」,帕格尼尼不朽的「24首綺想曲」,萨拉萨蒂剧力万钧的「流浪者之歌」跟「卡门幻想曲」,克莱斯勒的甜美小品「爱之喜」、「爱之悲」,拉威尔的「吉普赛」,弗雷与弗兰克静谧的小提琴奏鸣曲,加上舒伯特、舒曼、韦尼奥夫斯基、德彪西、布鲁赫的迷人小品都名列其中。

   不仅名曲荟萃,更有阿卡多、格吕米奥、贝尔、谢霖、黎奇、李希特、克里默、諏访内晶子、郑京和,与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伦敦爱乐管絃团与萧提、海汀克等名家名团齐聚一堂。35张,DECCA集团旗下经典录音完全收录,是爱乐的您不能错过的唯一选择!
(资料网络)

 

 图片

 

【音乐简介】

古典精选Violin Masterworks 小提琴大师之作 35CDs
专辑名称:Violin Masterworks
专辑歌手:Various Artist
发行公司:DECCA 35CDs Box-set
发行编号:478 1149 DX35
发行时间:2009年
资源格式:APE
 
       小提琴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似乎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na),从小提琴制作名匠安德里亚·阿马蒂(Andrea Amati,约1510-1577年)到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ari,1698-1744年)这长达两百年的黄金时代里,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这群杰出的制琴名匠当中,佼佼者当属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约1644-1737年),其鼎鼎大名早已无法和小提琴分割开来。小提琴家们手上握有这么奇妙的一件琴具,那当真是如鱼得水,琴技的精进一日千里,那时候最优秀的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本身也全都是小提琴手。十八世纪的前数十年,威尼斯的小提琴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正当创作的全盛期,而同一时期也曾有过一些顶级的小提琴得以问世。这位人称“红发神父”的维瓦尔第尽管从未主持过弥撒,但他无疑是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而且创作了大量的协奏曲、歌剧和清唱剧。维瓦尔第去世后,人们很快就将他遗忘了,直到1950年代密纹唱片面世后、他那套多彩的协奏曲《四季》也开始火起来了,人们这才又记起了他。

      巴赫(J.S. Bach)对维瓦尔第极为钦佩,以至于曾改编过他的一些协奏曲,其中也包括这套CD里《和谐的灵感》中4把小提琴演奏的第十号。在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维瓦尔第的作曲风格对巴赫所产生的影响;而在其双小提琴协奏曲中,巴赫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位法的处理使两把独奏小提琴都变得同等重要,因而也超越了意大利作曲家们的创作模式。不过巴赫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还是那六首无伴奏的作品:每一首都充满了用变幻莫测的旋律线及节奏构筑的大量赋格的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实际上可当成舞曲组曲的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尽管D小调组曲中的“恰空舞曲”成就了巴赫单乐章的巅峰之作--当中的变奏仿佛就是用琴声砌建而成的雄伟的歌德式大教堂。

      这套CD中还包括了另外两位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的音乐:将随想曲编排得极其复杂的洛卡泰里(Pietro AntonioLocatelli),以及作品旋律非常优美、但却在巴黎街头惨遭无名刺客杀害了的雷克莱(Jean-Marie Leclair)。

      莫扎特是维也纳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的儿子,虽然他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钢琴,但小提琴也拉得很不错,于中提琴更是情有独钟。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很精彩,但并未能展现出他最深层次的创作天赋;除降B大调K454号作品外,他的奏鸣曲也是这样。莫扎特弦乐作品中的杰作是那首由小提琴与中提琴主奏的华丽的协奏交响曲。

      从古典乐派中升华并创立了浪漫乐派的贝多芬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尽管这首协奏曲在当时并不很为人们所赏识。另外他也给小提琴奏鸣曲赋予了更强大的力量和创意:这一类别里他最为著名的两个作品勾勒出了其本性上的两个侧面,“春天”奏鸣曲极尽优雅、抒情还带有一点机智的谐谑,而“克莱采”奏鸣曲则纯粹是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
 在十九世纪的小提琴音乐世界中,有两位演奏大师曾引领群伦,占据着主导地位。十九世纪上半叶属于超凡的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他通过左手拨奏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家的代表人物。他仅公开出版过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其它的许多作品他都收藏了起来,只在私下练琴时用以自娱自乐,这也是他让人们觉得很神秘的一个原因。帕格尼尼的那套《24首随想曲》成为了检验小提琴家们演奏水平的一份“试卷”,但除了高难的技巧外,这些随想曲也还是充满着令人难忘的构思的,最后一首随想曲的主题曾启发过包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在内的许多作曲家所谱写的变奏曲。

      十九世纪下半叶,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独占鳌头。他所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哪一首是现今音乐会上常演的保留曲目,而他对音乐世界的最突出的贡献,却在于他就像是一名助产士那样,让许多人的杰作得以弘扬并传承了下来。约阿希姆单枪匹马地挽救了贝多芬的协奏曲,使它不再继续沉浮于寂寂无闻的深渊,另外他还激发了舒曼、勃拉姆斯、布鲁赫和德沃夏克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灵感。未被约阿希姆“接生”过的唯一一个例外,恐怕要算是门德尔松那首结构完美的协奏曲了。跟莫扎特一样,门德尔松虽为钢琴家,但也能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 。他那首常盛不衰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其莱比锡的好友费迪南·大卫作了首演,该曲摒弃了开始部分常见的乐队合奏,对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产生过影响。

     法比学派中雷克莱的继承者是比利时人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以及出生于波兰的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他们的代表作在这套CD中均有收录。但维厄当的学生伊萨伊(Eugene Ysaye)却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弗兰克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肖松的《音诗》便是根据伊萨伊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而为其度身打造的。瑞士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曾师从伊萨伊学习小提琴,写下了不少弦乐作品,其中多以犹太题材为主。

      西班牙演奏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则是在法国接受了音乐教育,其风格轻快而典雅,而且还生逢其时,留下了一些让人愉快的录音。他的辉煌成就曾经给不少如风景明信片般优美的作品带来了灵感,例如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以及他的朋友圣桑所创作的包括A小调、B小调协奏曲在内的大量作品。萨拉萨蒂自己的作品通常性格外向,需要有超群的技艺才能完成演奏。本套CD中包括了这样的一些例子,其最著名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也有两个演绎版本。
 

 

 图片



 

      十九世纪末的小提琴音乐世界里,匈牙利演奏家似乎无处不在,其中最具领袖风范的人物是奥尔(Leopold Auer),其出类拔萃的技艺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无人可及。今天人们通常只知道他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事实上奥尔演奏的抒情曲总是那么流畅悦耳、独具魅力,柴科夫斯基的许多音乐就是冲着奥尔的这种演奏风格而创作出来的,包括他那首最初曾被奥尔退稿的小提琴协奏曲。奥尔的风格也对格拉祖诺夫所作的简练的小提琴协奏曲产生了影响,该曲由奥尔担任了首演主奏。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问世过程一波三折,而芬兰人西贝柳斯的协奏曲也是经过了多次试演和修改,最终才由同样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的冯·维塞(Franz von Vecsey)主奏,得以粉墨登场。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西贝柳斯将其独有的技艺体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而这个作品现已跻身于当今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列。冯·维塞所作的《悲伤圆舞曲》很迷人,在这套专辑中也有收录。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推广提倡了连续颤音的技法,而他本人在这一技法上也是深得其道的。他的演奏平易、得体,是维也纳演奏风格的一代典范。他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尽管其中一部分曾被他说成是出自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笔下--并且有数百则录音流传了下来。然而,克莱斯勒却从未留下过埃尔加为他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这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件憾事。这首协奏曲极具气势,其中的华彩乐段也十分华丽,是埃尔加重要的一个杰作。

     埃尔加这首协奏曲,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一位女性朋友的柏拉图式的渴慕之情。与此相似的是,青年巴托克曾爱上了他的匈牙利同胞、小提琴家丝苔菲·盖雅(Stefi Geyer),于这段青涩的苦恋极为珍视,其在1907-09年间完成的第一协奏曲便是献给这位心上人的。但盖雅似乎并不领情,收下乐谱后从来就未曾演奏过这个作品,直至1956年她去世后这部作品的手稿才被发掘、出版,得以重见天日。1937-1938年间,受弦乐四重奏团首席小提琴手佐尔坦·塞凯伊(Zoltan Szekely)的委托,巴托克又尝试创作出了第二协奏曲,该曲迅速获得了成功,并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对约阿希姆的曾侄孙女、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德拉妮 (Jelly d'Aranyi)也产生过很微妙的感情,并为她创作了小提琴奏鸣曲。有趣的是,当巴托克与德拉妮同台演奏这些奏鸣曲的时候,倒是德拉妮的精湛演奏启发了作为观众之一的法国音乐家拉威尔的创作灵感,其最著名的充满吉普赛风情的作品《茨冈》也随后诞生了。

      与巴托克协奏曲的情形相似,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协奏曲也有着颇为迥异的遭遇。普氏年轻时脾气有些暴躁,实在不太招人待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协奏曲不得不干等了好几个年头后,才在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Josef Szigeti)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努力下开始流行开来。到了1930年代,火气有所收敛的普氏让人觉得比较容易接近了,他这个时期完成的第二协奏曲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美国的小提琴家们曾向斯特拉文斯基和贝尔格约稿,促成这两位作曲家创作了他们的协奏曲。美籍小提琴家塞缪尔·杜希金(Samuel Dushkin)常与斯特拉文斯基同台表演,他曾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给予过技巧层面上的帮助。至于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很喜欢马勒遗孀再婚之后生育的小女孩曼侬·格罗皮乌斯(Manon Gropius),而曼侬在18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一不幸的消息很让贝尔格伤心难过。在美籍小提琴家路易斯·克拉斯纳(Louis Krasner)的恳求下,贝尔格创作了这首协奏曲,而且为了缅怀他心目中的这位小天使,贝尔格还在曲中使用了巴赫的一首赞美诗。这首协奏曲是贝尔格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贝尔格去世后,其首演礼也成为了人们对他的一次追思活动。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是奥尔的学生,在他委托别人所作的作品中,威廉·沃尔顿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最成功的一首。该曲延续了沃尔顿一贯的作品风格,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协奏曲的影响,中段的谐谑乐章很精巧。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同样也很精彩,虽创作过程不太顺利,但现今也被视为一首经典的作品。
      
       如此说来,小提琴确也激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音乐--除了作品本身固有的价值外,这套CD里也有着不少富有传奇色彩的演绎:谢霖和海布勒的莫扎特奏鸣曲、格吕米奥和哈斯姬儿的贝多芬奏鸣曲、鲁杰罗·里奇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等优秀录音,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小提琴大师之作35CD之06
 
曲目:CD06.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Op.14)、布洛赫《美名大师》、沃尔顿小提琴协奏曲 // 小提琴:约书亚.贝尔
- 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 - 指挥:大卫.津曼
CD06. Barber, Bloch & Walton: Violin Concertos etc.Samuel Barber: Concerto for Violin & Orchestra, Op.14:
01. 1. Allegro
02. 2. Andante
03. 3. Presto in moto perpetuo
 
Ernest Bloch: Baal Shem (Nigun):
04. 1. Vidui (Contrition)
05. 2. Nigun (Improvisation)
06. 3. Simchas Torah (Rejoicing)
 
William Walton: Concerto for Violin & Orchestra:
07. 1. Andante tranquilo
08. 2. Presto capriccioso alla napolitana
09. 3. Vivace
 
小提琴大师之作35CD之13
 
曲目:CD13.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小提琴:约书亚.贝尔
- 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 指挥:克里斯托夫.冯.多纳伊
CD13. Brahms & Schumann: Violin Concertos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Op.77:
01. 1. Allegro non troppo
02. 2. Adagio
03. 3.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 Poco più presto
 
Robert Schumann: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04. 1. In kr.ftigem, nicht zu schnellem Tempo
05. 2. Langsam
06. 3. Lebhaft, doch nicht schnell
 
小提琴大师之作35CD之14
 
曲目:CD14. 勃拉姆斯C小调谐谑曲(FAE奏鸣曲)、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78)、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100)、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Op.108)// 小提琴:皮耶.阿莫亚尔 - 钢琴:罗惹
CD14. Brahms: Violin Sonatas Nos.1-3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01. Scherzo in C minor for violin & piano (from the FAE-Sonata)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1 in G, Op.78:
02. 1. Vivace ma non troppo
03. 2. Adagio
04. 3. Allegro molto moderat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2 in A, Op.100:
05. 1. Allegro amabile
06. 2. Andante tranquillo - Vivace - Andante - Vivace di più - Andante vivace
07.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e)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in D minor, Op.108:
08. 1. Allegro
09. 2. Adagio
10. 3. Un poco presto e con sentimento
11. 4. Presto agitato 
 

图片

 

 

 音乐家简介

       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并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既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又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并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他惯以数首艺术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19世纪标题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德语:Yuehannaisi Brahms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是低音提琴手,7岁随父亲学钢琴,10岁便在水滨酒吧里演出,十五岁时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始作曲,此时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二十岁时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调试验引起了年仅21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兴趣,两人交好,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写了毕生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推荐下,投奔至魏玛的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对李斯特花哨的音乐风格极其反感。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杜塞尔多夫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被推向乐坛。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响曲,还有许多非交响作品,都有浓厚的勃拉姆斯特质。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年逝世于维也纳,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并下了半旗。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作曲家塞缪尔.巴伯( Samuel.Barber,1910~1981)美国作曲家。1910年3月9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环境的家庭。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乐脉,并融入自己深刻的感情体验,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作品,给面临无调性挑战的调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义大师。 

       十来岁时巴伯曾在当地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并就学于西切斯特中学。1926年巴伯中学毕业,但早在1924年,他已同时就学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作曲、歌唱和指挥。1928年,巴伯因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而首次获得哥伦比亚大巴恩斯奖,这使他得以首次出国旅行,访问了意大利等欧洲国。1933年巴伯以他的第一部由较大型乐队演奏的序曲《造谣学校》再次荣获巴恩斯奖,1935年又获得了美国的罗马奖,1935与1936年两次获普利策旅行奖金。1935至1936年间,他又一次赴欧洲旅行。他来到罗马,在"美国研究院"从事作曲。在这段时期巴伯写出足以证实他有旺盛的创作天才的作品,其中以《第一交响曲》最为著称。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校教授作曲与配器,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秒表与军械图》等作品。1943年4月巴伯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中服役。他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巴伯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1939-1940年)、《摩羯宫协奏曲》(1944年)和《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曾获1947年纽约音乐评论界奖)等.。

       战争结束后巴伯隐退在纽约州基梭(Kisco)山的寓所(他称之为摩羯宫)和他的同学、歌剧作家梅诺蒂(G.C.Menotti,1911- )同住。巴伯在这里写出了芭蕾舞剧《米狄亚》(原名《蛇蝎心肠》),还写了《bE调钢琴奏鸣曲》。五十年代以后,巴伯把他的创作重心移到了歌剧与声乐作品上,而此后所写的器乐作品只有《钢琴协奏曲》(1962年)闻名于世,勋伯格认为这部协奏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相提并论,该曲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35CD之06中的巴伯小提琴协奏曲Op.14,作于1940年,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巴伯第一首为器乐而作并公开演奏的协奏曲。有着后浪漫派风的巴伯,在这首以三乐章组成的曲子当中,随处可闻优美的旋律;巴伯大胆地将一、二乐章之柔美的旋律和三乐章的火热炫技进行对话,确切地说,二者实现了一个从并置到融合的过程,其中他是以表现"美"为核心的,并将"美"发展至多元化,体现出整首作品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速度之美和性格之美。

 

       作曲家沃尔顿(W.William Walton,1902—1983)英国作曲家。1902年3月29日生于兰开夏郡的奥尔德姆,1983年3月8日卒于伊斯基亚。 1912年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学院,主要依靠自学掌握了作曲理论。他的音乐继承了浪漫主义传统,同时吸取各种现代手法,其风格深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

  早期作品如《门面》(1922)、为英国女作家E.西特韦尔的诗歌作朗诵配乐(后改编成两首管弦乐组曲)以及管弦乐序曲《朴次茅斯角》(1925)等,受到音乐界好评。从20年代末创作中提琴协奏曲开始,风格日趋成熟,长于抒情、幽默,技巧熟练特别是30年代的几部作品、如清唱剧《伯沙撒王的宴会》(1931,歌词内容选自《圣经》)、第一交响曲(1935)、小提琴协奏曲(1939)等,进一步确立了他作为英国重要作曲家的地位。40年代以后,创作数量不多,重要作品有歌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954)、大提琴协奏曲(1956)、第二交响曲(1960)等。 此外,他为电影谱写的音乐,如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的《亨利五世》(1944)、《哈姆雷特》(1947)等,亦获得很大成功。

 

       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生于瑞士的美籍作曲家。布洛赫1897年在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师从伊萨伊,早期作品受德彪西和穆索尔斯基影响,爱好空五度和空四度。后来迷恋于犹太题材,自称因深为旧约中叙述的犹太传统所感动,1924年入美国籍。布洛赫最著名的作品是《希伯来狂想曲》、《荒野之声》和《以色列交响曲》。

 

       这首《美名大师》原为提琴和钢琴而作,作于1923年后,1939年改为小提琴与乐队版。全曲共包括三段:1.寡居;2.尼根(教徒的无词歌,这种无词歌能使人超脱肉体和理性而进入神秘境界);3.西姆恰斯的启示。美名大师是犹太教对指通晓上帝的秘名而行神迹治病者的称号。11世纪犹太人本·齐拉等人首先在诗中使用上帝的秘名,后拉比和巴拉派人也认为使用这种秘名有效验,通称美名大师。《美名大师》就是一部沿袭了作曲家所特有的犹太风格的作品。而约夏·贝尔演奏的《美名大师》,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直率和挚诚,并且很有层次感,时常让一种情绪衍生出另一种情绪,使二者盘根错节般地交缠在一起。他在第一乐章的深沉气质中融入了率真,而在第二乐章的炽烈中又包含了令人柔肠寸断的成分,他所表述的末乐章的欢乐,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狂喜式的欢乐,同时也是沉思性的欢乐。

 

图片

 

 

      小提琴家约夏.贝尔Joshua Bell)美国小提琴家,1967年12月9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受业于吉戈德(Josef Gingold),1981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在科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与美国各大乐团合作协奏曲,也参加室内乐演出。其演奏追求音色的表达与细腻的层次显示,在室内乐方面似有更好的表现。

      约夏.贝尔音乐生活来得很早:4岁时,贝尔就独创了一项小游戏,找来橡皮筋,在家里抽屉两边绷紧了,用手指在上面弹拨从母亲的钢琴上听来的曲调。父母于是在贝尔5岁时,给他订造了一把小小提琴。俄罗斯小提琴良师约瑟夫.吉戈德,很乐意收下贝尔当弟子。也因此,贝尔在14岁时,已有机会与费城管弦乐团及指挥家穆蒂合作。1985年,贝尔完成了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亮相,职业生涯由此启幕。之后与世界各大指挥家、乐团都有引人注目的合作。其中在1993年,贝尔还凭借演绎作曲家尼可拉斯莫的新作,而获得了他的首个格莱美奖但真正令贝尔遐迩闻名的,是1998年一部名叫《红色小提琴》的加拿大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制造者与他流传于世的乐器所引发的故事。贝尔因演奏影片中的音乐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也因为《红色小提琴》,贝尔开始了跟“很优秀”的作曲家约翰克里格里亚诺合作,拍完电影后,他还专门给贝尔创作作品。贝尔一方面喜欢古典音乐里不主张自溺情绪的成分,另一方面,他并不拘泥于所谓“纯正”的演绎。他认为音乐“诚恳”比“纯正”更重要。贝尔年青时就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在印第安纳州大学周围,满是贝尔成长的遗迹。他认为“每种文化包括偏远的丛林里,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艺术,为什么?只因为那是人类强烈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音乐,像对待语言那样。”。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人们的喜爱,获得了经典音乐超级明星的头衔纽约一周对他的评论是:“他的音乐是从纯粹的技巧转换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境界,是对人头脑和心灵的双重享受。”。贝尔与很多中国音乐家合作过,其中包括郎朗和马友友。由于他有着俊朗的外表,还深受美国本土众多女粉丝们的爱戴。被人们称为当代最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

     

       小提琴家皮耶.阿莫亚尔(Pierre Amoyal,1949~)法国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音色优美,具有法国小提琴学派特有的柔润华美。

 

       钢琴家罗惹(Pascal Roge 1951- ) 法国钢琴家,4岁时在其母教导下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11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96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和室内乐一等奖,后又师从卡琴学习3年。1971年参加马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罗惹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的演奏触键精致细腻,声音清澈透亮,在表现法国印象派作品时,其轻灵雅致、朦胧与虚幻的意境极为迷人,其诠释的圣桑、弗雷、萨蒂等人的作品,都极有意境。(资料网络)

 

 

 

 

 

 

音乐支持  音乐堡音乐论坛    音乐编辑 sadsack

制作 dangdang    日志编辑 秋日私语 

出 品    说的空间

【相关链接】06http://www.56.com/u92/v_NjQ3MjcxNjE.html

                        13http://www.56.com/u73/v_NjQ2NzU3NTA.html

                       14http://www.56.com/u33/v_NjQ2NzUxODI.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