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效率的含义,理解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理解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理解我国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能力目标: 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了解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正确处理,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关于公平问题;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具体有哪些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积极回忆,思考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陈述: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另一种现象: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在拉大。一部分人非常富有,但同时我国西部农村很多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标题: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65页找出效率的含义,并朗读出来。 1.效率的含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举出实例 用多媒体打出补充材料 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这则材料中人们劳动是否有积极性?是否有效率?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有这样的行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同桌两人进行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主要在于当时实行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生产活动就没有效率。实际是指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影响。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65页的四幅漫画,积极思考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并给出结论:二、公平 教师活动: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那么到底这里公平如何理解呢?请同学看65页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讨论两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1.含义: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过渡)前面讲了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要公平,这是否互相矛盾,如何处理?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活动:布置探究活动,让学生阅读思考课本64页连同66页的探究材料,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考虑,然后让同学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大李迅速致富说明了什么? (2)64页材料中大李和老吴的不同生活状况表明了什么? (3)从66材料中可以看出效率和公平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的一面。大李致富后,他利用自身优势带动老吴连同整个村子致富,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存在矛盾。 (2)存在一致性。2、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66页内容找到结论。 (1)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教师活动:强调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也不等于同步富裕,有差距是正常和合理的。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反思与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对第二个问题多加思考,正确进行理解。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略。 布置作业: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