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smxuan 2013-11-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越是: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合作形式要有实效。

目前,在品德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目的是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想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习惯。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当然,小组成员还应该是动态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还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首先要做到分工明确,要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等,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说。再者,教师应安排时间,加强合作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二、合作时机要选择到位。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合作目的,不要单为了有合作的形式而合作,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还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重视课前的调查探究和课后的情感延伸。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前的调查和探究及课后的延伸中适当地安排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三、合作内容要引起兴趣。

鲁洁教授明确指出:“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中要让小组围绕一个他们有兴趣、有争议的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和合作性强的活动;在课前调查探究时,也可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