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经典与流变

 鸿墨轩3dec 2013-11-15

对话经典与流变

赵社英

    什么是经典?概而言之,就是指历史上沉淀和传承下来的经典书家以及经典作品。稍将其细化则分为两类:一类是署名的,如张芝、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一类是未署名的,如甲骨文、大篆、金文、汉隶、魏碑、墓志铭等等。这些署名或未署名的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主要因素不是因为其人或作品本身高不可攀,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选择,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是依托着中国文化的传承而成为经典的,离开了这种依附关系,经典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更多的启示还是来自于对文化传统的思考。如此,我们才能弄懂经典的真正含义。
  那么,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是如何演变(或说“流行变化”)和发展的呢?尤其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继承乃至发展中国的书法传统呢?
  在历史上,汉字由“古文字系统”发展和演变至“今文字系统”,可以说,汉代是一个分水岭。这之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姿”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书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以及发展和演变,而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所不变的是其文化的内涵以及技法(笔法)的传承。就像元代赵孟頫总结的那样,“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在当代,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随着历史发展而渐次退化,更由在文人书房把玩一跃而进入大众展厅的展示时代,已经逐步变成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可以说,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30多年的“书法热”发展状况来看,当代书法是呈回旋式发展态势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当代书法可以说是古代经典的翻版时期,也即是临帖中的二度创作时期,统称为“回归经典”时期。然而,这又是中国书法发展和演变的必由之路,历朝历代都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无可厚非。不仅如此,由于毛笔实用功能的退化,致使中国书法纯艺术化的发展时代到来,下笔便与艺术有关,所以,书写技法似乎已成关键。就书法的创作而言,最终实现的应是传统技法的传承,即笔法的传承,而不是一个结体那么简单的外在形式的传承,故得笔法者得书法。那么,传统技法在哪里?在古代经典中!因而,古代经典就成了当代书法创作中唯一取法的对象。扎根经典、扎根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书法继承和发展的不二法门。
  经典依附于文化,文化诠释着经典。而技法的精准、娴熟则是产生经典的基础。有人会说,技法是形而下的,但是,没有这个“形而下”,恐难达到那个“形而上”。古人说过,“艺乃术之道,术乃道之本”、“技进乎道”等等,孔子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说,也是强调了要想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必须依赖于“本”的精熟。所以,“取法乎上”就是与经典对话,即是“我注六经”。相反,不继“绝学”,何以实现“六经注我”?前人常说“致广大,尽精微”,然不尽精微,则难以致广大!

(赵社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