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岳麓书院更早的文山书院

 文山书院 2013-11-16

         比岳麓书院更早的文山书院

弄墨辑录

豪杰之生,必得于山川清淑之气;而人才之出,必赖于国家作养之功,此李群玉及其文山书院之谓也。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洞庭史鉴》中有这样一段话:“洞庭湖区最早的书院是唐代咸通年间(860873)或以前兴建的澧县文山书院,位于今澧县城关镇仙眠洲,李群玉读书处,以李群玉号文山而得名。”这句话,既表明了文山书院比称誉全国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还早了一百年以上,又佐证了澧州的书院与唐咸通年间全国书院同步发展轨迹,折射出澧阳平原曾为长江以南文化中心的历史辉煌。

收录在《中国书院楹联》的清代澧州文人周春华为文山书院也曾撰联曰:

漠地拥高台,过仙洲第二滩,平分片席吟风月;

晚唐多秀才,读石室五千卷,别有新诗上相台。

楹联说澧州唐代诗坛著名诗人李群玉,在城南仙眠洲蜚云塔北侧创建了文山书院。

关于书院,李群玉自己也多有吟咏,其中《书院二小松》一诗曰:“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的诗题“书院”,表明当时书院存在,只是没有院名罢了;文山是作者本人名字,也没有说的必要。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说:“文山书院,在城南仙眠洲上,李群玉读书处,今废。”又云:“水竹居,在城南仙眠洲上,李群玉读书处。后人因建文山书院。”愚以为这里说的文山书院,显然是扩建。扩建后的文山书院,广招生员,研读骚经,传承诗词文赋,弘扬澧兰芳韵。

南宋宝庆2年(1226),文山书院为“溪东书院”所替代,但其遗址,实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吟咏的胜地。但时至今日,仙眠洲早成高楼林立的城区,不仅“文山书院”踪迹难寻,就连史料中描述过的繁茂千年的十万竿翠竹,也已不见踪影。但是,文山其人其事其精神,将永载史册。《常德市志》为李群玉立传如是说:

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杜牧游历澧州,钦佩他的诗名和才气,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科举考试落第,对科举制度彻底失望,“朱门待媒势,短褐谁揄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不仅熨平了他赴举蒙辱的受伤心灵,而且给了他创作灵感,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结识了政要李虞、裴休和著名诗人李商隐,与诗人方干、姚合、段成式等成为好朋友。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道丽,文体丰妍”。

杜牧临死前向巡视湖南的裴休荐举李群玉。李群玉于会昌三年至六年、大中六年至八年两度入幕府,受到裴休的礼遇和器重。后来,裴休官至丞相,与令狐绚一起向朝廷推荐李群玉。令狐绚亲自撰写《荐处士李群玉状》,倍加称赞:“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李群玉受到鼓励,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唐宣宗诏谕:“所进歌诗,异常高雅”,授弘文馆校书郎。但仅三年,因为他“讦直上书”、“傲尽公侯”,厌倦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毅然辞职南归。他写的《出春明门》一诗,直言心中的愤懑:“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意在樊笼。鹿裘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南归途中,李群玉经过位于湘阴的祭祀娥皇、女英二妃的黄陵庙,题诗一首。是夜投宿旅栈,梦见与二妃互叙情好,并相邀两年之后“游于汗漫”。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履行了两年前与二妃的承诺。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

历代道守州牧等,对文山书院遗址修复过多次。李如圭的《文山书院重建记》云:“正德甲戌(1514),以守制归,又三年为丁丑(1517)。是年冬十月,清戎监察御史、凤阳高君越按至,予以兴复事托之。高君乃属澧州同知、泰和欧阳君席,访寻故址……则前知州、丰都向君子俊之所建也……欧阳君复为之展拓基址,构堂四楹于前,以为礼拜之地。绘饰焕然,乃肖公像于中,专人祀香烛,供洒扫,无致渎亵。为澧中一胜境也。”

至明末清初,文山书院遗址也还是可观的。官累明御史、副都御史、中州督学的澧州人胡,崇祯十三(1640)年,归隐故里后,慕览仙眠州山的文山书院故址,依李群玉《仙眠洲口号》原韵而作《文山书院和韵》十首,其中两首曰:

鸡肋浮云偶寄居,为郎又道买山初。

韵同春柳新莺啭,情似秋桐夜雨疏。

月魄冰壶李白酒,桃花仙艇武陵鱼。

飘然鸿举无缯缴,扳得卢杨未读书。

披云新敞翠微居,坐对江风邀月初。

滩石夜泫呜瑟近,岸蘅春水落花疏。

高飞目送天边鸟,深逝神游涧底鱼。

假使为郎筹可展,千秋不数九龄书。

其中“披云新敞翠微居,坐对江风邀月初”,就是对当时物景的真实写照。但到了清乾隆年间境况就不敢恭维了,时任长沙府教授的澧州人马宗良也有一首《访李文山故居》,曰:

落日停桡绣水边,逢人只问小青莲。

绿荫萦绕翻新浪,芳草凄迷失旧阡。

玉白诗传三百首,花红人杳一千年。

依依愁绝涔阳浦,谁唱秋风句欲仙。

依约松筠枕碧流,行人指点认沙洲。

霜鸿不返徒搔首,雾豹深藏漫泊舟。

一代诗坛能有几,数椽遗宅竟难留。

芳名剩与兰争艳,岁岁飘香入胜游。

我们可以集中从后四句去体会当时遗址的景象:一代诗坛少有的奇才,竟然连简单的遗宅也难留下,只有他的芳名与澧江兰草争奇斗艳,引来慕名而至的无数游人.

不管怎样,在万古空前的盛唐,澧州能够有李群玉这么一位奇才,留下这么多的诗章,留下这么一座世人敬仰的书院,特别是留下一副生性旷达而不乐仕进的肝肠,这既是澧州的骄傲,也是常德乃至湖南的骄傲。精神是永恒的。尽管文山书院早已变迁,但就读书而言,诗人李群玉永远都是莘莘学子的典范;就做官而言,在物欲横流、闲官如蚁的时代,李群玉不乐仕进的精神也未尝不可。


转载于静里金台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