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融与重黎的研究

 荷香月暖 2013-11-18

祝融与重黎的研究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火正称呼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称,那么与火正有关的部落是什么呢?“老童”也好,“老鐘”也罢,都没有管理的意思,无法表达火正的含义,且是双音节词;而祝融、陆终、吴回、禄、重、黎也一样无法突出火正的职能。而祝融也只是表示火的形象特征,也无法表达火正的管理?那真正的老童是谁呢?只有“董”,董正也就是管理的职能,董就是正,正就是董。那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称,这样,所谓的“董、仲、中、钟、终、重、童”通假也就成为可能,而“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且“融”符合火的相貌特征。火燃烧旺盛形容的“董、董”的声音,也就用于管理火的活动即“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 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后来,人们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动,也成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而祝融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的代称。因此,说祝融属于炎帝的姜姓或黄帝的姬姓都是错误的。火制造技术的发展,为祝融部落分支“黎”九黎,有了精湛的冶金技术与制造刀剑的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祝融部落的第一次分化:重、黎。

 

《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伯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名山川。所记山脉、河流非常古老,大部份至今无法考证。周代的“慎终追远”,将传说中的禹、尧舜传说予以记载。又在尧舜之前追记了三皇五帝的传说。群体间口传俞早真实成分俞大。《尚书》是上古最早的一部文集,是商、周时代遗文,记述了关于尧、舜、禹的远古传说。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社会“人以群分”,就有了“姓”和“图腾”。“姓”源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有了“同姓不婚”的制度,实行族外群婚。这样,形成了最初的“姓族”部落。

孔子与史马迁的大统一思想,有意突出黄帝,把之前的炎帝作为炎黄并列,且在黄帝统治之下;黄帝之后,又把“黄帝元妃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把少昊列为黄帝后裔,政权又直接进入到颛顼?《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又记载:颛顼少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更为离奇的是,“颛顼生称女禄,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少子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记,至二十余世有鬻熊,仕于周,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之师。就是孙中山,把中国历史说成五千年,其实中国历史何止五千年呢?

东方少昊,其实是推翻黄帝,作为帝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是说东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沟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少昊就在这里抚养帝颛顼成长,帝颛顼幼年玩耍过的琴瑟还丢在沟壑里。郭璞云:“言其(宋本作今——珂)壑中有琴瑟也。”郝懿行云:“此言少皞孺养帝颛顼于此,以琴瑟为戏弄之具而留遗于此也。……少皞即颛顼之世父,颛顼是其犹子,世父就国,犹子随侍,眷彼幼童,娱以琴瑟,蒙养攸基,此事理之平,无足异者。”据绎史卷七引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则郝疏所谓“少皞即颛顼之世父,颛顼是其犹子”,大致可信矣。经文“孺帝颛顼”之“孺”,郝释为“孺养”,当无问题也。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抟土造人,使盘古大帝开创的世界不再沉寂。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动人故事。明确说明,祝融早于炎黄帝,更不用说早于少昊和颛顼了。为何又作为“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老童)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其实,是因为在颛顼时期,作为伯侯就列为是其子孙而已,少昊是在黄帝之后建立了政权,也就列为其儿子了?而祝融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的代称。因此,说祝融属于炎帝的姜姓或黄帝的姬姓都是错误的。为此,我专门对祝融的真实情况予以返璞归真,进行详细论证如下。

一、古文字的通假是祝融部落称呼变化的主要原因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云:火神也。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百度百科查询耆童《耆童就是老童的考证》:“耆童,老童,黎都居住在具茨山.“祝融之墟”;:耆童,老童, “名字意思相同,相通”;所以耆童必是老童无疑.黎、耆、饥三字同韵可相通假”

有人提出:楚人到底是蚩尤的后代还是祝融的后代?论证中指出:楚之先祖女禄的禄字在先秦前和鹿字,黎字是可以通假的。认为楚人的祖先女禄应该是九黎族的,颛顼的另一妻邹屠氏就是九黎,女禄是九黎很正常. “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 世界上最早记载羽衣仙女故事的, 古代南方对“九”尤有神秘感,认为“九”为极数,故“九凤”本来就是九头。北方神话中却是“十阳”,象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显然是在编故事时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汇进去了。  
   
《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这也就明确了祝融是一个火正部落的代称,祝融也就是重黎。耆与老、陆古字通假,童与钟、重、锺、螽、董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老董、陆终、陆螽,统一称为“老董”。黎音离,离与雝通假,雝音“融”。我在《祝融八姓的新研究》等多篇文章论述:颛顼生女禄(又记:称、僻、僻)→老童→重黎、吴回(又记:吴雷、回禄)→陆终→南陆。变化一下:颛顼女禄(女禄作为母系部落老)→老童(老董)→重黎(董老)、回禄(回禄为禄回的倒称,禄也为老、吴回、吴雷)→陆终(老董或重黎的倒称)→南陆(男性的陆,昆吾)、陆叔,名安(姓→陆→黎→老董的老,称呼陆叔)。飂叔安,飂,与廖音同,也属于陆终的陆的转音,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廖,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飂”字改写为“廖”字而成为廖氏。 飂国,就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阳镇。飂叔安,应该是称呼:老叔黎叔飂叔,名:安)。这样其实都是董姓部落的老董→重黎的反反复复的转音与倒称或者老、黎的单称。撇开颛顼作为时期,董姓祝融部在这个时期前早存在,而孔子与史记的错误归于时间。这样,祝融八姓其实就是董姓部落的祝融联盟的几个不同的代称。

为什么《山海经古帝传(二)——祝融》把老童说成“老锺”呢?且人们一直以来把炎帝与蚩尤割裂那?《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称太子长琴。颛琐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长琴,于是太子长琴住在榣山上,开始创作乐而风行世间。郭璞云:世本云:颛顼娶于滕〈王贲〉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即此老童也。我们抛开颛顼不列入部落的传承,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就会有:女禄→老童(耆童)→祝融→长琴(为太子)的排列。《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就得出:炎居节并女禄)→戏器耆童、老童)→祝融→长琴(为太子)的排列。而按照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大伏羲氏风姓祝融氏执政的首任帝。赤禅,女,姓风,名赤禅,号祝融氏。生卒年:公元前6203——6141年。赤禅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附前,次子名叫洛枪;祝融氏执政的二任帝。洛枪,男,姓风,名洛枪,号祝融氏,赤禅是他的母亲。祝融氏执政的三任帝。附前,男,姓风,名附前,号祝融氏;祝融氏执政的四任帝。洛前,男,姓风,名洛前,号祝融氏,赤禅是他的祖母。祝融氏二任帝洛枪和三任帝附前都是他的舅父。祝融氏前后共历四任帝,执政一百年。祝融作为帝,故有太子长琴。而四任帝就是赤禅(女)→洛枪附前洛前。这样分析,则女禄应该是赤禅(女)。而按照部落执政,却是符合祝融执政次序的。故比较合理的是:就是炎居节并戏器耆童、老童)→祝融→长琴(为太子)我在《祝融、炎帝、神农、九黎与老童的关系》和《苍梧话的历史变迁》等文章论述了: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祝融→耆童(老童、赤帝戏器主政在祝融部落居住改炎帝)→祝融→祝融长琴。长琴不是在神农氏时期。那么,以祝融部落直系来排列:

我们对山海经该上述记载进行推理,祝融与女娲齐名,不可能在女禄、老童之后,那推导出女禄、老童一样属于祝融;根据古字通假,也得出禄、陆、老、黎、厘通假、因此,不可能是因为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就是出自“老锺”,但是,也为以后祝融分化之后,老董→老童到重黎分化,与有虞氏有关的三苗畲瑶的四大姓(盘、蓝、雷、钟)找到了钟姓的来源确切的注脚且推前,但不可能是老童阶段;而吴回又称为吴雷,为之后形成的雷姓有了根基。

二、祝融是重黎的代称,重黎就是董老、老童就是陆终,季厘应是季连

上文论述了:祝融是一个火正部落的代称,祝融也就是重黎。在《史记》等一些记载中,错误把祝融列为颛顼之后,上文已经论证其错误;且错误还有不是重、黎才到祝融。而是先有祝融才出现重黎分化。重黎是时分成两人,时合成为一人,都是火正部落的代称或火正部落的分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榣山与后来的三苗瑶族有关系(见下文),亦与高辛氏和吴回(吴雷)有关系,也与女禄、九黎有关系;黄帝的孙子叫始均,始均的后代子孙,就是北狄国人。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称太子长琴。颛琐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长琴,于是太子长琴住在榣山上,开始创作乐而风行世间。郭璞云:世本云:颛顼娶于滕〈王贲〉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即此老童也。郭璞云: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从上可知:火正,号曰祝融;女禄生祝融。上文说到:禄与黎通假,女禄也是祝融部落,没有生不生的问题,而是延续该部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女子之国。 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于土山。”有三个汇聚成的大水地,名叫三淖,是昆吾族人取得食物的地方。有个人穿着青色衣服,用袖子遮住脸面,名叫女丑尸。 有个女子国。有座桃山。还有座虻山。又有座桂山。又有座于土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郭璞云: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郝懿行云: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卷章生重黎。徐广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与帝系同。是皆以重黎为一人也。此经又以重、黎为二人,郭引世本又与徐广异,并所未详。国语楚语亦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黎古传实二人也,至于后来又以为一人者,则是神话传说之演变,错综纷歧无定,不足异也。取火制造技术的发展,为祝融部落分支“黎”九黎,有了精湛的冶金技术与制造刀剑的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祝融部落的第一次分化:重、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有个人名叫吴回,只剩下左臂膀,珂案:王念孙校改经文奇左奇厷,恐非。郭璞云:即奇肱也。吴回,祝融弟,亦为火正也。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是皆以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则以重黎为二人,似黎即吴回。吕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吴国回禄之神托于灶。’,王符、高诱并以黎即吴回,与此经义合。重、黎相继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老童生重黎、吴回,或老童生祝融。因为重、黎都是祝融部落的火正,火正就是号祝融。从上面,我们发现,山海经注解的时候,古人也提出了黎即吴回,重应是重黎。

       从上文论述可知:黎、耆(老)通假,也验证我多篇文章论述的老董→董老→重黎,而黎到九黎→蚩尤→三苗这样复杂变化的关系。

史前有好多位祝融,而最著名的就是其中的三位,分别出自于炎帝集团妘姓部族、黄帝集团己姓部族、黄帝集团姚姓部族。祝融从部落职司逐步成为火神、雷神和南方之神。《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童、祝融、鬻酓(熊)。

 山海经。 西次三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 ”。钟山山神的儿子叫做鼓,鼓的形貌是人的脸面而龙的身子,他曾和钦丕神联手在昆仑山南面杀死天神葆江。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其为物人面蛇身。」正与鼓之状合,是知鼓即钟山山神烛阴(烛龙)之子耳,参见海经新释卷三「钟山之神烛阴」节注1。又郭注「其类皆见归藏启筮」者,谓诸山水神之子之状皆见归藏启筮也。《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其中的钟山、章尾山和在《穆天子传》出现的舂山,都是昆仑山的一部分,是昆仑山北部的最高峰,而昆仑之丘乃是昆仑山南部比较平坦的地方。“烛龙”、“烛九阴”乃是上古轩辕星座和鹑鸟星座的总称。屈原《天问》还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烛龙”也就是祝融。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作『烛龙何照』,郭引照作耀也。李善注雪赋引诗含神雾云:『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此注所引脱火字也(藏经本郭注正作火精——珂)。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耆与老、陆古字通假,童与钟、重、锺、螽、董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老董、陆终、陆螽,统一称为“老董”。黎音离,离与雝通假,雝音“融”。老童、重及黎又成为是黄帝集团管理下的变成统一称为“重黎”。“黎”、“犁”在神农氏衰落时期,“黎”部落所在的部落首领蚩尤部壮大,成为蚩尤的“九黎”部落,最后,又成为祝融部落的“重”部落的管理。这也是祝融部落与九黎三苗关系之一。

由于火种制作的变化,冶炼技术的发展,祝融部落也出现新的发展。吴回,应该叫“吴同”,就是掌握了“火炼铜”技术而加工出锋利的“吴刀”而担任了“火正”和“祝融”。“吴刀”就是铜刀、吴钩、吴戈,新的“火神”。后世“铜”冶炼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在昆吾(许昌)、宛城(河南南阳)、吴、越,都属于上古的南方,是祝融的地盘,吴回乃是黎,是祝融部落的分化两大部落分支而成为部落的分支。帝吴,又称为“天吴、大吴、吴回、吴雷、有虞回、康回”。《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背)青黄”;《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吴回也是治水的头目。所以《楚公逆镈》铭将“吴回”称为“天雷”,意思是“雷神”。这就是三苗瑶族称呼先祖的由来。

吴回征战有功,在帝尧陶唐氏(姞姓)之后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容成氏》还说明,有虞氏和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联盟”时期,互相交替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如:帝尧(陶唐氏)、帝吴(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屈原《天问》记载“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苗族传说中的“雷老五”就是指的吴回。《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获取)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盘瓠是吴将军之子,吴将军就是封地在苍梧山吴回后裔。梧桐,用来纪念那个伟大的火神“吴同”而被称为“梧桐”、“苍梧”。也是因纪念火神“吴回”而来。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郝懿行云:「文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为帝喾矣。」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帝系篇云:「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因此,我认为:季厘应该就是季连,季厘国应该是楚国前祝融八姓芈姓的古部落。

《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国语?郑语》亦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史记·孙子吴起传》也记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也说明,夏朝时期,祝融部落被进一步被分化贬逐。

三、祝融是董姓部落(火正的部落)的代称

春秋末期青铜器《邾公釛钟》上有铭文“陆螽之孙,邾公釛作厥和钟。用敬恤盟祀,祈年眉寿。用乐我嘉宾,及我正卿。杨君令,君以万年。”另有《莒太史申鼎》铭曰“安之孙莒太史申”。古籍记载,邾、莒都是曹姓,先祖“安”一名“晏安”,安是陆螽的后裔;此鼎、钟也证明了这一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荒西经「稷之弟台玺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经下文稷之孙叔均:均传闻不同而异辞也。说已见大荒南经「苍梧之野」。义均、叔均,在此又为二人。

从《左传·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的记载看来:火正称呼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称,那么与火正有关的部落是什么呢?“老童”也好,“老鐘”也罢,都没有管理的意思,无法表达火正的含义;而陆终、吴回、禄、重、黎也一样无法突出火正的职能。而祝融也只是表示火的形象特征,也无法表达火正的管理?那真正的老童是谁呢?只有,董正也就是管理的职能,那么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称,这样,所谓的“董、仲、中、钟、终、重、童”通假也就成为可能,而“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且符合火的相貌特征。火燃烧旺盛形容的“董、董”的声音,也就用于管理火的活动即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 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后来,人们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动,也成为”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

“蕫”出现在远古人类的语言中。古时候的“蕫、董、东、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东:《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古代其实童就是董,重与董通,而东与重本一字。“蕫”字演变成:重、童等字,“蕫”部落,也演变分化出重氏、童氏等部落,甚至老“蕫”→老童陆终,老董老童陆终的声音是转化而来,老董与童老一样,童老再变成重黎的称呼,进一步演化就是:重是管理东方或白天的火神、黎是管理西边或夜晚的火神,这些都是从“蕫”部落分化而出,是祝融部落内的部落,都是火神或为太阳神。

从《山海经》的排序,基本延续南→西→北→东的排序,是与人类的迁徙相一致的。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受鸟筑巢的启发,发明了巢居 人们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时期,董姓部落有一部分逐渐向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山东、山西一带转移。在神农氏时期兴盛的大部落之中,开始走向农耕的农业,属于古老的董姓部落,之后,以湖北重山,就是烈山为中心突起的农业发展壮大。

燧人氏之后,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联盟又有一部分,从湖南沿着岭南五岭到九嶷山不远的广西甄皮岩、贵州、云南、从事打猎生活。形成了董姓部落的两大分支走向。

两大部落都是属于承担火种的管理,以火而聚居的董姓部落部落。伏羲女娲政权,一部分进入迁移到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巴中一带,北移,后来定居今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因境内有太白山,古称其地为太白(与今太白县无关),成为祝融,在伏羲女娲氏政权时期,祝融氏前后共历四任帝,祝融实际为老董(后称呼为耆童,老童;炎帝魁隗氏政权时期,又因魁隗前往南方的赤水氏部落(今贵州遵义赤水市),入赘而成为当上了赤水居住的部落的大酋长,之后称呼赤帝,祝融部落融合,历任为帝,改为炎帝。

炎帝祝融之子长琴,与炎帝共工氏争夺,被迫放弃帝位,祝融之子长琴率领部落部分再继续迁徙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最后,迁徙于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阳市)、滑县一带,山东濮城、菏泽、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闻喜)、翼城、曲沃、绛县、垣曲、左邑、桐乡、襄汾、新田(山西侯马)等地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保持打猎、打仗的优势。并与第一次迁移的部落融合,成为大的联盟。

而神农氏尽管取代魁隗氏政权,但是也在慢慢形成九黎集团部落,并最后由蚩尤作为大酋长,古神农氏原范围,在衰落之时,也慢慢成为蚩尤的管理所侵占。这祝融部落(老董,转音为老童)也就分化为重、黎两大集团分工。原居住部落为老,新到的董姓为董,董分支从事祭祀,畜牧、战争。原部落九黎从事冶金、农业、桑蚕、陶瓷。后人时而说是重黎,时而说重、黎。一是属于老童的转音成为董老重黎;后人也就把神农氏居住的地方称为重山,就是烈山,两种称谓,都是重或烈、黎。九黎、九夷都是不同的黎的称谓。都是董姓两大部落分化的反映。

这两大部落分化,造成了神农氏内部的矛盾,最终发生争斗。出现记载的神农氏与蚩尤的战争,最后演变成为西北的轩辕氏乘虚而入,与蚩尤的战争,最后统一各部落。

     于是,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神农氏、蚩尤就变成统一起来。也就有了蚩尤是炎帝后;赤帝、炎帝与神农氏在史书的混同;九黎、蚩尤、九夷、与炎帝、祝融的混同。包括居住地点的混合。

四、祝融与瑶族的关系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祝融”乃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的第五个华夏联盟首领,出生于“江水”(即鸿水,昆仑山东面的大泽阳纡),担任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祝融”;后土还有个儿子信,信的儿子成为“夸父”部族的首领,也称为“夸父”。帝喾高辛氏就是出自于这个“夸父”部族。而三苗瑶族与帝喾高辛氏是有联系的。而吴回又称吴雷,也就是黎,九黎,这样,三苗也出于祝融部落联盟。上文已经提及:黎音离,离与雝通假,雝音“融”。老童、重及黎统一称为“重黎”。“黎”、“犁”在神农氏衰落时期,“黎”部落所在的部落首领蚩尤部壮大,成为蚩尤的“九黎”部落,最后,又成为祝融部落的“重”部落的管理。这也是祝融部落与九黎三苗关系之一。《楚公逆镈》铭将“吴回”称为“天雷”,意思是“雷神”。这就是三苗瑶族称呼先祖的由来。

“南正重”,“重”一向是东夷集团少昊部族的“四叔”之一,长期担任“句芒”之官,源于“芒种”。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而四叔,是四个比较器重的部落,就如伯侯一样的称呼而已。

《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珂案:羿杀凿齿。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郝懿行云:「史记五帝纪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即此。黎、犁古字通。」。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其械,化而为树也。」或又传在东方。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至此经之凶犁土丘固应龙所居之地,未必即蚩尤夸父被杀之地,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此丘者,亦由误读经文而生之附会也。

而《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匈奴传索隐引此经亦作并明。又云『黄帝生苗,苗生龙,龙生融,融生吾,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壮,是为犬戎。』所引一人,俱为两人,所未详闻。」《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这些记载也为三苗与祝融的关系多有记载。

 

20131118121:23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广西贺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