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辨误系列之九:厥热胜复不是寒和热的交替作者:肖相如

 谷秀稻香 2013-11-18

在历版的《伤寒论》教材中,厥阴病篇都列有“厥热胜复证”一节,认为厥和热是厥证过程中阴寒胜和阳气复的征象,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应该建立的概念是,厥阴病篇是讨论“厥证”的;厥阴病篇的“厥”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篇的“厥”是从热厥开始的,热厥可以转化为寒厥;厥阴病篇的寒厥可以由太阴和少阴的阳气虚衰发展而来,也可以由厥阴的热厥转化而来;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寒厥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预后极差,张仲景认为多是死证。

厥阴病篇的热厥《伤寒论》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即如第335条所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厥和热密切相关。因为寒厥的时候也可以厥和热同见,如通脉四逆汤证的“格阳”和白通汤证的“戴阳”,但寒厥的热是真寒假热,热厥的热是真热、实热,所以强调其治疗原则是“下之”,意思是要与寒厥的真寒假热区别。如果在急性热病的过程中厥和热并见,与现在西医的感染性休克是吻合的。在厥阴病篇还大量的提到了下利,而下利的治疗是以白头翁汤为代表的,白头翁汤证常见于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也是感染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如果在急性热病的过程中厥、热、利并见,那就与细菌性痢疾导致的感染性休克相同了。在厥阴病篇与厥、热、利相关的条文讨论的是热厥的问题,而不是现在所认为的“厥热胜复”的问题了。

     一 对热厥转归的判断

伤寒始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其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热厥可以先发热,后厥而利;或开始发热下利,以后出现厥逆;或开始即有厥逆,以后出现发热下利。热盛可以便脓血,至于条文中所列日数,如厥几日,热几日,仅是对厥与热的程度而言,视其厥甚还是热甚,以作预后的判断,并非真有厥几日,热几日,再厥几日。古今医家多数困于日数不解,实际上临床所见热厥,在厥的同时必有高热,甚至谵语。由于是厥、热、利同时并见,类似现代医学中毒性肠道感染性休克,因此,厥阴病中的热厥并不少见。只是古今医家受厥阴病提纲的框框所约束,虽然有人怀疑乌梅丸只是治疗蛔厥的主方,似不能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但厥阴病的主方是什么?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并没有讨论清楚。

关于热厥过程中厥几日,热几日的问题,陆九芝倒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陆氏云:“……此其热固是热,而其厥更是热,非当其热时则为热,而当其厥时则为寒也”。“自有不明此语者,妄谓在热则为热,在厥即为寒,是一气也,而五日能寒,五日能热,则当此五日厥时用热药,续五日热时用寒药,而如厥后变热,则前五日之热药必为祸,热后复厥,则前五日之寒药必为灾,天下岂有此等病情,此等治法乎?”陆氏能认识到厥阴病中有热厥是可贵的,但是陆氏不了解热厥可以向寒厥转化,不认识与热厥密切相关的下利,反将下利条文归于阳明病中,是其所见不到之处。

    后世医家绝大多数认为,《伤寒论》中的厥几日,热几日是寒厥的厥热胜复,这是不恰当的。厥阴篇中先厥后热,先热后厥,都是热厥。唯有厥而无热,甚至一厥不复者,其厥方为寒厥。寒厥不存在厥热胜复的问题。论中的厥几日,热几日,是以厥和热的天数比较,根据厥多热少,还是热多厥少来判断预后,前者表示预后不好,后者表示预后较好。厥多热少表明热厥要向寒厥转化,热多厥少表示邪热亢盛,可以续发各种变证,如转移性的化脓病灶、咽痛喉痹、口伤烂赤、大便脓血等,执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感染性休克可能是脓毒血症、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肠道感染等引起,所以续发各种变证亦不相同。厥几日,热几日的比较,如果热未加重,热未再高,病势稳定,则通过治疗可有向愈之机。

    特别须要强调的是,在热厥的过程中出现发热不止、咽痛喉痹、口伤烂赤、大便脓血等,是感染性休克的感染灶没有控制,中医属于热毒炽盛的表现,因为第335条已经明确的认为“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所以在热厥的过程中,热盛表现感染没有控制,休克也不会控制,还是“厥应下之”的适应范围,而不是寒厥的阳气恢复太过。试想,阳气怎么会恢复太过呢?

    柯韵伯认为,厥阴伤寒之定局为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其变局为厥热往来,先厥后热,厥多热少,热多厥少。并认为此不得即认为虚寒而妄投姜桂以遗患。所谓厥热往来,即指的是热几日,厥几日,复几日,实际上厥热往来仍是以热与厥的天数比较,是厥多热少,还是热多厥少。前者表示热厥要向寒厥转化,预后不好;后者表示邪热亢盛,可以续发各种变证,预后较好。厥热往来就是热与厥相应,是一回事,不能分开来看,即在肢厥的同时身必高热,这在感染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所谓寒厥的厥热胜复,热厥的厥热往来,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二热厥转化为寒厥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以上各条,可能属于热厥转化为寒厥。

    这几条均为厥、热、利并见。(346)虽未提到厥,但有发热而利,有邪热的一面,最后汗出不止,真阳外脱,有阴寒而无阳气,必然有厥,为真热真寒之象。

(342)是仍有邪热,但阳气在减少,病情在恶化。

(344)也是仍有邪热,但阳气已脱,以致虚阳外越。

(345)亦是邪热仍在,厥不止是假寒将变成真寒。

    热厥属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可分为高心输出量低血管阻力型(暖休克)和低心输出量高血管阻力型(冷休克)两类,两种不同情况的形成与感染性休克发展阶段有关。早期属暖休克,其病理改变是微循环痉挛,是可逆性的改变,通过有效的抗感染,或通过中医的清下治疗,休克是可以恢复的,预后较好;晚期的冷休克,是因为西医没有及时有效的抗感染,中医也没有及时的清下,使休克的病理改变从暖休克时的微循环痉挛发展为微循环衰竭,属于不可逆的改变,所以休克的预后不好。

    从温病学的角度来看,热厥在下焦温病,当属逆传心包并肝风内动证;在中焦温病,属《温病条辨》所说的阳明温病,面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之证,温病疫痢热毒炽盛于阳明,病并于厥阴而见昏谵痉,即厥热利并见,与之完全相等;在下焦温病,属邪在阳明久羁,伤及少阴肾水,少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引动厥阴肝风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