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州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3-11-19

雷州文化

游客参观雷祖祠

雷州文化

游客在三元塔前合影留念

    雷州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0.78万余平方公里。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土著”而熟悉地方情况的海康县人陈文玉被荐举为本州刺史。贞观八年,陈文玉便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从此,“雷州”被历代沿用,成为我国第三大半岛的特有名字。

    为什么陈文玉要把东合州改为雷州呢?有人说雷州多雷,故名“雷州”。其实,据文史记载,当时的雷城南面有擎雷山和擎雷水,是雷州境内有名的山和水,陈文玉是根据这一特有的山川之名而定名雷州的。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雷祖祠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丰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

    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历经六年建成。塔砖木结构,八角九级,高五十八米,内楼十七层,楼内架木铺板,外廊绕以栏杆,底层是石栏杆,每层有拱门,东入西出,南进北升,拾级而上,可至顶层。砖塔工程宏大,造型雄伟,挺拔壮丽。基部镶嵌浮雕石刻二十三幅。有龙争虎斗、白鹤青松、狮子戏球、玉兔灵芝、鹊鸟练梅、鲤鱼弄波、双鹿戏燕、双凤朝阳、三阳(羊)开泰、五福(鹤)临门等飞禽走兽和花鸟草木,线条粗犷,神态生动,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

    三元塔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几经地震,仍岿然屹立。但毕竟年久失修,风化剥落,塔身损坏日渐严重。一九八三年,当地政府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砖塔进行了维修。如今,古塔英姿焕发,更显得美丽大方。

雷州方言

    雷州半岛大部份人都是讲雷州话,俗称黎话。从历史上说,讲雷州话的居民大多数是祖辈于中古时期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居来雷州的。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中叶有一次较大的移民由闽入雷。宋、元、明、清以来由闽入雷的移民也有不少。

    雷州话在现代汉语方言的分类上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台湾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潮汕、雷州半岛、海南省等地区,以及浙江、江苏、江西、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摘自厦门大学语言研究所编著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前言。)

雷州歌

    雷州歌,又称黎歌,是雷州半岛的一朵灿烂而又独特的花,盛行于整个雷州半岛。雷州歌这一艺术形式,是雷州半岛人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其最原始的音乐因素,起源于雷州话的方言语音。

    明朝末年,海康县白沙区麻扶桥就已经有赛歌活动。据文史记载,当时麻扶桥歌台很有名,凡是雷州半岛知名歌手都到过这里赛歌。雷州半岛各地每逢元宵喜庆或神诞,都纷纷设立歌台。著名歌手常被邀请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

    清代雍正年间,雷歌爱好者凑成班子,演出一些有故事情节的雷州歌,称为“雷州歌班”。后来,“雷州歌班”向粤剧学习,把粤剧的剧本、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移植过来。从此,雷州歌就变成了具有雷州特色的“地方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