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触手可及的智慧型图书馆——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

 xfr 2013-11-20

作为国内图书馆IC2理念的成功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大开放、大服务的格局和学科化服务体系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在此次论坛期间,陈进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核心服务理念及其背后的一些故事。他在论坛上所做的主题报告中,将现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之后,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谈及他对图书馆的一系列改革,陈进馆长说:“可能由于不是图书馆专业出身的,所以我的头脑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或者说以读者的身份看问题、做事情。”

  2007年4月,陈进博士刚接手图书馆工作时,确实有过纠结,因为上任前有人这样“指导”过他:“第一年当好‘小媳妇’,只听只看,不要说话;第二年则要多听多看,适当发表一些意见就行了;第三年亮出观点,发表见解,甚至可以拍桌子。”不过,这些“忠告”并没有起作用,半年之后许多问题让他忍无可忍,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计了“一揽子”创新和改革计划,从理念重塑、机构改革、服务创新、文化凝练四大方面分层次逐步推进,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系统的运行机制。

  改变观念 重新定位

  为什么一直以来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都不高,常被当成“收容所”和“房管所”?陈进馆长说:“有为才有位,如果图书馆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那么势必难以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要想赢得读者,图书馆必须树立一种新的良好形象,重要的是要让读者能够处处感受得到。”

  在他看来,以前图书馆以收藏为荣,而现在的核心则是将资源盘活,要变“拥有”为“有用”,为读者做好服务。为了对图书馆进行改革和创新,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征求了多方意见。虽然支持者不少,但反对的声音也有,有人甚至说“革命快,失败也快”。不过他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突破过去“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空洞口号式理念,将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凝练成三十六字的核心服务理念,并要求所有馆员都记在心中。因为服务理念不仅是形式上的口号,更是行动的指南,所以不能空洞,这样才能让馆员理解得更深刻,找到行动的方向,并为图书馆奠定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基础。

  这三十六字方针包含了三层意义。

  第一层“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在图书馆内的服务,即对印刷型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让读者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又有2层含义,首先是信息充满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其次就是Information Commons。

  第二层“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是指图书馆的服务要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就要改变图书馆员过去那种只是坐在馆舍里面安静地借还书的状态,改变有的馆员在门口贴上“闲人免进”的作风,现在图书馆要展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馆员要走出图书馆,走进学科,走进院系去做服务。

  第三层“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是指图书馆必须具备做好服务的实力和能力,即用先进的技术来创新服务,通过科研来提升技术,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组机构 优化管理

  理念有了,还要有人来执行和落实。陈进馆长说,他刚来图书馆时,这里的工作效率令他很头痛。比如编目问题,一本书有时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上架,致使有的书还没上架就过时了。所以“严谨本没有错,但也不能以牺牲服务为代价”。

  经过调研,他感到原来的机构设置过于细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所以经过反复论证(仅组织机构图前前后后就整理出100多稿),最终将原有的13个部门整合成“三部一所”,即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行政管理总部以及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读者服务总部好比“总参”,冲锋在服务读者的第一线;技术服务总部好比“总后”,在后台做好技术和资源保障工作;行政管理总部好比“总政”,负责宣传、联络和推广工作;而情报所主要负责科技查新站管理、硕士学科点管理和战略情报研究。在人员聘用上,除图书馆班子成员外,所有人员重新进行招聘上岗。

  与机构重组相适应,对分布于3个校区的4所图书馆按照学科、专业配置文献资源,以最大限度方便读者利用为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总分馆模式提供一体化服务。每个馆舍都将中外文期刊、图书等文献资源按学科专业整合布局在同一个阅览室,书刊合一服务于师生。这种以学科化服务为主线的布局方式,既与机构设置相适应,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强化服务 树立品牌

  与以往图书馆默默做事的风格不同,陈进馆长认为图书馆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精准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也需要树立品牌,宣传形象,这也符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所以对于学科服务、资源建设和人文建设等几项重要工作,他们都构建了相应的品牌。

  在服务方面,2008年,创建了“IC2创新服务模式”品牌,这一模式把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其目的是要使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以“平方级”提升。比如“泛学科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建立了多个学科服务团队,并在全校每个学院设立学科服务基地,有专门的联系人负责对接;制定了学科服务指南,让馆员明确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例如规定了与院系进行沟通和反馈的服务形式与办法;等等。再比如“泛在智慧课堂”,图书馆率先针对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何移动终端,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课程学习,还可以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陈进馆长强调,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为了加强合作,推广经验,他们还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3期建设项目中的参考咨询服务子项目和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子项目,通过现场授课、远程培训、在线研讨、主题研修、地区巡讲、访问馆员、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各类培训项目,成效显著。其中5期学科馆员培训作为重点实施项目,2期馆长研修班为高端实施项目,通过一定数量的访问馆员、地区巡讲等形式,以及委托省级文献信息中心承办具有较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综合业务培训,扩大CALIS培训受益面,为中国高校图书馆培养出一批具有实干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骨干专业人员。

  在资源建设方面,从2009年开始,他们提出了“三一原则”,即由院系师生、学科馆员和采访专家三方联动来决定文献采购,基本原则是“院系师生说了算,学科馆员定基调”,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合适的需求上。同时,针对一些文科类院系的特殊资源建设,“三一原则”之下还专门设立了1:1配套方案,比如某个学院准备出资10万元购置特色书刊,图书馆就会相应配套10万元,这样学院实际上就有20万元的采购经费,而且是自行采买,优先使用,等过些年学院不用了,再将这些书还给图书馆。

  作为IC2创新服务模式的子品牌,图书馆推出的“IC2人文拓展计划”广受好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鲜悦(Living Library)”品牌取得极好的效果,其将阅读对象由书变成活生生的人,使读者可以与之交流、讨论,体验一种新鲜、喜悦的“阅读”方式,上至学校领导、特色人物,下至普通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被大家阅读的“畅销书”。

  为了进一步推动服务,图书馆在举办活动时常常竖起几米高的宣传板、海报等,非常醒目。陈进馆长说:“这样做就是要让大家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图书馆的存在,图书馆的服务就是要不断地对外宣传,提高显示度,同时也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感受到存在和被需要的自豪感。”

  文化植入 泛在智慧

  在陈进馆长看来,图书馆做好服务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这种文化要与学校乃至国家文化相一致,所以图书馆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借阅服务,更要在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等方面全面介入。就图书馆本身的文化来讲,更像是“水文化”,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就像是长江、黄河之水,川流不息,源源不断,而图书馆的阶段性活动又像是多姿多彩的浪花。水和浪花的组合,造就了伟大而充满激情和诗意的中华民族,这种意境反映在图书馆上就可以让服务精彩纷呈,将读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点也与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很相符。

  基于这样的认识,陈进馆长带领图书馆从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图书馆文化。首先是定义形成了有效的组织文化体系,通过“提倡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注入一种积极进取心态,培养一种不断创新能力,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环境,建立一种学习提升机制,形成一种相互塑造氛围”,让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入人心。其次是认真落实管理文化。机构虽然简化了,规章制度却细化了,图书馆制定了上百个管理文件和业务流程。再次是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特色之一的环境文化,通过在图书馆的不同位置设计不同的主题空间,让读者置身其中,受到激励,触发灵感,遨游知识海洋,比如工学部分的“科学—海、地、空、天”主题空间,理学部分的“生命—金木水火土”主题空间,特色部分的“传承—礼乐射御书数”主题空间等,给予读者文化熏陶及美的享受。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图书馆在学校的考核中,连续多年以遥遥领先的总分名列第一。如今,陈进馆长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打造出“智慧图书馆”,他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成为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智慧型图书馆包含五大要素:资源、服务、技术、馆员和读者。资源存取环境要方便快捷并且可以互动;服务应该是泛在、高效的一站式;技术是互联、感知和智能化的;馆员队伍是专业、创新、敬业和活跃的;读者是服务的主体对象,也是图书馆的构建者。

  对于未来,陈进馆长充满了信心,他说:“大自然的规律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明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

  采访后记:

  陈进馆长自称是个电子产品“发烧友”,每次出差,一到宾馆就将笔记本、路由器等各种电子产品打开,为自己营造一个房间内可处处无线上网的信息小环境。果然,一见面记者看到这些已经在他的房间内布置妥当,他还展示了一些出差必带的电子产品,他说每当有型号特别新的笔记本、手机等信息产品上市时,他都要试一试,当然一些不具兼容性的产品除外。

  陈进馆长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形象宣传和细节打造的人。当记者递上一张并不太“养眼”的采访提纲时,他委婉地说,他不仅会尽量将自己的PPT做得规范和赏心悦目,连他的博士生一入学,他都会教他们如何用Word写论文和报告,不仅在形式上力求规范、美观,还要用好里面的一些特殊功能。所以,在随后交他审阅的稿件里,记者也更注意细节,并在页眉处加入杂志的LOGO。

  陈进馆长更是满怀激情的,谈起图书馆的工作滔滔不绝,让人感觉到他在其中注入了很多心血,所以他才会一周7天时间,除了出差和院系教学,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没有周末的概念。当记者将采访稿请他审阅时,他正在立陶宛参加国际会议,不过还是非常认真地进行了一些修改。

  正是由于陈进馆长对先进技术设备的亲近与喜好,对细节的关注与执着,对工作的高度热情与忘我,这些特质使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岗位上,锐意从理念重塑、机构改革、服务创新、文化凝练几个方面入手,分层推进,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良性机制,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中,先试先行,成绩斐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