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下江南

 固镇邢斌 2013-11-21
清朝的历史上,记载了康熙与乾隆都曾经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像济宁、杭州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
  第一次    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41岁)。
  第二次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回(乾隆47岁)。
  第三次    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52岁)。
  第四次    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回(乾隆55岁)。
  第五次    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回(乾隆70岁)。
  第六次    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乾隆74岁)。乾隆下江南为何绕道

  清朝乾隆帝对产于安徽的“天下第一石”灵璧石情有独钟。六下江南有三次因喜欢灵璧石而绕道灵璧石产地,题诗,题字,留下许多故事。
  为了能与灵璧石相伴。每次绕道,乾隆总要选采一批较好的灵璧石运回北京故宫。有些灵璧石上沟壑纵横,绳痕累累,多是当时搬运过程中绳索勒痕所致。许多石头放在一起仿佛山峦连绵,气势磅礴,虽经数百年风雨霜雪,其尊容无损,叩击时仍发出金振玉声,且乐音独具。
  ■御题“玉磬庵”
  乾隆二十二(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第一次绕道灵璧石产地磬云山。磬云山因出产磬石而得名,灵壁磬石之音,金振玉声,为历代帝王选为各种大典的乐器。磬云山山顶在明万历年间修了一个龙门寺,乾隆夜晚就住在这里。寺旁庵寺里住着一个尼姑,品德贤淑,典雅大气,还热爱书法和灵璧石,乾隆当晚与尼姑长谈书法及灵璧石至深夜。第二天,尼姑带着乾隆一行人,先观看了磬云山上宋代摩崖佛雕及宋代挖采灵璧磐石遗留的老坑。乾隆深感灵璧磬石文化的博大精深。临走为庵寺御题:“玉磬庵”。落款乾隆二十二年。当时就用磐石刻成长1.2米、宽0.6米、厚0.1米的匾额放置在庵寺的门额上。抗日战争期间,庵寺毁于失修,“玉磬庵”碑匾保存至今。
  ■口封“博士村”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至徐州时,第二次绕道灵璧石产地。当时在河道边发现一块据传说是当年宋徽宗“花石纲”遗石——蟠龙石。这块灵璧石虽经多年风霜雨雪,依然风彩依旧,乾隆见之赞不绝口,绕石一圈。随从同声称赞:“此石有皇家气度”。乾隆下旨将该石搬运到徐州行宫内。供其观赏。
乾隆询问这块灵璧石的产地,御前官员禀明产自宿州灵璧县磬云山,乾隆当即决定微服私访磬云山。在去磬云山的路上,经过一个村庄,乾隆见农民正在秋收,路上掉了不少庄稼,就随手捡了一棵豆子问一位老人:“这是什么庄稼?”
  老人答道:“这是黄豆”
  乾隆又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黄豆?”
  老人答:“观其外知其内。”
  乾隆随即剥开豆荚一看,果然不错。乾隆认为这位老人了不起,不剥开豆荚竟然知道里面豆子的颜色。
  乾隆又捡起一棵带荚的豆角问一位农妇:“这是什么庄稼?”
  农妇答道:“那是绿豆。”
  乾隆剥开一看,果然是绿豆。后来乾隆又捡起几棵带荚的庄稼问一些儿童,儿童把红豆、黑豆的颜色回答得十分准确。乾隆认为这个村庄的男女老幼都了不起,可以称为博学多才之士,叫“博士村比较合适”。于是此村就改为博士村,沿用至今。
  ■书写“天下第一石”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再次南巡住在徐州行宫。看到“蟠龙石”。勾起了对灵璧磬云山的回忆,于是决定再去磬云山看看,当天就赶到了磬云山龙门寺,先到庙里进香,随后去“玉磬庵”。当时尼姑正在练书法,见乾隆到来,当即双手合掌口念“阿弥陀佛”。两人随即交谈起来,当谈到灵璧磬石形、音之特点时,乾隆兴致很高,尼姑便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灵璧磬石山峰示予乾隆。乾隆爱不释手,尼姑看出他有索石之意,但实在舍不得将此石送人。又恐伤了皇上尊严。乾隆无奈之下,左顾右盼看到旁边有盘未下完的棋局,便心生一计要求尼姑陪他下棋,并说:“如果朕下输了。就将随身所带佩玉给你;如果你输了,就将这块灵璧石给朕。”尼姑无奈之下,只好与乾隆对弈。双方都下得十分认真,尼姑棋高一筹,乾隆输掉了佩玉。乾隆输掉佩玉心有不快,得不到灵璧石更是身心不安。
  为得到灵璧石。乾隆要求尼姑再下三局。尼姑看出乾隆爱石心切,只好将此灵璧馨石山峰献给乾隆。乾隆为表感谢。在尼姑书桌山写下“天下第一石”相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