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被誉为两袖清风的官员

 杂货店伙计 2013-11-23

 

包拯(999——1062),系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北宋政治家,天圣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后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公元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诵,经久不衰。

 

    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是历史上著名的好官、清官。宋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包拯由天长县调任肇庆知端州。他在肇庆做官时的一些故事,至今广为传颂。如倡导开凿水井、兴建星岩书院、爱护百姓严惩贪官污吏等。

 

   闻名遐迩的“文房四宝”之一端砚就产自肇庆。端砚已有135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唐朝时期,端砚就闻名于全国。宋代时,端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这样,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包拯到任后,他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一任知州府额外征收端砚实在是太多了。按朝廷进贡的有关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了数倍!包拯马上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他令出必行,历年来为制端砚不堪其苦的砚工们和百姓的愁眉终于得以舒展了,顿时热泪盈眶。

 

    包拯在肇庆知端州三年间,政绩彪炳,深得民心。端州人民在城内建包公祠纪念他,在鼎湖区洲岛建包公庙奉祀他。他在端州任职期内写了一首言志诗,刻藏于包公祠内。诗曰:“清心为治本,有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食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廉洁奉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严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终究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刚毅正直坚贞不屈,像钢铁那样直而不钩,要粮仓充实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开荒修渠扩耕地,让狐兔无处而发愁。历代圣哲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训示,我决不给后人留下愧与羞!

 

   包拯在端州任职时,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据传说,包拯在离开端州那天,当船行至西江羚羊峡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满天,波浪翻滚,船只不能前行,包公大惊,立即命令随从人员仔细搜查船舱,看是否有非分之物。随从的人员知道包拯的天性,赶忙拿出一块用黄布包着的东西,战战兢兢地双手送到包拯的面前,说是肇庆市父老乡亲临别时赠送的,以表心意,包拯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方雕刻精致的端溪名砚。他虽然十分喜爱,但心里想,这是端州人民的宝贝,是国家财产,我不能带走。于是二话没说便把它扔进了汹涌澎湃的西江。这时,说来也惊奇,江面立即风平浪静,阳光普照。在包拯掷砚的地方,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绿洲,后来人们把这一片绿洲称之为“砚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像包拯这样的领导、这样的清官,属于智慧型领导、廉洁型领导。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哪个地方,都会受到百姓的敬重,同行的赞誉。希望当今的官员好好地向包拯学习、学习,真正做到勤政廉洁,立党为公,关注民生,服务大局,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重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