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昵称503199 2013-11-23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养生的目的就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运用调神、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可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创中草药和针灸治病养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医学养生的方法了。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有一句八字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养生诀窍中就有常吃枸杞。

下面汇集的是中医名家养生的智慧,揭秘历代名医的养生长寿之道。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列子·仲尼》中说:“乐天知命”。《素问》里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预防达到养生。

【扁鹊答魏文王】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蔡桓见公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黄庭经是中国气功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历来被方术之士奉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书中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存神)”、“长生至慎房中急(固精)”、“积精蓄气以为真(炼气)”,即清心节欲、养精蓄神,主张清静无为乃是长生久视之道。

东汉时期的王充(27—约97),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在他所著的《论衡》中强调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论衡》又曰:“欲要长生,肠中常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约150—219),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皇甫谧(215—282)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在皇甫谧40岁左右的时候,他患了风痹病,久病成医,自觅养生之路。却靠着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养生之方得享古稀,并留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本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主张养生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认为运动能够养生,使人延年益寿,人体要多做运动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发展,开了我国运动养生的先河。

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王叔和,除了著述《脉经》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对养生之道很有研究,特别在饮食方面。他认为:“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东晋医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论,在养生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在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释滞篇》中指出:“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葛洪还说道:“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若要长生,小便常清”,即用通畅大便来消除肠内留毒,以去病延年。

南朝的著名养生家陶弘景,精于医学,通晓佛、道,“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梁书·处士传》)。他曾整理修正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一书,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他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许多养生文献,而成《养性延命原》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养生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唐代的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牛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孙思邈在实践中悟出了“药食同源” 的道理,创立了“食疗”养生学说。《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

宋代名医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享年82年。他的“保养养生”法,科学而有实效。他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六味地黄丸就是由钱乙将“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市场上称桂附地黄丸)化裁而来。

李杲(李东垣)是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认为人的养生,除运动、食疗、保养外,调理必不可少。脾胃是人的重要器官,脾胃健运则人体消化吸收正常,身体强健。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朱丹溪,名震亨,享年77岁,金元四家之首。由于他医术高明,人称“朱半仙”。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主张养生和治病均应以滋阴为主,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幼年不宜过于饱暖,以护阴气。青年当晚婚,待阳气成长。婚后当节制房事,摄护阴精”。

元代忽思慧为元世祖忽必烈宫廷御膳太医,撰《饮膳正要》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较为全面地论述食疗理论与应用。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饮食有节、五味调和,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元世祖忽必烈正是由于他有忽思慧这样的太医为他保健,他才健康长寿,执政35年,活了80岁,80岁在古人中是绝对属于高寿的。

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他们反对滥用寒凉药物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张景岳是“滋补养生”的倡导者。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他认为人体之阳犹如天之红日,不可受到损耗,人之虚弱多病,十有八九为阴虚之证。另外,他还观察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阴阳平衡,才能让人体健康。故他倡导补阳时,需辅之以滋阴之品,方可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之功。

高濂是明万历年间的名士、戏曲家、养生家及书籍收藏家,活到93岁。他的《遵生八笺》是一部养生宝典,全书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撰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通举笺。书中对心神调养、四时调摄、起居安乐、饮馔服食及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极大丰富了调养五脏学说。他在《三知论》中提出了“养生有方,首先节欲”的观点,“处色莫贪欢”、“倚翠偎红,溺快衾裯,是人的本能乐趣。但是性与命相守,神与气相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响身心和谐,伤及阴阳气血”。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在京城享有“医林状元”的盛誉。他有一首著名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养生保健经验。“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 任我消遥过百春”。

明末医家汪绮石著《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机的阐发、论治的大法,预防的措施都自成体系,主张肺脾肾三脏俱重。他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尤其是对虚劳的项防,提出了六节、七防、四护、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则,对抗老保健有很大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