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安桥(碑)

 亭溪秋实 2013-11-24

    永安桥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的城杨村与俞塘村之间,跨亭溪而建。沿71省道盛宁线向南,过韩岭后右拐,经过俞塘村,乡村公路边有一座造形特优美的三孔水泥桥,就是永安桥。从前,过此桥往西经城杨,翻越亭溪岭后,可达横溪。如今,卵石古道,依旧完好。永安桥(碑)

 

    永安桥,面栏弧形,状如曲虹。面长15.52米,宽3.96米。栏透空,高0.94米,两边各间以四柱,桥端四柱高高伸起,如彩灯柱。墩台为水泥实墩,每跨浇置三根曲拱梁,桥额刻于中孔桥面下的曲梁外侧。桥北头的四柱水泥亭,是建桥时同建的,为典型的民国风格,与桥浑然一体。细看此亭,又四柱不一,面柱是水泥浇铸,背柱却是石柱,原来此亭是土地祠改建,石柱是老祠遗物。永安桥(碑)

 

    碑竖立于亭中东南一角,高1.97米,宽0.87米,水泥碑基高0.30米。碑面光滑,文字完整无缺。永安桥(碑)

 

    碑额冠“永垂不朽”,碑右侧书“碑文记略”四个大字,碑文13行,满行30字,其中正文10行,计276字。文左为建桥出资者名字、资额及撰碑年月。碑文由修桥发起人任水阳所撰。原碑排列如下。

永安桥(碑)
    读碑文可知,当时建造此桥一共化费了4800多元,共有五人出资,其中的四人,即陈世昌、金廷荪、杜月笙、马祥生,共同出资4600元。杜月笙,是上海滩的三大亨之一,其余三人也个个都是青帮中的人物,怎么会想到在这冷僻之地,捐造如此一座大桥呢?按时下的说法,这不是在砸钱吗?着实使人费解。至于此碑后来又是如何躲过文革,能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而不毁,就更加令人费解了。

永安桥(碑)

 

    附碑文。  

    永垂不朽

    碑文記略

    蓋聞建設之道首重路政而路政之設則尤端賴橋樑是故商賈行旅舟楫往
    來莫不賴之以趨本鄉之永安橋由來久矣不圗於上年水患被水沖刷竟致
    致片石無存鄉人雖迭議興築但以工巨費大籌募非易於是遂以中輟陽鑒
    扵是橋為行人要道豈可久任傾圯則行道者纡廻曲折多煩跋涉乃延工程
    師來鄉估勘全橋築以鋼骨水坭縱計七丈橫亦一丈有二計費銀四千八百
    有奇陽雖竭努力恐難致勝幸爰就滬上諸友輒動善舉廣為勸募巨欵立集
    事乃厥成更將距此三里之凌雲橋就原有橋基加舖鋼條實以水坭經此修
    築其堅固當較前倍蓰兩橋工竣再就永安橋畔之土地祠加以修葺增設石
    櫈茶亭以利行人並於祠旁立碑以資紀念而垂永久陽雖不才願與吾鄉人
     共勉焉是為誌                     發起人任水陽謹跋并誌
       陳世昌君本縣梅墟人金廷蓀君本縣城內人

       杜月笙君江蘇上海浦東人馬祥生君江蘇常州人同樂助洋肆仟陸伯元

                                 餘外洋是任水陽君樂助本縣南鄉大榖橋人

       中華民國十九年捌月                                  吉立

                                                                       

    亭中背墙上还嵌有一通《永安桥碑》,立于民国十三年,碑文已难辨清,只粗略可知,是修桥碑记及助银花名。这两通碑仅仅只隔数年,前桥已被水毁,足见亭溪溪水之凶猛。而现桥却保存得相当完好,是至今见过保存最好的民国桥梁之一,如果不看碑文,是很难相信其已有80年的历史。所以,这也更显出现桥工料之考究了。永安桥(碑)

 

    青洪帮代表人物

http://www./node2/node4/node2249/luwan/node37536/node62755/node62773/userobject1ai5089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